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庄子的艺术创作论「艺术本质论」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简述庄子的艺术创作论「艺术本质论」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庄风
一直都想谈谈“艺术是什么?”,但是一直都没法谈,因为我们用简单的“艺术”二字所指代的对象,实际上并非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对象,我们只能模模糊糊地向远处伸手一指,“喏,那就是艺术。”还潜藏了一个前提,“我认为那是艺术。”
阿多诺在其遗著《美学理论》的第一段话就宣告,艺术的自明性(Selbstveränlichkeit)不复存在了。也就是说艺术的边界、艺术是什么都已经成了问题。但是,是不是艺术的自明性现在才成为问题呢?我认为不是,其实艺术的自明性一直都成问题,艺术这一集合概念、艺术的边界、艺术的标准甚至艺术的本质一直都是一个问题。而正是因为它们一直都是个问题,所以能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一 艺术概念的变迁
首先我们从词源学角度来看看“艺术”二字,“艺”字在甲骨文中原意为“种植”之意,《说文》中解释到:“艺,种也”。而“术”呢,甲骨文字形像是两只手在扒树皮,对了,就是剥树皮之意。因此,单从“艺术”这二字来看,艺术便是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中文艺术对应的英文“art”源于古希腊语Tekne,亚里士多德解释“艺术”时认为,艺术是创造性生产,是将即可存在又可不存在的事物生产出来(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艺术都是人类的创造活动,那时创造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工具和生活用品。因此,我认为,从词源学角度(因此也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最开始的艺术就是人类创造各种用具的活动。
但是人类除了创造一些实用性的工具和生活用品,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创造一些我们看来似乎没有实用目的的东西,比如笔者在德国柏林的新博物馆看到,早在公元前3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们就在石壁上雕刻了丰乳肥臀的女子以及牛马奔跑的生动形态,古人还制作了大量的贝壳、玉石等饰品。虽然我们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图画和饰品似乎与实际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对于原始人类而言,将形象刻在石壁上,与直接占有、捕获对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当然,除此之外,我认为,这些石刻或者岩画所表现的狩猎场面,除了神秘的交感思维之外,还能够起到一个教育后代如何依靠打猎来生存的作用。笔者曾经在夏威夷的历史博物馆中看到,夏威夷原住民(波利尼西亚人)有一种石子游戏,初看是一种游戏,实际上是通过石子对应天上的星星,来教授孩子如何通过观星来辨别方向。因此,我认为,通过艺术来传授生活经验,是古代艺术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当然,艺术的起源是多维的,起源于劳动、起源于游戏、起源于祭祀、起源于情感表达等等,都是我们现在所谓艺术的源头,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如工艺、诗艺(古希腊)、六艺(春秋)、辩论艺术(古希腊罗马)、自由艺术(近代)。而艺术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所包含的人类活动在不断地剔除,又在不断地吸收,我们现在的六大自由艺术(文学、绘画、舞蹈、建筑、雕塑、音乐)是文艺复兴之后法国人巴托在《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1747)中所提出的“美的艺术”概念的产物。在这种所谓的“自由艺术”概念之下,以前的工艺、辩论艺术等等就被剔除在艺术之外了。这才奠定了康德所谓的“艺术无功利说”。我们现在看到,又有不少新兴艺术门类加入了艺术大家庭,如电影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等,未来我相信,还会有很多艺术会增加进来,笔者在上课时曾经提出过这个开放问题,不少学生的回答也启发了我,比如网络游戏、美容美发、服装时尚、人智能艺术等等。
二 艺术概念的时空维度
因此,艺术作为概念,具有时空两个维度,也就是说历史和社会的两个维度。艺术集合是在这个两个维度上不断调整的。过去,它曾是宗教祭祀、贵族修行、工艺制造等活动的重要内容,而如今这部分已经不再作为艺术了,未来,它还会不断地吸收新的艺术形式,甚至我们可以质疑,艺术是不是人类的活动,如果发展到有一天,人工智能机器人能画画、写作,它们所创造的东西属于艺术吗?时间维度还意味着,艺术指向过往,即它保存了人类的生存经验,它同时指向未来,它也可以幻想还不存在的生活或者一个乌托邦式的时空。艺术具有社会维度,因为现代的艺术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艺术,任何艺术概念都要顾及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艺术,当代艺术就是世界艺术。因此,艺术概念的动态性,意味着艺术标准的开放性、艺术目的的多元性。
艺术标准的开放性意味着我们对艺术的评判不再是单一标准的,美丑不再是艺术的唯一标准,艺术也不简单的是现实与现代的对抗了。如果说艺术还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或许那就是阿多诺所提出的真实内涵(Wahrheit Gehalt)标准,如果通俗一点说,就是艺术者所创造的艺术到底是说的真话、还是为了商业、政治等其他目的说的谎话。我认为,这或许是艺术唯一的、亘古难变的标准吧。
艺术的目的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为了某一部分人、为了人的某一部分器官所服务的。不同的艺术种类其目的是不同的,有些是愉人的,有些是自娱的,有些是满足精神需求的、有些是满足身体感官需要的。因此,我反对那种将艺术狭隘到只为精神、或者只为享乐的界定方法,先锋艺术和大众艺术都是艺术,只不过是艺术的不同部分而已。我认为艺术是一座金字塔,塔基是大众艺术,即接受度、传播度更大的艺术,它可能更容易理解、侧重于感官娱乐,而塔尖则是先锋艺术,它引领着艺术向前探索,寻找艺术的边界和方向。没有大众艺术则艺术会死,没有先锋艺术则艺术只能原地踏步。
艺术的时空维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基础,从空间来说,通俗艺术在短时间内传播度广,可以做到广为人知,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往往会湮灭不闻。而有些高雅艺术精英艺术,它可能曲高和寡,难以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但是它会不断地影响后来人,仿佛启明星,为黑暗天际闪出亮光、指明方向。
三 艺术死了还是哲学死了?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一个大胆而容易令人误解的命题——“艺术死了”(艺术终结)。他的原意是在艺术发展到浪漫艺术之后,绝对理念就不再以艺术的方式显现出来,而是转向了哲学,由哲学来阐释理念。可惜黑格尔没有多活两百年,否则当他看到了现代派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的蓬勃发展时,他可能会收回自己的言论。黑格尔在重视时空维度时(特别是历史维度),他忽略了概念(绝对理念)本身也是有时空维度的,绝对理念也应该在不断的转变,如同艺术一样。
艺术没有死,但是艺术确实呈现出了哲学化(概念化)的倾向,毋宁说艺术和哲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现代的观念艺术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例证。而哲学也在寻找艺术作为其实证对象,也在通过分析艺术和艺术品来寻求各种哲学问题的答案,例如精神和物质问题、个别和一般问题、语言本质问题和人类本质问题。艺术品是现成的人类精神活动产品和例证,它是解决人类精神实质的一把钥匙。以画为例,为何一幅由颜料堆积的画面可以让人看到超出物质的东西,引发人的美感和精神体悟呢?
如果说艺术死了,那么哲学很可能必死无疑,因为哲学缺少了艺术作为例证,就实在难以解决人类的本质问题。甚至我想说,即使哲学消亡了,艺术也未必会死,因为哲学已经完成了它的诸多使命,它孕育了众多科学和人文学科,它的怀疑精神也成为了各种人类学科的信条,即使它消亡了,人类还有其他学科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事实上来说,哲学的领地已经大大萎缩了,哲学走向它的消亡的路上,其实死亡是哲学的归途,因为哲学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哲学就死亡了,就不需要哲学了。而艺术不同,艺术永远存在,它是人类的创造活动,除非人类灭绝,否则艺术永生。
很多哲学家、美学家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力差的可怜,他们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哲学角度来曲解艺术,用艺术作为他们思想的注解,例如康德,他的美学全然是从哲学角度出发,他本人并无太多艺术鉴赏能力。我不否认,高明的哲学家和艺术家的认识和思想有相通之处,我常常感叹一些艺术家能发出如哲学家的高论,但是哲学家往往相反,很难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品本身。这是我坚持现代美学家必须也是高明的艺术家的原因,因为如果一个研究艺术的美学家,从来没有进行过高级的艺术创作和实验,他是如何理解艺术家的创作体验的呢?
四 艺术的生命
艺术品是有生命的。艺术品是人所造,但是它又并不依创造者而存在,它能够独立的生存下去,它有物质,亦有精神,和人相似,它的精神也是产生于物质。广义而言,艺术也有生命,它的生命就在于其时空维度,它既是一个具有广延的物质集合,全世界所创造的艺术都是这个生命的一部分,它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生长的生命体,时间维度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生长性。
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