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喜欢的才是好的艺术「中国对待老百姓」

互联网 2023-07-10 16:08:2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老百姓喜欢的才是好的艺术「中国对待老百姓」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区文化馆的全民免费艺术培训班如天气一样酷热,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越来越多普通人遇见自己的“艺术人生”。

京剧班吸引着年轻人

勤学不辍的林兵(右)

很受欢迎的成人广场舞。记者 陈伋 摄

参加成人民间画课程的家长在启蒙孩子

从车库里走来的京剧班

区文化馆的京剧班成立一年半,现在有30多名学员,很多人是铁杆粉丝,从成立起就一直在的。但和别的班不同,不是有了京剧班才有这些学员,而是部分学员促成了京剧班的成立。怎么回事呢?先从京剧班拉京胡的老宋说起。

老宋叫宋建中,是萧山人,退休后看中临安的环境和房价,在汽车东站附近买了房开始了退休生涯。他重拾年轻时的爱好——唱京剧、拉京胡,并因为这项爱好认识了一群票友。唱戏得有场地,当时就在章大姐章水珍家的车库里,晚饭后聚上一小时。车库不大,大家因陋就简,摆开四五只凳子,你唱我拉,甘之如饴。

刚开始只有两三人,结果来的人越来越多,场地相应就局促了。章大姐得到苕溪社区服务中心的支持,把场地挪到了老年活动室,每周六上午归他们使用。本来只是玩票,渐渐小有名气,京剧社的事传到了当时区文化馆王来福的耳里。王来福专门过去摸摸情况,“一看,觉得还可以,就是年龄偏大了点。”

社区里玩得再好也只是京剧爱好者,能不能再提升下呢?王来福跟区文化馆领导说,萧山、西湖区都有京剧班,临安能不能开个公益的京剧班,自己是现成的京剧老师?这个提议得到了区文化馆和上级部门区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京剧班就此成立。

办了班就要有定位,王来福跟大家提要求:“不是玩玩、过过瘾就回去带孙子的。”比方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嘴里要干净。嘴里干净是指吐字发音,通俗地讲就是字正腔圆和正确的吐气。王来福自己就是个绝佳的示范,虽然是南方人,说话却是一口京片子,这不是在北方生活造成的,而是因为钻研京剧,久而久之形成的语言习惯。

于是,一个基本的京剧班底有了,老师是王来福,没退休前就接手办班,唱、做、念、打全方面地训练大家。京胡是老宋,文革时就自学了二胡,熟悉京剧的韵味,大家说没有他,就像吃饭没了筷子。老、中、青全体人员,个个上台练唱,其中还有镇得住场子的郭伟忠。郭伟忠天生一副好嗓子,他一个人能分饰三个角色,花旦、老生和花脸都拿手。80多岁的他,往那一站,鹤发童颜,却从嘴里蹦出妙龄女子的嗓音来。办了班,就有了新人,比如一位唱女花旦的。王来福听了她的嗓子,觉得很好,但不适合花旦,打磨打磨,可以成为“临安的王珮瑜”(王珮瑜是京剧界的年轻大腕,专攻老生行当)。

京剧班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傅晓茹说来班里一年多了,很有体会,一开始京剧上说的台面、站相,都不懂也不会。到文化馆来有了王老师的悉心指导,她觉得提升了很多,自信了,往台上一站,都说她“很有范儿”。其实不仅仅是这样,光是参悟那一句句经典台词,就是文化熏陶。比如《锁麟囊》里这么一段:一霎时把七情俱已磨尽,参到了辛酸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听来百转千回,京剧是表演艺术,也是文学艺术。

这个从车库里走到社区,又走到文化馆的京剧班,在文化交流中又走向了萧山、德清、新昌、绍兴,和各地的京剧社互通有无。大伙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学习的热情有增无减。

走到现在,这批京剧爱好者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京剧班,但王来福还有个遗憾,就是京剧作为国粹,在传承上缺少接力。“我在1999年到台湾交流演出时,看到那里有很多孩子在学京剧。他们认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西塘有所小学想请他去为孩子们开班授课,王来福很乐意,他非常希望临安本地也有小学来重视京剧,让国粹伴随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继续演绎“艺术人生”。

从娥女到魔女舞出人生精彩

广场舞、排舞、拉丁、现代舞、民间舞、古典舞,这些都是区文化馆今年夏季为成人开设的舞蹈课。假如你去每个课堂上转一下,会发现有个身影几乎每节课都在,穿着专业的练功服,总是紧跟老师左右,没多久就满头大汗,还不时请教动作要领。她叫林兵,是一家银行的退休职员,跳舞是她的梦想,她的人生也因舞不同。

1961年的临安横溪112医院,林兵在这里出生。10岁的时候,大礼堂和露天电影播放的革命芭蕾舞剧《红色粮子军》,她一看再看,心中十分向往芭蕾舞。那个年代,这样的理想,是变不成现实的梦。

直到参加工作后,林兵才接触到舞蹈。那年她29岁,所在的银行举办文化汇演,请来文化馆的张向红老师(后为市舞协主席)编排了舞蹈《娥女》。这支舞蹈需要三位女性,她是其中之一。节目获得了临安商业系统汇演的第一名。

《娥女》的获奖激励了林兵,虽然机会来得晚了点,但与其计较它的迟到,不如及时抓紧。她又参演了舞蹈《新储户》,表现一群农村来的姑娘,第一次到银行开户存钱时那新奇、激动的模样和心情。这支舞蹈在杭州市农行系统得了第二名,并经过杭州歌舞团的再次改进,在浙江省农行系统得了第一名,最后进行了巡回演出。之后还不断有作品,比如参加临安文化馆林小婧老师创作的《情系农行》,获省农行舞蹈比赛第二名。

那是一段林兵津津乐道的回忆,得到当时多位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当面指点,她的悟性在舞蹈中提升了,舞蹈也如期带给她令人愉悦的成就感。不过单位里组织的舞蹈比赛,次数总是有限。林兵曾经生过一场大病,病完一开始体重迅速下降,消瘦憔悴,而后又不断长胖,一度胖到140斤。丈夫看她每天一下班就回家用电脑,不与外界交流,很为她担心。

2005年的一天,一张健身房的广告传单塞进了林兵家的门缝。拿到传单,林兵的丈夫便假意说一起出去逛街,顺势把她带到了健身房,把学费交了。当时正好是中午,健身房有节瑜伽课,从来没接触过瑜伽的林兵,第一次上课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为她的坚持健身开启了信心。她又参加健身房的健身操课,一屋子的人都会跳,就她刚来还跟不上。但她不懈气,心想,别人都会,我肯定也能学会。较上劲以后,她天天泡在健身房,什么课都上。慢慢地体重降到了116斤,常年如此,身材也练得十分结实。那个140斤的林兵走远了,眼下是一个精力怎么也用不完的“魔女”。

2018年,林兵得知区文化馆开设舞蹈课后,她先是高兴,后来又发愁,因为馆里规定每人限报一门,可她都喜欢,怎么办?无奈之下,她选择“蹭”。周日13:30—15:00是民间舞,15:15—16:45是古典舞,她连着学。“这里的老师都是专业舞蹈老师,而且相对固定,这和健身房不一样,这种机会太难得了。”林兵形容自己如饥似渴。

民间舞是今年新开课程,老师叫赵宏振,刚到区文化馆两个多月,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学舞已有八九年。夏季班有8个课时,教的是藏族舞,因为相较于其他民间舞,藏族舞更容易上手。林兵是他印象比较深刻的学员之一,有一定舞蹈基础,而且每次必到,肯钻研。对这样的学员,老师也往往愿意付出更多精力去指导。

音乐一响起来,林兵就有点坐不住,“我要去跳舞了,古典舞的老师也很好,这种舞的节奏会慢一点。”古典舞的学员很多,有30多人,许多人眼里的专注隐隐和林兵相似。

为己圆梦的新兵和永不止步的老兵

和京剧班、舞蹈班比,成人民间画的教室里要寂静得多。马杰用铅笔勾勒好荷花线条,用深浅不同的绿色颜料为其着色,旁边摆着12色水彩画颜料和一个调色板。

眼前这张构图其实是第一节课就教的,但马杰愿意再画上几次,技术的提高需要不断地重复。他的专注有一种令人安静的力量,和年轻人大不相同。

马杰从小就有一个绘画梦,但刚开始,他想让女儿来圆自己的梦,只是经过有点啼笑皆非。画画和书法,女儿只学了一个学期就怎么也不想上了,老师也毫不委婉地说:“你女儿没有画画的天赋。”为了掌握一项技能,去学过游泳,这次老师发现了她的优势:“你女儿的弹跳和腿部力量不错,可以去学体操。”体操老师则提醒他们,学体操要吃得起苦。女儿说,能坚持。最后坚持了两个星期。

这样一圈下来,女儿长大成人了,马杰也老了,他觉得自己的梦还得自己来圆。这个成人民间画的课程,他很有兴趣,静得下来。除了线下的艺术学习,他的微信里还收藏了很多线上课程。“这些都很好,可以把碎片时间也用上,还能反复观看。”他的兴趣很杂,书法、绘画、中医都有,充实着他的业余生活。

如果说马杰是艺术学习之路上的新兵,参加成人古简牍书法的冯益民绝对是名副其实的老兵,去年才从青山湖街道文化站站长的岗位上退休。他从小爱好音乐,12岁跟人学唱京剧,是临安第一期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培训班的学员。虽然命运把他安排在山村,1982年开始进入当地电影队担任宣传员,他也能通过自学,在书法、绘画、摄影上,都拿得出能指导别人的实力,还是青山管乐团的创办人和指挥。这样一个全才,也来参加古简牍书法,是冲着在竹简上写字的这种新玩法来的。

在纸上可以铁钩银划,竹简上则不行,因为其特有的纹理,书写者必须有耐心,得慢慢施墨。接触到古简牍书法,冯益民迷上了楚简,虽然在这种1.7乘1厘米的方寸之地上写字,得戴上老花眼镜,他也愿意。这和他年轻时,踩着梯子画2.8米×2米的电影宣传画一样,只不过当年他是把事业当成爱好,如今是把爱好当成事业。退休与否,并不重要。

采访札记

艺术成就有高下,而追求艺术的灵魂无差别。参加全民免费艺术培训班的学员,不满足于茶余饭后的“玩票”,希望通过专业老师指点,提升艺术修养,玩出范儿来。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努力方向。多年前,区文化部门就致力于全民艺术普及。尤其是2017年文化馆搬至临安剧院后,场地瓶颈得到破解,顺应群众文化需求的全民免费艺术培训班,一年四季不休。

需求日益丰富,区文化馆的课程也越来越丰富,如成人民间舞、成人现代舞、成人古典舞等,都是新开课程。这次夏季班共开设16门课程,各8次课。从报名和开课情况看,非常受欢迎,有些班刚开放报名,就被秒杀;有些人报不上名,就来蹭课,以至于人太多的时候,馆方不得不劝退,并打算下一期增开。不过场地和预算有限,能不能增开尚未可知。

除了官方阵地,市场也已闻风而动。像“子荷”这样的成人舞蹈工作室,有如小荷已露尖尖角,在群众文化艺术的普及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补充。它每年收取数千元年费,依然很受欢迎。还有许多面向学生的艺术类培训机构,也表示可向成人开放。

学艺术,从来不是孩子的专利。成年人也渴望艺术熏陶和修养。希望将来,剧院这样的公益阵地肯定不止一处;除了区钱王文化艺术团、青山管乐团,我们还会有自己的话剧团、越剧团等等……基于现实的趋势,这种希望应该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