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讽刺「艺术的模仿说」

互联网 2023-07-13 16:51:2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波普艺术讽刺「艺术的模仿说」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最近,有书友问我“如何评价中国艺术家叶永青被指抄袭国外艺术家长达30年?”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所包含的两个最为关键的名词——艺术、抄袭——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得出结论的事情。

看起来这些事情似乎已经很清楚了,通过所谓的爆料,我们似乎很清楚的看到了叶永青在“借鉴”一位外国人的艺术创作,然而这件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并不太喜欢其他讨论者不分青红皂白的“抄袭”批判,似乎抄袭嫌疑已经成为了事实,然而目前只是外国艺术家的一人之词,还未有定论。

毕竟如果是对于确定无疑的抄袭,我们当然要竭力反对,但是这件事情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还真不是外人就能立马做出判断的事情。

稍微去了解一下这位叶先生和比利时艺术家所处的艺术流派,我们就会知道,他们都属于曾经发源于五十年代的英国,五十年代中期繁荣在美国的波普艺术。而波普艺术的逻辑起点,就是模仿和再现,从根上来说,他就是带有一丝“抄袭”的味道。

波普,是英语的音译,意思是“流行”的、“大众”的。该派艺术的兴起,是伴随着全球商业的繁荣、消费文化的兴起,人的欲望、欲念和享乐主义共同促成了艺术家们对于当时社会文化的再现和复制。

波普艺术的诞生,成功的展现了艺术取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特质。但是波普艺术“致命的点”就在于他无法超越生活。

以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为例,他就是一位“抄袭”的能手,只不过他“抄袭”的不是别人的艺术作品,而是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牌和现实意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他那里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模仿游戏”,模仿到他的模仿已经完全抹杀了原作的个性,取代了被模仿者的地位为止。

只不过这种“抄袭”带有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抄袭,而是一种再现,他创新的地方,正是这种“重复”的再现。

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艺术家中的“行为艺术”,通过不断的重复、再重复,来复制现实。

但是如果艺术真的仅仅只是模仿游戏,当艺术的追求沦为一种复制和再现的时候,艺术本身自己反作用于现实的功能、批判现实的力度将大大削弱。因为“模仿现实”的艺术作品所指向的对象,普通大众在生活中就可以接触到,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你所谓的“艺术作品”仅仅是把我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个事物无限复制之后,便堂而皇之地称之为艺术了呢?我为什么要花钱买票来看我本来就已经熟悉的事物呢?

这不仅是波普艺术家们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其他艺术作品、艺术家也要面临着一个问题。

正如张岩泉在《现代诗是“戏剧的诗”——九叶诗派诗论研究》中所说的那样:

现代诗人反对直接描摹现实生活,而着重表现现实生活在内心激起的感应……糅合了众多的人生因素,成为一种十分复杂的诗经验……浮浅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有深厚的暗示力的文学经验……现代诗主要不是以情动人而追求启人以思。

我认为这段话用来阐释诗歌很合适,但是阐释现代一切艺术更合适,尤其是波普艺术家们,他们在处理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不能充分的“描摹现实生活”,给予人们最为充分的“暗示”,那么他们的艺术就很难称之为“艺术”了。在这里,暗示是关键。

艺术不能直接显露他们所要的传达的理念,因为直接给与的东西我们往往不会引起太多的重视,反而那些隐晦的、曲折的暗示,才是最有生命力和最能让人信服的东西。含蓄,不仅仅是一种天然的性格,他更是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力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充分的暗示尤为重要。

有了这样一种充分的暗示,再向观众传递他所要表达的理念,那么艺术就不会成为一种“猜谜、捉迷藏的东西”,也就能够发挥他们“启人以思”的目的了。

在这方面,安迪·沃霍尔以及后来艺术评论家们认为,安迪·沃霍尔以及他的模仿艺术,以有意识的重复为暗示,以重复中不断被抹杀的个性和特色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人们空洞乏味的情调韵致。这其实就能够构成艺术成立的逻辑起点。

实际上,中国几位波普艺术家们在结合西方波普艺术与东方文化之时,对于我们过往文化形态,不管是传统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思潮,都有比较成功的“复制和再现”,他们无疑也是有波普艺术的“重复模仿性”,但是这种重复模仿通过一系列的夸张、对比、变形,很好的传递了他们的“暗示”,传递了他们的艺术理念,比如,《红墙——家门和顺》等作品。

如果波普艺术的逻辑起点就是模仿的话,那么他所模仿的对象应该是指向现实和传统,包括文化以及流行理念等等,对艺术品、工艺品直接的改造和借鉴,更像是杜尚为《蒙娜丽莎》画胡子、为小便池贴标签一样,当这些行为被“冠以”打破艺术边界的名义,以这种话语姿态来向世人充分暗示其理念的时候,艺术作品的逻辑就可以成立。否则,当当事人以及后来者没办法在其中看出意义或者足够丰富的暗示性,那么这种艺术就是失败的。

所以,如果叶老师的作品存在充分的暗示性,并且这种“重复”之中,有自己的理念、情绪寄托在其中,我想这是构不成抄袭的。而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标题党肆意横行的时期,“抄袭”、“长达三十年”往往会引起我们盲目的关注和点击,对于事实的判断还是需要谨慎一些才好。尤其是在涉及到这些专业的知识的时候,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