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创新和改良作品「关于创新的书法作品」

互联网 2023-07-10 10:35:3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书法的创新和改良作品「关于创新的书法作品」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传统书法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和改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历史。

宋徽宗赵构的瘦金体

传统书法的演进,经历了漫长的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五种书体的创新过程。这种创新具有根本性的变革,是不断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过程。不仅合乎人们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观。我们把各种书体拿到今天来审视和使用,依然璀璨辉煌,赏心悦目,足见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清郑板桥的“板桥体”

在五种书体形成过程中,又有不同的改良。我们将秦以前的书体统称为大篆,大篆中又分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等。它们主要依靠不同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演变。秦始皇统一华夏后,提出车同轨,量同衡,字同文,命李斯创造篆书,是为小篆。但篆书作为公文,书写的速度毕竟太慢,于是由牢狱中的程邈创造了隶书。隶书的波磔笔法,还是影响到书写的速度,因此章草应运而生。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观赏性挥洒性更强的今草。与此同时,楷书也在隶书波磔笔法被弱化后形成了。在楷书和草书之间,又产生了行书。可见,一种书体从创新到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需要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磨合,而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李叔同的“弘一体”

综上,书法的创新,指的是书法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不仅受到了书写工具、书写材料及时代背景的制约,而且需要被社会广泛认同和使用,而决非凭个人一已之力能够达成。所以现今有人想在五种书体上创造出一种称为“乱书”的新书体,既不符合传统书法的演进规律,也不具备当代社会的迫切需要。

舒同体

从实际效果来看,所谓的“乱书体”【注】,只不过是线条的堆砌和铺设,失去了中国书法内涵和形式高度统一的美感。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一团团乱麻状的线条,不明白其所表达的内容,起不到文字交流的作用。因此“乱书”连书法都算不上,更遑论“书法创新”了。

启功体

自古以来,许多书家穷其一生,能够把自己的字写成个性鲜明的作品,已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了。为了区别于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创新,我们把每种书体中字形结体的变化,称作为书法的改良。因为它没有改变书体的根本风貌。如唐代楷书三大家: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以及宋徽宗赵构的“瘦金体”,清代郑板桥的“板桥体”,民国时的李叔同“弘一体”,以及以后的舒同体、启功体、沙孟海“沙体”。这些“个书体”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深为社会所广泛接受、摹仿和传播。而乱书体连改良都排不上。它只是借用了老祖宗留下的笔墨和线条,毫无书卷之气,也无应有的法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书法的基本特征,成了游离于书法范畴之外的“野魂”,如何登得了中国书法的大雅之堂?!

沙孟海的“沙体”

广大钻研书法的爱好者自然会摒弃所谓的乱书体,在系统临习古代碑帖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建出更多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为继承和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2-08-22

【注】有关“乱书体”,并非人们所抨击的贬义词,而是创作者王冬龄先生的正式命名。见2022年8月21日王冬龄先生发表在上海《巽风》网上的《学书自叙》。有关段落原文摘录:

王冬龄的乱书体

①这六十年来,我的学书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2008年至今,尝试了不同媒介的书写,行为、装置、抽象水墨、银盐、体书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乱书。

②1990年在美国,看到一个中学的现代舞的表演,感到中国书法再怎么创新都是没有问题的。中国书法……承载着情感、精神的线条,这是我在美国体悟出来的。

③“乱书”其实就是破除了传统书法笔画不能交叉的铁律,现在不仅线条可以交叉,字与字还要重叠。……尽管有人不理解,但我的艺术信念是坚定不移的。乱书最后呈现的艺术效果真是:书非书,画非画,亦书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