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甘肃庆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 2023-07-13 21:04:0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景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甘肃庆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

会宁县留有百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悠久的彩陶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民间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早期用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与今天的剪纸造型方式极其相似。会宁民间剪纸的风格样式和表现语言都还贯穿和保有来自原始艺术的基本属性,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会宁民间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始终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在不同的使用范围内,体现了民间剪纸综合性、多功能,具有独立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价值。

会宁县曹秀英、张晓霞、刘水兰、王维国、刘伟、田俊堂等为代表的民间剪纸艺人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大展,作品被北京民族文化宫等机构收藏。1995年,会宁县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之乡”。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皮影戏

皮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会宁皮影戏在明清时最为盛行,是一种用牛皮剪制形象并借助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进行表演的戏曲形式。会宁传统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等唱腔。会宁皮影戏人物众多、形态各异、色彩艳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会宁皮影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流程较长,有“大线子”“小线子”两种,道具有头梢、线子、桌椅、房屋、庙宇以及其它砌末道具,雕绘工艺精致,造型逼真。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英雄人物的传奇类以及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间关系的伦理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民歌

会宁民歌是会宁人民在世代生存和抗争中充满才情与机智的创造,语言明快朴素,诙谐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是由会宁人民口头创作。

会宁民歌种类较多,有会宁山歌、社火小曲、蜡花小调等;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民间传说和生产劳动的场景记述,还有民俗、传统伦理道德和世俗人情的描绘;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一个人的独唱、两个人的对唱,还有集体合唱;既有歌,又有舞蹈,还有乐器伴奏。

会宁民歌花开遍地,各乡各村镇的民歌以多姿多彩的风貌,表达着劳动人民的悲欢离合,抒发着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渗透着劳动人民的爱和恨,包含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态度和地理环境等。因此,民歌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活化石。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中医正骨法

曹氏中医正骨法是流传于会宁地区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中医骨伤疗法,历史久远,技法精湛,疗效显著,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曹氏中医正骨法和会宁人民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明确传承谱系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曹氏中医正骨法在充分运用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诊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诊断方法--望、比、摸三法。讲究摸其外,知其内,轻摸皮,重摸骨、不轻不重摸肌肉。不用X光拍片透视,完全靠手摸心会,就能准确知道那块骨头有问题。即:知其体相、知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及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按摩推拿。施治过程讲究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石磨炒面制作技艺

会宁县作为"中国小杂粮之乡",杂粮品种多样,其中传承最为悠久的食谱之一便是会宁石磨炒面,李家“老作坊”石磨炒面,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历逾百年,辈辈相传,以传统原生的手工滋育着这个家族乃至周边两百多公里的乡民们。在1936年红军长征路过会宁时,也为饥肠辘辘的红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会宁石磨炒面的主要配料为莜麦、黄豆、胡麻、良谷米、荞麦米、高粱米、糜子米、小扁豆、苦杏仁、核桃仁、大枣、枸杞、白芝麻、八角香、小茴香、 麻仁、土蜂蜜等,所含营养丰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大有裨益。李遵义遵循传统工艺,经过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多次优化配方,创新和发展了“八宝炒面粉”,得到了食客们的好评和肯定。在李氏老作坊传承人的发扬下,“发滋瑞牌”八宝炒面粉,已经连续十二年保持“甘肃名牌产品”称号。2017年入选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编辑|赵双

来源|会宁文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