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影戏的相关故事「湘潭皮影戏」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海宁皮影戏的相关故事「湘潭皮影戏」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宁乡皮影戏的表演程序
一般为搭台→整理道具→点戏→燃炮→敬神→打开台锣鼓→打三星→主人家祭祖先→正戏→加演杂戏
演唱方面
宁乡皮影主要演唱湘剧南北路和花鼓戏
也有湘剧高腔戏
时下以演习花鼓戏为主
宁乡皮影戏采用的是戏曲剧本
以中国古典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
编成大型剧目和小型剧目
搭桥戏也叫“水本子”
“桥”指故事的发展脉络
搭桥戏没有剧本
只有简单的故事情节
至于怎么唱,唱什么
很大程度靠艺人自由发挥
铁本子则是完整的剧本
它的唱词和道白都是固定的
艺人演出时只需照剧本进行即可
舞台
宁乡的皮影戏舞台设置比较简易,很容易搭拆。
以前戏台是架设在扮桶与门板之上,用竹竿搭建,框架搭好之后,前面挂上约长2米高1.2米的白布,作为演出屏幕,左右两边围以暗色红布,以前的光源为油灯。
现在,舞台一般改为在平地直接搭建,光源用靠右前方挂上的灯泡来代替。
宁乡地区目前活跃的戏班一般只由3~5人组成。其中,一人耍条子,其他人在舞台的后方主要做文武场面,参演艺人都要兼唱。
演出
宁乡皮影戏的演出,在表演时间上没太多限制,基本一年到头都有演出,下半年往往为演出旺季,特别12月份演出最多。
一般分为公众性演出及单门独户的私人性演出两大类。公众性演出即俗称的“庙会戏”,皮影戏的庙会戏主要是在某位神仙的出生或者成仙成道日演出。
现时的公众性演出基本只出现在由政府部门牵头的一些汇报性演出中,场面较大。
私人性演出则多设在主家的大院里,常因驱邪祈福还愿而设。
艺术特点
宁乡皮影戏的艺术特点主要有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此外,皮影人物又是一种地道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使得这种蕴含丰富的工艺品可以独立于影戏之外,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既可以作为手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又可作为室内装饰品点缀生活的空间。
传承
宁乡皮影戏,一般是在师徒之间传承。拜师学艺,一般需要三年时间,由师傅教导,通过口传心授,带学徒入行。
宁乡皮影戏全县流行,靳水四乡、南田坪停钟一带一向盛行,此外煤炭坝、夏铎铺、沙田、偕乐桥、流沙河等地区仍活跃多支皮影戏队伍。其中较年轻的皮影艺人年龄为40岁,影人制作艺人已接近60岁。目前还在从事皮影行当的艺人,都是农忙务农,农闲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