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文化的意义「金石画派」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金石文化的意义「金石画派」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ART HEADLINE 2021年10月12日艺术评论(记者 陆文华 发自 杭州) 鲁大东以其独特的艺术思想和表达方式,采用濒临失传的古老文字——鸟篆文,在56方寿山石上篆刻佛教经典《心经》,方寸之中揭示人与内心、人与信仰、人与神明之间的关系,表达中国文化中“勒石铭文”“器以藏礼”的观念,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中国金石艺术所独具魅力的神性价值。这组缘起7年前的发心、耗时近3年之久的《心经》篆刻艺术作品,无疑在鲁大东艺术创作编年史上记载精彩的一页,并为研究中国当代金石篆刻艺术发展史提供新的实物资料。
2021年9月26日-10月25日,心·印·境——鲁大东心经艺术展在浙江省义乌市春及草庐美术馆开展。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艺术家刘正,著名篆刻艺术家陈国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永江,知名媒体人、篆刻艺术家蔡树农,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朱艳萍,中国美术学院鉴藏系副主任王谦等参加开幕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犁担任学术主持,策展人为蒋雪峰。
鲁大东 心经 是诸法空相
脉络|飞鸟入书、通达上天的鸟篆文
金石篆刻艺术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精微深邃的代表性物质载体之一。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或在玉器上,或在甲骨上,或在青铜器上,或在石碑上,抑或在岩崖上,镌刻文字符号,“勒石铭文”,向神明、祖先表功明德,祈福庇佑。
“器以藏礼”的思想观念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成组玉礼器,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阶段源头性的本质特征。
鲁大东在寿山石等珍贵的印章石上篆刻56方成组的佛教名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同样具有“器以藏礼”的涵义,表达对神明的敬畏之心和祈福之意。
春秋晚期 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 藏
值得关注的是,鲁大东采用濒临失传、鲜少书写的鸟篆文。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鸟篆文在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国、越国等南方诸国,多见于青铜器铭文。1965年冬,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整个剑身满饰暗纹,靠近剑格处刻有8个鸟篆体错金铭文,笔致繁复,章法有度,极富装饰之美。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 浙江省博物馆 藏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鸟立高台刻符玉璧 良渚博物院 藏
鸟是中华先民重要的图腾之一,展翅翱翔的飞鸟是天地间的信使,也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鸟立高台”刻符玉璧等鸟纹器物,都表达出中华先民的这种鸟图腾崇拜。
某种意义上说,飞鸟入书的鸟篆文也具有试图沟通人类与神明之间的神性意义。当56方镌刻着《心经》鸟篆文的寿山石敬奉高台之上,人与神明之间似乎建立起某种精神上的沟通联系。
探索|从根本性的文化源头再出发
艺术家鲁大东掌握精湛的中国金石书法艺术,拥有深厚的人文学养,他可以酣畅淋漓地书写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也能惟妙惟肖地学写颜真卿体、瘦金体、启功体等各种名人字体;尤为重要的是,鲁大东善于从历史遗存的文物、遗迹、古玩等人文底蕴中汲取滋养,生发灵感,探求本源,并用当代艺术语言,激活古老璀璨的历史文脉、思想观念和文化本源,表达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从人类考古学、思想史、文化史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艺术的传统与当代之争,本质上是思想观念及其表达方式之别。
鲁大东用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将中国书法的符号化、图案化、纹饰化推向极致,这就为研究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史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与思考方向。
艺术家
鲁大东
鲁大东,名齐,号启明、夷窠,蓬莱籍,1973年生于山东烟台。
1991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2002年起,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攻读书法方向硕士、博士,导师王冬龄、朱青生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副教授。
书法篆刻作品荣获中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提名、西泠印社第三届全国篆刻评选获奖作品、全国第五届篆刻展三等奖,入展全国第三、四届篆刻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第四届全国篆刻评选、第一届流行书风书法篆刻展、第三届流行书风书法篆刻展、中国当代首届草书艺术大展、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书·非书”国际现代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