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绒花「绒花非遗」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传统工艺绒花「绒花非遗」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绒花又称“官花”、“喜花”,以蚕丝染色成绒,再经铜丝钩调成型,工艺精巧,于唐代进入宫廷,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即为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际逢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
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赵树宪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赵树宪的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凤冠、龙船、丹顶鹤、万年青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
绒花制作过程中通过打尖方式的不同其表现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极短的绒段制作的点可以作为花芯使用,多种线条形成形态各异的花瓣花枝,多个直径细小的绒条平铺成大片色彩缤纷的面,而这点线面的铺陈则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形式美感的认知。这是千百年来通过大众与皇家不同需求反相自然形成的审美语境。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绒花,即便穷人家过年,也会喜戴绒花。老南京人爱借用谐音文化的一语双关和艺术造诣相结合的手法,对生活寄寓美好的期望。谐音双关,表达吉祥之意,如“金鱼(玉)满塘(堂)、福(蝙蝠)寿(桃)双全(钱)、富(牡丹)贵(桂花)白头(鸟名)、用元宝、毛笔、如意组合的“必定如意”。
这些寓意荣华、富贵、吉祥的小绒花,有的插在帐子内沿,有的整齐地摆放梳妆盒抽屉里,随着季节的变化,佩戴不同造型的绒花,让平淡的日子变得绚丽多彩。这些也正印证了传统中国人喜爱讨彩的文化取向,同时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深意通过绒花的形式得到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