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的嬗变时期「南北朝时期诗歌」

互联网 2023-07-13 09:21:1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的嬗变时期「南北朝时期诗歌」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古代文化一个承上启下,融合创新的时代。在诗歌领域,南北朝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乐府传统,发展了魏晋时期的文人诗词,同时南北的诗风不断融合,为唐诗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我们经常会赞叹于唐诗的宏伟壮丽,却经常忽视南北朝的开创精神。虽然南北朝的诗的辉煌程度不及唐朝,若要了解诗歌的发展过程,就不可忽视南北朝的成就。

一,南北诗风的融合

南北朝时期,分裂的时代在文学上留下了烙印。由于北方经历了“五胡乱华”,导致“衣冠南渡”,中国传统的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了江南。南方地区的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富饶悠然的生活节奏,使得士族沉迷于“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表现在诗歌领域,就出现了恬淡悠然、婉转哀怨、缠绵悱恻的南朝诗歌。其在《南朝民歌》中多有反映,如《采桑渡》、《西洲曲》。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采莲

北方则不然。北方辽阔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和了开阔豪迈的民风,使得北方的诗歌显得浅白而质朴,雄壮而辽阔。《北朝民歌》中的《木兰辞》便是其中的代表。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到了南北朝后期,由于南北战争的频繁,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南北文化交流也频繁了起来。在南粱时期,一些文人流落在北方,开始将南北诗风融合起来。其中的代表有庾信、王褒等。庾信在早年是典型的南方风格的诗人,其诗大多写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是宫廷诗人的代表。而流落北方后,风格大为转变,他的诗变得劲健苍凉起来。杜甫曾经对他评价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四库全书总目》则赞道“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

庾信《拟咏怀》

南北诗风的融合为唐诗的奠定了基础,但南北十分各自的特色却没有消失。在唐朝,北方的诗歌风格多被边塞诗派所继承,而南方诗歌的风格多被山水田园诗派所继承。而唐朝的每一个诗人几乎都能够写出这两种风格的诗,如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王维,也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疆壮丽景象。这恰恰是南北诗风融合的产物。

二,诗歌格式和音律走向成熟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人诗歌创作走向了成熟。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音律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在南朝初期,文人们雕饰文句,琢磨意境,追求对仗上的工整,音律上的优美,创造了许多精美的诗句。如谢灵运的诗被评价为“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他写下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等名句,清淡自然,工整排列,格格有调。

江南风韵

到了南朝中期,人们对诗歌韵律和形式的要求意境成为了一种潮流。他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在在词藻、音韵、对仗上反复推敲,这就是所谓的“齐梁体”。虽然后世有许多人指出齐梁体“绮丽不足珍”,但它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节奏感,也易于诗歌的流传。

齐梁体发展到梁武帝时期,出现了永明体。其中的代表人物为沈约。他精通音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四声八病”说成为了后来格律诗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当时著名的谢朓、萧衍、范云、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人都不断在探索诗歌的音律。

格律

除了在音律上的探索以外,在诗歌格式上的探索也在进行。在南北朝之前,中国的诗以五言诗为主,在南北朝,出现了七言诗,绝句,这为唐朝的律诗和绝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人将南北朝以来形成的格式工整,韵律规范的诗叫做“近体诗”,而将没有格式要求的诗叫做“古诗”。

三,诗歌理论的出现

在魏晋时期,文学创作开始进入了文人自觉阶段,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文学理论作品,如曹丕的《典论》。但那时候的文学理论还不成熟,数量也少,没有形成体系。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创作日益丰富,人们对文学理论的探索也进入新的阶段。这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便是《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在诗歌领域,真正意义上的诗话开始出现。钟嵘的《诗品》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诗话,《四库提要》评价说“妙达文理,可与《文心雕龙》并称”。刘师培说:“刘氏《文心雕龙》,集论文之大成;钟氏《诗品》集论诗大成”。钟嵘系统和深入地评价了历代的五言诗歌,为了唐朝五言诗的繁荣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钟嵘以外,南北朝的沈约、范晔、萧统、萧绎、萧子显等都提出了一些诗歌理论。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中对音律和格式进行了探究,并对当时南北诗风进行了探究。许多文学家提出了“风神”“神韵”“风韵”“境界”、“神似”、“形象”和“风骨”等概念,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钟嵘标榜“风力”,是对靡靡之音的一种批判,后来被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接受,对唐诗的创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