临县伞头秧歌介绍「最新近时临县伞头秧歌」

互联网 2023-07-15 22:18:1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临县伞头秧歌介绍「最新近时临县伞头秧歌」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浅谈临县伞头秧歌的保护与发展

——从制作伞头秧歌演唱字幕所想到的

文/冯富林

【摘 要】本文从业余配制秧歌演唱歌词字幕的难度说起,认为政府在伞头秧歌的保护和发展中应该加大投资和管理力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伞头秧歌;字幕。

笔者是一名忠实的临县伞头秧歌迷,但是在16岁的时候,因为到湖北武汉上学,就离开了临县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毕业后仍旧留在湖北工作。2007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搜索到了百度临县贴吧,更让我兴奋的是看到了贴吧的“临县秧歌大讨论”置顶贴,从此我就迷上了在网上唱秧歌、看秧歌。作为一名秧歌迷,能够在异地他乡听到家乡的声音,听到自己所忠爱的秧歌,真得很快乐。欣赏名家演唱作品的同时,也参与了临县秧歌贴吧的发展与管理,同时也担任了多个网络QQ秧歌群的宣传及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了一名伞头秧歌网络歌手,并与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参与创办了伞头秧歌网,共谋伞头秧歌的美好未来。

三年多来,和不少吕梁老乡成为了网友,同时也认识了不少外地的歌友。比如,山西临汾的微笑的骆驼,湖南的随风逸,江西的枫林晚、咏儿,山东的青青小草,上海的平安,河北的雪雨等等。和外地网友们用普通话对文字秧歌,这都能相互理解。即使用些许方言,时间长了他们也基本能理解。可是他们在看秧歌演唱视频的时候就很困难了,因为视频绝大部分没歌词字幕,又完全听不懂我们家乡的方言,所以没法欣赏和学习。为了朋友们,为了使伞头秧歌的歌声能传播得更远,笔者想到了给网络上的精彩视倾演唱配制歌词字幕。

笔者在校学习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软件比较熟悉,一年前曾用绘声绘影软件制作过一个不足六分钟的伞头秧歌演唱字幕作品。从制作对唱台词,录制字幕到后期视频与字幕合成,足足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之后,我就开始反思,是自己所用的软件不对,还是自己的制作方法不对?为什么那么费时费力呢?在同学中,朋友中,网友中多方打听,向一些专业的摄影工作室了解到,视频后期技术的处理的确非常的花费人力物力:

首先要听懂歌词并记录。按正常情况,一首秧歌也需要反复听几遍才能听懂并且记录下来。但是常有些特殊情况,比如扩音效果不好、现场气氛活跃或说笑声影响、歌手本身吐字不清、歌手忘词用含糊音一哼而过等等。笔者在配制李泽锋与贺升亮围绕三国句句唱虎字的对唱作品时(2010年正月元宵),因为对三国不是非常熟悉,唱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难以理解,为此专门翻阅电子版的《三国演义》,搜索相关人名地名,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的错词别字。笔者离开家乡十多年了,一些方言土语已经不能很好的理解,如:“谄书捏戏”、“咯措俩耳”等,这也给记录字幕带来了困难。

第二步要用字幕软件录制字幕文件。每句歌词都要和实际起止时间相配,如果有差错的话,还要重来,配完后还要核对。所以这个过程至少也要2-3遍。

第三步是原视频文件与字幕文件合成渲染,输出带字幕的视频文件。因为合成字幕作品.对电脑配置要求非常高,而笔者所用的笔记本电脑配置中等,渲染一个十五分钟左右的作品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对唱时间过长的作品,笔者都是整夜不关电脑让它渲染的。

以上三步基本说明了配制字幕的费时费力,所以不管是电视台的录像,还是街上个人销售的秧歌光盘,配有歌词字幕的实在是少得可怜。尽管如此,在兔年新春来临之际,笔者听闻家乡准备召开伞头秧歌“十二五”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就利用春节假日,配制了7个字幕作品,并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外地歌友普遍欢迎和众多伞头秧歌爱好者的好评。

从制作字幕的难度,笔者想到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文化传媒公司或影视制作工作室,制作一批高质量的录像资料,进行保存,发布到网上进行推广学习。如果是唱秧歌的,必须配制有歌词字幕,才能让外地朋友所接受和理解。

其次,政府必须带头出资。保护和发展是需要大笔资金的,这个资金,政府必须率先出,不能认为文化就是赔钱的事情。在政府的带领下,可以向社会呼吁赞助。听说太原临县商会实力很大,每年都捐助学子,为何不能在文化遗产上也捐助点?另外,一些伞头的收入也很可观,也可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

第三,培养能用普通话,或者能用近似普通话的歌手。视频配上字幕,外地朋友仅仅是能看懂;但是脱离开字幕,还是难以理解。要求现在成年的伞头歌手用普通话,好像也不现实。因为他们的市场就在方言区,基本不需要普通话。而且,从小没接受过普通话的学习,加上多年来的习惯,很难向普通话靠拢。所以,政府为何不能招聘一些能用普通话的青年人进行培养?

总之,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仅凭几个秧歌爱好者和一些舞台歌手是远远不够的,县政府必须重视,文化部门进行管理和约束。同时,出力出资号召更多的爱好者主动加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献计献策,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美好未来。

本文作者

【编后】

本文已出版自临县文化局张晶森局长总编的《临县伞头秧歌艺术大观》下编本第9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