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源宝 雕刻「罗源县黄锋副县长」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陈源宝 雕刻「罗源县黄锋副县长」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游客驻足观看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月11日讯(记者 树红霞 文/图)千年文化古城罗源,依山傍水,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叶蜡石资源,而且涵养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潘泗生、黄丽娟、黄宝庆、潘惊石等一大批雕刻名家。
1月11日,为期12天的罗源玉石雕刻艺术作品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落幕,现场展出的近百件罗源玉石雕刻精品多半出自这些雕刻名家之手,让人们大饱眼福。
罗源雕刻艺术发展不到50年,但对全国雕刻行业影响颇深,已成为寿山石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在中国石雕界,素有“天下石,罗源工”的说法,一语道出了罗源石雕技艺的精湛和包容吸收的胸怀。
罗源雕刻艺术,这一星星之火何以能发展成燎原之势,形成一道亮丽的工艺美术风景线?
在创作中突破传统技艺
匠心永流传,罗源雕刻兴。
早在1972年,罗源就创办了雕刻厂,就地取材,雕刻的鼎炉、印章等蜚声海内外。1987年起,罗源石雕艺人纷纷将阵地转向福州,形成独特的圆、浮、透、镂、薄、线等雕刻技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表示,此次展览作品形式多样,题材涉及人物、动物、山水、花卉、印纽等,体现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浓厚的传统特色,也反映了当下罗源籍艺术家创作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特点和整体水平。
擅长人物圆雕的林飞,将现代美术与传统工艺融为一体,在创作中大量以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开创了寿山石雕新的艺术领域。这次他带来的老挝石作品《贵妃醉酒》,出自京剧名段,利用巧色将贵妃的完美肤色呈现出来,令人大开眼界。
师从林飞的黄丽娟,现为罗源县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她也擅长人物圆雕,以各种民族特色妆饰融入寿山石雕造型艺术,其作品现代感强,生活气息浓厚,自成一体。
在展览现场,黄丽娟创作的《新装》和《良家妇女》引得不少点赞。其中,《新装》选用寿山花坑石,依石材的天然色彩、花纹图案设计,用简约块面的表现手法,刻画一位乡村姑娘穿上新衣裳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那种喜悦心情,看一眼就会爱上;《良家妇女》则充分利用巴陵石的天然色彩、机理花纹,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良家妇女的美丽、善良、朴实、勤劳之美。
黄宝庆在追求自然之美的同时,将写实、写意巧妙融合,其作品有丰厚的文化韵味。他创作的这件《云游四方》,抛开寿山石雕的传统手法,运用块面切割,使三仙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一起结伴出游形象更有立体感。
“《云游四方》依形构思布局,塑造紧相倚立的三仙,加上巧妙的俏色安排使得人物与自然情景交融。”来自浙江的游客胡敏边拍照边与记者分享感悟。
深入挖掘“罗源雕刻现象”
罗源雕刻是一朵盛开在传统工艺美术之林的奇葩。
近年来,工艺美术行业整体不振,罗源籍雕刻艺术人才队伍却在不断地成长壮大。福建印纽雕刻界,印纽只分两种,一种罗源的,一种非罗源的。这说明在众多大师的辛勤耕耘下,罗源人的印纽雕刻影响力稳步提升。
“展览将作品进行集结展示,带来一道文化盛宴。”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章团表示,一大批罗源雕刻名家匠心执着、敢于创新,引领雕刻行业繁荣发展,只有深入研究挖掘“罗源雕刻现象”,才能更好地使“天下石,罗源工”得以彰显。
黄丽娟说:“罗源石雕艺术已有近五六代的传承,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天下石,罗源工’道出了罗源手艺人勤奋学习、吃苦耐劳、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现场展出的近百件罗源玉石雕刻精品,凝结着罗源老中青三代玉石雕刻艺术家的心血,这当中既有成果丰硕的艺术大家,也有正值盛年的中青年艺术家,还有崭露头角的雕刻艺术新秀。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罗源大力实施的工艺美术人才“回归工程”。
为提升罗源雕刻的影响力,当地打出建设玉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技能人才认定、拓宽高技能人才晋升渠道等一系列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同时,自2011年起,在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开设工艺美术(玉石雕刻)中专班,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艺术、能理论、精技能、会创作的雕刻艺术人才,为传统技艺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力量。
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林高星说:“这是罗源籍雕刻艺术家第二次集结在三坊七巷举办展览,不管是从参与者,还是从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层次上来看都有大大提升。罗源玉石雕产业大军遍布全国各地,为福建乃至全国雕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罗源籍的年轻艺人在不断地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推动行业往更高层次发展。”
罗源县副县长林颖则希望大家凝心聚力,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坚持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传承,展示罗源石雕艺术魅力,使罗源石雕成为祖国艺术宝库的又一瑰宝。
黄宝庆的《云游四方》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