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波洛克》艺术人生背后的成长历程及现实启发「巴洛克与文艺复兴」

互联网 2023-07-10 13:40:0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深度解读《波洛克》艺术人生背后的成长历程及现实启发「巴洛克与文艺复兴」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前言:《波洛克》是2000年上映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最佳女主角。艾德·哈里斯在片中自导自演,饰演了男主角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为了表现波拉克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用了10年的时间准备,电影中的画作都由导演完成,可以说是一个诚意满满的电影。

电影的原型杰克逊·波洛克是一位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的滴画精品大部分都藏在世界各地的大博物馆中,在市面上流通的并不多,但每次出现,都必将掀起拍卖场的狂潮。很多人看了波洛克的画会觉得不以为然,我将通过这部电影,带领大家理解波洛克艺术的奥妙。

故事从波洛克在纽约不得志的日子讲起,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相伴一生的妻子李·克拉斯纳。那时,波洛克并没有得到认可,李在他的画中看到了才华,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为他寻找画廊,获得资助。在李·克拉斯纳与波洛克结婚后,为了让波洛克能够摆脱酗酒的恶习,他们从纽约搬到了乡下。那里与世隔绝的生活让波洛克远离了酒友的诱惑,并开始了滴画的创作。

在画廊、艺评人的推动下,波洛克的滴画逐渐被世人所知,名声金钱纷至沓来。但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波洛克觉得远离了真实的自己,他的内心陷入深深地矛盾与痛苦。于是他重新开始酗酒,也丢下了画笔。终于,在1956年的一个夏夜,波洛克酒驾身亡,走完了他不完美却绚烂的一生。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分析一下为波洛克从籍籍无名到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画家之一究竟走过了哪些道路。在我看来,波洛克之所以有如此的转变,可以从自身、家庭、时代背景三个层次来解读。而在文章第四部分,基于《波洛克》中波洛克对于艺术的追求和迷茫,我会谈谈对艺术世界的几点思考。

波洛克

01、自身因素:从模仿到自主,从形象到抽象,波洛克艺术生涯完成了两次关键的转变

波洛克的艺术生涯有两次重要的转折,每一次都是成就他艺术道路不可或缺的一步。

从模仿到自主:对本顿的反叛

毋庸置疑,创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波洛克也不例外。他对艺术的认识开始于一个叫本顿的老师,本顿的题材大多取自于美国的现实生活。波洛克像他学习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哥哥在向老师学习,他也一并去了。但很快,波洛克便与本顿分道扬镳。波洛克为了戒酒接受了荣格心理治疗法,于是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荣格的概念。这样,波洛克就反叛了本顿的写实风格。

波洛克对本顿的反叛其实是波洛克艺术之路的开始。在偶然的机会下波洛克经由本顿的指引走入了绘画,但本顿的追求并不完全适合波洛克。于是在短暂的模仿之后,波洛克的其他经历渗透到了创作之中。绘画不再是单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由内而外的产物,它体现了波洛克的内心世界。波洛克对本顿写实风格的反叛,是他觉醒的第一步。

波洛克,男人和女人,1942

从形象到抽象:对艺术极限的探索

在波洛克创作《男人和女人》时,李·克拉斯纳试图用超现实主义来分析他的作品,但却发现不对,她认为波洛克不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波洛克却说,那么你来画好了。

在咖啡馆里,波洛克和艺术家朋友的聚会中,他谈起当时“卖得好”的艺术家时,语气充满了不屑。只有说到德库宁的时候,有些许赞赏,认为这是个还在探索的艺术家。

由此可见,虽然波洛克当时生活拮据,但他在意的并不是如何能够讨好收藏家,而是怎样接近艺术的边界,探索新的可能。也正是如此,波洛克选择了家用油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油画颜料来作画。他将颜料从画笔上解放出来,不再只靠手臂的挥舞,而是用将全身都利用起来。他的作画过程像是舞蹈,而画布则是行为的记录。

自始至终,波洛克始终想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相比于他的画能卖的好,波洛克更希望自己的艺术具有独创性,即做一些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他不在意自己的画是否符合艺术理论,他在实践中探索,回应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在生活中,我们总说不要一意孤行,但在艺术道路上,却是非要一意孤行才能创出一片天地。

波洛克,Alchemy, 1947

02、家庭因素:妻子李·克拉斯纳对波洛克生活习惯的约束和坚定不移的支持,造就了波洛克的辉煌

我们今天能够听说过波洛克的名字,绝对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李·克拉斯纳。李·克拉斯纳在波洛克籍籍无名的时候发现了波洛克,并一眼认定了波洛克的才华。随后,李·克拉斯纳与一无所有的波洛克结了婚。可以说,没有李·克拉斯纳就绝对没有后来的大画家波洛克。李·克拉斯纳对波洛克的帮助体现在两个方面。

生活习惯的约束

波洛克一生都在与酗酒的恶习作斗争,他去看过心理医生但却收效甚微,是李·克拉斯纳改变了他。李·克拉斯纳与他结婚,带他远离了灯红酒绿的纽约,隐居郊外。甚至在朋友带酒来访时,不惜唱黑脸赶走了远道而来的朋友。但也正是这样,波洛克得以有几年远离酒精的日子,专注于创作。最终找到了他的艺术语言。

坚定不移的支持

按今天的话说,李·克拉斯纳绝对是波洛克的事业粉。李·克拉斯纳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经常烂醉如泥的硬汉在艺术上有天才之处。于是她尽其所能,在波洛克穷困潦倒的时候为他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在没人认可波洛克的时候,四处打电话,向画廊、艺评人推荐这个“不出世”的天才;在波洛克怀疑自己的时候,她坚定地表达对波洛克作品的赞赏。因为李·克拉斯纳自己也是一名画家,她深知一个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养料才能生存,而她也最终浇灌出了一个影响艺术史进程的伟大画家。

平心而论,波洛克绝对不是一个好丈夫,但李·克拉斯纳也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妻子,甚至可以说更像一位好的经纪人。她希望波洛克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李·克拉斯纳同样作为一个艺术家,她把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投射在了波洛克的身上。

因此,她不要孩子,支持波洛克,甚至约束波洛克。因为在她眼中,不画画的波洛克毫无魅力。这样奇异的二人组合完成了灵魂上的目标统一,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名留艺术史而做的努力,这最终成就了波洛克的艺术事业。

李·克拉斯纳

03、时代背景:艺术界处于变革期,美国渴求本国艺术家,因缘际会造就了波洛克的时代神话

波洛克的成功离不开波洛克自己的艰辛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艺术界的风云变幻在电影中着墨不多,我将从艺术界和美国两个角度来分析下我的看法。

处于深刻变革的艺术界

从1905年马蒂斯的野兽派打开了现代艺术的潘多拉魔盒,各种对艺术界陈规的反叛再也没有停止。波洛克所处的年代是20世纪现代艺术各种主义迸发的时期。每个艺术家都想找到新的角度,新的艺术语言去挑战之前的旧世界。

波洛克顺应了时代。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的社会阶层的颠覆,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塑给艺术界的变革提供了群众基础。波洛克的滴画将油画从技法中解放出来,人们欣赏艺术的时候没有了艺术史的门槛,不需要理解各种隐喻和象征,只需要去体会其中的激情。

这种解放暗合了时代特点。试想,如果波洛克的滴画出现在19世纪,可能只会被认为是精神病罢了。而在20世纪,当观众的思想已被适当的解放,波洛克再往前进一步,也是可以被世人接受的符合时代的创作。

同时,也是时代造就了这样的艺术家。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可能超脱出自己所处的时代。达芬奇再天才,也只能给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提供出当时的最优解。波洛克的艺术在今天可能有人嗤之以鼻,认为动物绑上颜料也能画得出来,但这毕竟是在波洛克已经创造出他的艺术世界之后的马后炮罢了。

波洛克的创作是基于20世纪的社会、艺术环境,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能忘记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在那个时候,敢于打破已有的规则,第一个吃螃蟹,孤身一人将所有人带到一个从未有过的艺术语言中去,这就是波洛克艺术的时代价值。

因此,波洛克是时代造就的属于他的时代的艺术明星。

波洛克和狗

美国对本土艺术家的渴求

波洛克画面充满了自由的色彩,内心的自由和狂野肆意在画布上喷溅,在他的作画过程中,不仅有家用油漆留在画布上,连砂砾、碎玻璃、杂物也能占有一席之地。将“不该”入画的东西入画,波洛克虽不是第一人,却也带来了很强的视觉效果,给美国艺术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那时正是20世纪中叶,二战后的美国急需摆脱欧洲旧世界的影响,需要自己本国的艺术家在艺术界独占一面,而波洛克的狂野奔放非常符合美国的自由精神,就这样,波洛克成为了美国新绘画的象征。

成为美国的一面旗帜也许并不是波洛克所追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造就他传奇的因素之一。今天,我们谈起波洛克一定会想到美国,但波洛克本人其实是完全不希望自己的画作由任何主题,因此命名的时候都只写编号。

艺术家有自己的创作意图,他们不断求索,企图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图。但当作品完成之后,面向观众的时候,它被解读的方向可能和艺术家的期望毫不相干。一件天价艺术品的背后,有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也有各种利益的驱使。在波洛克这里,他的作品背后的推手,就是美国自身文化形象的建立。

1949年《life》杂志上波洛克专访

04、基于《波洛克》中波洛克在艺术道路上的挣扎与收获,谈谈我对艺术人生的几点思考

波洛克的一生说不上幸福,他44年短暂的生命中充满了挣扎、探索。他前半生穷困潦倒,享受成功的时间不到十年。从1949到今天,他的画在艺术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每本写现代艺术史的书中必有波洛克,拍卖场上一旦出现波洛克的精品必然是天价。

结合《波洛克》和史实,谈一下我对艺术人生的几点思考

① 艺术家必备的生存技能:获得中间商、评论家的支持

波洛克刚刚出场的时候,一幅愁眉不展穷困潦倒的样子。而这一切,都随着李·克拉斯纳的出现而改变。她积极地联系画廊、评论家,不断地推销波洛克。最终等来了佩吉·古根海姆——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收藏家的拜访。佩吉·古根海姆不仅给波洛克带来了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给波洛克展示自己的舞台,她为波洛克举办了个人展览,让波洛克被世人所知。

提起艺术家,很多人脑中的印象可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创作的孤僻怪人。然而事实上,成功的艺术家很多可以被称为社会活动家,比如罗丹、毕加索、达利、安迪·沃霍尔等等。他们长袖善舞,周旋于政客、收藏家、评论家之间。

波洛克是幸运的,他有李·克拉斯纳的帮助,让他得以专心于艺术创作而不用苦于人际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在生前就获得成功的艺术家是非常难得的了,因为一个既擅长艺术创作,又擅长人际关系的综合型人才实属罕见。

因此,对于一个想有所成就的艺术家来说,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诚然,艺术创作需要孤独,但只有走出去,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有话语权的人看到,才能获得更好地工作条件和平台。

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和波洛克

② 艺术家应有的坚持:诚实地面对自己

1950年的时候,波洛克痛哭:“假如我知道怎么好好地画一只手,我会去画这种废物吗?”

电影《波洛克》中,波洛克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觉得自己不再真实,因此内心的痛苦不断放大,最终几乎压垮了他。

波洛克是一个异常诚实的人。他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愿对自己有一丝谎言。虽然看起来诚实地面对自己带给了艺术家很多痛苦,但我仍认为,这是艺术家应有的坚持。

艺术家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甚至更像是一种人格。艺术家需要不断地剖析自己,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诚然,有满足于把作品卖出好价钱的艺术家,但也有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家。他们会问“我”为什么是“我”?是什么让“我”区别于他人?而只有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不为了欲望向世界妥协,才能创造自己的世界。

③ 留在艺术史上的万能法则:推陈出新

留在艺术史上,想必是很多艺术家的追求。虽然这种事充满了偶然,但有一条却是不变之法:推陈出新。波洛克在片中多次表达了对独创性的渴望。推陈出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

在向本顿学习时,虽然本顿的写实绘画很快被波洛克所抛弃,但他的节奏性作画和强烈的独立性对波洛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6年,波洛克在参观一个墨西哥壁画家实验性工作室时,第一次接触了液体涂料。在波洛克搬到乡下生活之后,随着他的工作场所的改善,滴画终于在某一天产生。

波洛克找到的道路是,将绘画从主题中解放出来,作为行为的记录。他的画作中,颜料层层叠的,每一条都是一个行为的轨迹,于是相应的,也有了时间性。这不是他一拍脑袋就想到的,而是一生都在为这一个想法做准备。

当一个艺术家创作的时候,与他竞争的不是将要一起展出的几个画家,而是历史上的所有艺术家和未来的所有艺术家。因为当一个艺术品完成之后,进入艺术世界。在博物馆里,它旁边的可能是之前的杰作,可能是未来的创造;在书里,它被提及的时候,可能与几百年前的作品并列,也可能与未来几百年的作品平行。

推陈出新,意味着艺术家需要另辟蹊径,找到之前艺术家都没有想过的、没有做过的,并且在未来也能被理解的。那些“向前的一小步”,其实包含了艺术家一生的求索。

结语:

你可能对现代艺术知之甚少,但相信看完《波洛克》这个诚意之作之后会对艺术世界有新的了解。艺术家波洛克不是完人,他的一生都在和酗酒作斗争,脾气也反复无常,但不可否认的是他那颗对艺术的赤诚之心。

波洛克的神话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身的奋斗、家人的支持、画廊的推动、时代的造就,我们不能单纯因他的画作技术层面的"简单“而否定其艺术和历史价值。这就是这个电影带给我的价值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