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劳模造像 颂劳动之美的诗句「最美劳模」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为劳模造像 颂劳动之美的诗句「最美劳模」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自2015年起,北京市总工会就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开展劳模主题艺术创作活动。该活动以首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为创作题材,用艺术记录当代劳模的风采。
2020年劳模写生展即将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展。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中央美术学院部分艺术家的工作室,采访了为劳模创作的艺术家,听他们讲述用艺术向劳模致敬的故事。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博士夏理斌 :要画出劳模的精气神
“作为一名画家,我非常愿意为劳模画像。通过我的作品去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让更多人受到劳模精神的鼓舞,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同时,我觉得这也是画家用画笔与时代对话的一种方式,通过画笔为劳模画像,也是在为时代造像。”提起为劳模画像的经历,夏理斌激动地说。
夏理斌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博士。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参加为劳模画像的工作了。“我这次负责为新当选的全国劳模刘奎生画像,前后用了三周时间才完成作品。”夏理斌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夏理斌,先后师从靳尚谊、孙为民、杨飞云、朝戈、胡建成、张元等美术界名教授,他的作品具备了学院派的扎实功底和严谨的艺术风格,被学术界誉为年青一代“学院派的典型代表”。虽说在画画上,夏理斌属于实力派,但是在为劳模画像这件事上,他却不敢有丝毫地松懈。在夏理斌眼里,和通常的肖像画相较,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相同的是都要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状态。不同的地方是为劳模画像有其特定性。每位劳模都是一个领域的杰出代表,在这个领域里,他又会有很多突出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对所表现的劳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其次,就是要构思如何通过贴切的绘画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所画劳模的精神面貌。这样才能画出劳模精气神。”夏理斌介绍道。
为了画好劳模画像,每次动笔之前,夏理斌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了解人物。往年除了通过资料以外,夏理斌还可以跟劳模进行短暂的直接交流,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劳模的性格特征。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取消了“面对面”的接触环节,这给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劳模刘奎生画肖像前期,夏理斌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有他的优秀事迹、工作环境、工作团队等等的介绍,之后我就开始构思画面的大小尺寸和尝试不同的构图方式,以最大可能表现劳模刘奎生的个人特点。”夏理斌说。
通过材料夏理斌了解到,刘奎生是一名优秀的首都建设者,从事建筑行业22年,凭着扎实苦干、勤奋钻研的作风和不怕输、不畏难的韧劲儿,从一名基层的技术员,逐步成长为全能型管理者,先后参加了“水务界的鸟巢”北京槐房再生水厂、香山革命纪念馆等重点工程建设。今年年初疫情突发,刘奎生更是扛起党员的旗帜,在除夕之夜出征小汤山医院,带领一拨逆行者鏖战46天,圆满完成抗疫建设任务,用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最后,结合人物的职业特征,夏理斌完成了刘奎生的画像。画面构图以工地为背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服饰画面表现劳模刘奎生的性格特征、工作特点和精神面貌,展现其忠诚实干、不畏困难、勇于担当诠释先锋本色。夏理斌说:“说实话,每次为劳模画像我都特别受感动。像我画过的有传统家具的传承人,也画过高科技人才劳模,每次作画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同时也带给我很多鼓舞。”
记者 杨琳琳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丽萍:着力刻画出劳模的质朴美
“质朴的美是劳动模范应有的样子。”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刘丽萍告诉记者,“一个时代总要有一些记录,记录下千千万万劳动者真实的状态,他们质朴、纯真的美,汇集在一起正反映了当下这个时代精神。”在2020年为劳模写生展正式开展前,本报记者采访到了央美画家刘丽萍教授。
此次是刘丽萍第二次参与由北京市总工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劳动人民文化宫承办的“为劳模写生”活动了。第一次时,她的作品以为城市保障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为切入视角,生动刻画了地下500米作业场景中地铁建设工人的劳动瞬间,引起观展者的共鸣。
此番,刘丽萍教授为全国劳动模范孙诗兵创作一幅作品。因为疫情的原因,此次绘画没有采取现场写生的方式,是由艺术家通过劳模的资料进行艺术创作。刘丽萍先是深入了解了孙教授,“孙诗兵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得者。”孙诗兵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晶显示玻璃基板化学组成,其成果产生的产品广泛应用于京东方等面板生产企业和电视、电脑、手机、Pad等终端产品,其成果解决了“卡脖子”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提升了我国在高技术领域核心竞争力。
刘丽萍了解了孙诗兵教授的成就后,很敬佩像孙教授这样的劳动模范,“我们国家因为有这样的先进人物,他们的科研成果造福了百姓,提升了我国综合实力。”刘丽萍备受鼓舞,她感谢中央美术学院让她有机会再次参与到能够记录时代的活动中,她要通过她的作品向劳模致敬,表达对劳动的尊重。
“我采用水彩的方式画了孙教授做实验的瞬间。”刘丽萍告诉记者,她觉得水彩画可以表现出劳模朴质的美。同时,为了体现孙教授的个人特点,她选择了孙诗兵做实验的瞬间进行创作。
创作过程中,也不是一蹴而就,为了完美展现孙教授的劳模风采,刘丽萍前后画了3稿,“眼睛是表现的重点。”刘丽萍介绍,孙教授专注的眼神是本次作品的创作重点,为了画得传神、深入,刘丽萍尝试了传统绘画材料和新型绘画材料,不同的材料画出的感觉确有不同,但最终刘丽萍选择了用传统的绘画材料,她认为传统材料画出的感觉更对,更能表达人物精彩的地方。
为了让作品与展览的气质更加贴合,创作中,刘丽萍还与本次展览的项目负责人、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岳洁琼充分沟通,“岳洁琼老师给我提了非常好的意见。”刘教授介绍,“画好后,我将作品给岳老师看,她提示,劳模的手可以画得再细致丰满一些,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为劳模绘画也要有劳模精神嘛。”刘丽萍教授认为,参与到为劳模造像活动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一个向劳模学习的过程。同时,刘丽萍教授表示,艺术家有记录时代的责任,她非常愿意参与此类有意义的艺术活动,为艺术、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 高铭 文/摄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王希民:“新时代劳模的进取精神让我感动”
生于1969年3月的夏华,现任依文集团董事长。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今年更是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对于为她画像的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王希民来说,这是与劳模近距离的一次接触,一次心灵的对话。
出生于1992年的王希民,几年前曾参与了在太庙为劳模画像的活动,有过一次与劳模的接触机会, “我以前对于劳模的印象很固定,还总是停留在老一辈劳模的样子,这次为全国劳动模范夏华画像,让我对新时代劳模的认知更丰富了。她是劳模,更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尊敬和学习的前辈和榜样。”
因为疫情的缘故,王希民并没有见到夏华本人,只能借助一些照片和资料来了解夏华的事迹,对王希民来说,想画好劳模,首先要对劳模有一个总体上的印象,为此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收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王希民对夏华的认识程度和敬佩程度与日剧增:夏华缔造了不少民族品牌,将中国式的生活哲学和文化内涵植入时装。用十六年聚焦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公益情怀创立中国手工坊,为贫困地区上万名绣娘在深山中建造绣梦工坊;她多年来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和各项公益活动,连续十年出资治理阿拉善区域沙漠化﹔汶川及雅安地震,她号召企业家和知名人士一起帮助同胞重建家园,捐赠数百万元用于孤贫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手术治疗项目。她先后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委会开闭幕式全体工作人员,2009年国庆群众游行方阵、2019年国庆的10个群众游行方阵和部分联欢方阵制装。今年在疫情期间更是积极发挥劳模作用,带头捐款捐物。
“作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作为一名前辈,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真的是实至名归的,你看她带领绣娘传承创新了中国的民族工艺,并走向世界,还为贫困山区上万名绣娘提供就业机会,创新扶贫新模式;此外,参与多类型的社会公益,真是很了不起!太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了。在了解她的过程中,劳模在我心里的形象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立体!”王希民告诉记者。
为劳模画像的时间只有十余天,王希民尝试了不同场景化的表达:比如夏华带领绣娘走出国门、夏华参与创新扶贫活动……
“我后来发现,单一的场景化表达很容易把人框住,很难真正立体化、全景式呈现夏华作为一名全国劳模的精神内核,所以我就放弃了某种场景化的呈现,采用了最简约的方式,以藏蓝色服饰为背景色,在刻画劳模时,着力体现她致力于推广东方之美的含蓄、典雅,同时又把她的自信、开朗、进取精神呈现出来!”王希民跟记者分享他的心得。
在为夏华画像时,王希民特别用力刻画了她的眼睛:“我发现无论参加什么活动的她,眼睛都是明亮的、有光彩的,带着时时探索、时时进取的劲头。”
很快王希民便为夏华画好了像,画像上的夏华身着藏蓝色西装,戴着眼镜,眼睛里的光透了出来,温暖而有力量。整幅画像里的夏华,既有东方女性的婉约典雅,又透露着知性、干练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作为90后,能有机会为劳模画像,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新时代劳模身上那种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传承!”王希民感慨地对记者说。
记者 余翠平 文/摄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夏理佳:为劳模塑像是件光荣的事儿
夏理佳并不是第一次为劳模塑像。
早在读研究生时,他就参与了劳动人民文化宫组织的为劳模塑像活动。那时,他还是学生,跟着导师一起与劳模面对面塑像,通过聊天和日常的接触,深入了解每个劳模的性格特点。
今年则不同,夏理佳已经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了,也开始带学生,同时博士在读。
手头忙着很多事的夏理佳,依然参与到为劳模塑像的公益活动中来。“今年形势比较特殊,受疫情影响,不能跟劳模面对面交流,只能通过材料来了解劳模。”夏理佳说。
夏理佳今年创作的劳模是都一处烧麦技艺的传承人吴华侠和北京饭店的厨师刘忠。受疫情影响,活动从开始到交成稿,只有两周时间。接到任务的当天,他立刻浏览了文字和视频材料,并到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试图更立体地了解劳模。
“都一处是烧麦。烧麦的样子像一朵花一样,于是我们为这座雕像命题‘妙手生花’。”夏理佳说。雕像中,身穿白色厨师服的吴华侠手捧一小笼烧麦,仿佛捧着一朵绽放的鲜花。而劳模刘忠则手捧餐盘,盘中是丰富、搭配得当、很有特色的“宴会菜”。
雕塑讲究先做“小稿”,在小稿的基础之上进行调整,最终固定形象。业务熟练的夏理佳,仅仅用了2个小时,就完成了20厘米高的第一稿。“手有点低”“头抬得不够高”“主题性的东西还要再突出一点”……一边看着小稿,夏理佳一边想象着雕塑放大的样子,十几分钟便修改完成。
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做中稿,这次由小稿直接转入大稿创作。1.1米高、七八十厘米宽的雕塑,夏理佳一边创作,一边进行细节处理。那段时间,每当给学生上完课,他都会到学校的雕塑室,站在梯子上,聚精会神投入到创作中。衣服的褟子什么样,帽子什么样,人物的神态动作怎么能更生动……每个细节,在夏理佳双手的雕琢下,渐渐呈现中想象中的样子。
最终,两尊大小一致的雕塑栩栩如生呈现在眼前。但对夏理佳来说,依然有遗憾。
“我们做雕塑,其实还是希望能见到本人、跟对方交谈最好。这样不仅能了解对方的相貌,还能通过交流,更能把握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气质,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习惯,都能更直接地观察和感受到。”夏理佳说,“了解一个人后,并不是完全再现,而是将作者的理解加入进去。美院的学生、老师做同一个人,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观众看到后,都会想到是这个人。”
夏理佳对这些餐饮界劳模有独到的理解,厨师对烹饪的热爱,与一般人做饭不同,那是一种超于常人的热爱,对自己的作品视如珍宝,比普通的东西更珍贵,于是,他将捧着自己“作品”的两位劳模,对于职业的热爱,和情绪的满足、欣喜,全部表现出来。
“遗憾的一点是没有直接交流的机会,时间又太紧张,不然会更好一点。”夏理佳说,“能参与这样的创作活动,我感到很光荣。劳模真的非常了不起,能为劳模塑像,是件光荣的事儿。”
记者 边磊 文/摄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焦洋:为劳模造像诠释劳动美
“前不久,我参加了由北京市总工会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开展的2020年为劳模写生活动,感受很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焦洋说。
据焦洋介绍,“为劳模造像”“为基层劳动者写生”,是中央美术学院用艺术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为基层劳动者写生、塑造劳动者形象,既是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的形象留存下来,让他们的精神成为鼓励大众的正能量,也是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把课堂从学院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感受生活,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活动近距离接触全国劳动模范的一次难得的向劳模致敬学习的机会。
“为劳模造像,用艺术诠释新时代的‘中国美、劳动美’,学习劳模精神、学习劳动精神,在艺术实践中培养正确的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焦洋说。
在创作中国画《劳模代康伟》的准备过程中,焦洋首先搜集和学习全国劳动模范代康伟的先进事迹。“学习了代康伟的事迹,我深受感动,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我采用中国画的绘画形式,以工笔重彩的手法,应物以形、随类赋彩,描绘人物形象,表现劳模的精神风貌。”焦洋说。
焦洋告诉记者,她在《劳模代康伟》整个创作过程中有深刻的思考体会。她用传统“写真”的方式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把人物的现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色彩的象征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既要把握住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住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和榜样力量,彰显新时代劳动模范形象的风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更进一步发掘人物的精神和情感来表现新时代青年知识女性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风采。力图把现实感受与中国写意传统绘画语言相结合,将劳模代康伟“青年榜样,时代楷模”的风范描绘出来,用作品感召青年人以代康伟为榜样,发挥劳模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使青年人敬佩劳模,学习劳模精神。焦洋以绘画的形式发时代强音,颂扬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精神。通过艺术创作使劳动精神得到了更多层次的阐释和表达。
焦洋1982年出生于天津。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获第二届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银奖 、“学院工笔”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新锐艺术展新锐奖、 “微观与精致”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丹青奖等。主要作品有《筑路人》《指南针与航海》《漫天莹莹点·千里共婵娟》《萋萋依依吹绿夏风》《绿风习习夏草长》《Girls》《绿色家园》《丝路史迹·朝宗入海》《平湖·萤映影》《草原钢城》《钢的城》等。
“讴歌劳模先进人物是我们美术工作者的职责,我会继续用画笔传承接力为劳模造像,为中国的发展、人民的风貌、时代的精神存形立像。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创作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艺术精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焦洋说。
记者 马超 文/摄
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岳洁琼:为劳模造像,向劳模致敬
“劳模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通过为劳模写生、造像这样的活动向劳模致敬,表达对劳动的尊重,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岳洁琼说。
北京市总工会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为劳模造像”活动始于2015年,至今已经举办了4届,即将举办的是第5届展览。回想起首届“劳模风采”展览筹办时,百位艺术家为百位劳模造像的“为人民服务 为劳模造像”的现场写生活动,岳洁琼记忆犹新。“首届展览社会反响非常好,所以从第二届开始,我们组织央美的师生艺术家们到基层写生,当时范迪安院长亲自为展览题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展名。”岳洁琼介绍,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主办方没有组织大规模的现场创作,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邀约几位劳模代表到美院天光教室与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和现场写生创作。劳模代表中,有在航天事业中做出卓越业绩的科学家,有在农业科学方面做出创新研究成果的农科院研究员,有为脱贫攻坚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民企业家等等。
“能够参加为劳模画像、造像是师生艺术家的一种荣耀。”岳洁琼告诉笔者,为此,参加现场写生的艺术家都是经过团队再三斟酌后推荐的,有中国画学院的教师廖勤、壁画系博士生李翔、版画系本科生卢标等,这些艺术家表示对能够与劳模本人见面、近距离交流,非常期待。“通过现场交流,艺术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在精神气质上接近劳模本人。”岳洁琼说。其他艺术家则通过在线联络,以及北京市总工会提供的资料进行创作。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了所绘劳模的工作经历、个人性格等,对劳模的崇敬感油然而生。创作中,艺术家将敬佩的情感投入到作品中,期望观展的群众能在作品中感受到这些劳模的精神。
“在劳模造像的主题创作中,劳模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位艺术家,使得其创作过程也是向劳模学习的过程。”岳洁琼介绍,今年的创作活动,有多位学科带头人积极参加,特别是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创作热情高涨,为4位劳模创作了作品;还有像王颖生、刘丽萍、陈晔等老师,持续参加每年的写生活动,他们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模范代表。“通过这样的艺术创作,自己的生命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一位参与创作的老师感言,让岳洁琼印象深刻。
同时,岳洁琼认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需要艺术家弘扬的时代精神。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身边楷模的奋斗故事,激励大家投身到行业建设中去。”因此,本次主题创作的艺术品中,有形象立体且厚重的雕塑作品,也有色彩丰富且细腻的写实油画,还包括笔墨精炼且生动的水墨国画,还有语言朴素且传神的木质版画、材料新颖且夺目的综合材料绘画、造型巧妙且质朴的剪纸艺术等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每一个作品都在表达艺术家对劳模精神的深深敬意。
“劳模彰显着一个时代的精神,给劳模造像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每次举办活动都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岳洁琼说,“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未来仍将致力于做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传播活动,并将之作为重点工作,为艺术家创作更多劳模题材精品提供服务保障。”
娄敏/文 李盛/摄
来源:劳动午报
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