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大之吻是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犹大之吻是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犹大之吻》是13世纪后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大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在13世纪以前,意大利的绘画艺术一直受拜占庭艺术的影响,这是一种受罗马拜占庭帝国影响而产生的艺术风格,它的特点是高度的程式化,色彩艳丽而人物僵硬,重装饰而鄙视造型。特别表现在宗教画上,人被“神化”,没有个性,形象呆滞僵直。正是乔托的出现,才使意大利绘画真正摆脱了拜占庭宗教画风,并走向现实主义。
犹大之吻
《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乔托从构图上尽量采用活的人物和真实的世界,对绘画素材已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方法,开始从信仰神转变为信仰自己,尊重人性和人生的价值。
据《圣经》传说,希律王决心灭掉耶稣,以重金昭示捉拿耶稣。在耶稣的12个门徒中有个叫犹大的,愿以30块银币出卖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上,耶稣已指出他是卖主之人,他便提前溜走,并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
在这幅画面上,即表现犹大领了一队兵,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手里举着灯笼、火把、兵器,冲进了客西马尼园的情景。犹大走在前头,直奔耶稣跟前,要与他亲吻,作为认人的暗号。画面上耶稣双目盯紧犹大,满眼怒火。犹大则十分紧张。四周则充满着骚动,气氛极其悲壮。全画用重色调,上部深蓝,下部褐色,造成一种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这种斗争的紧张气氛。
画家用戏剧性手法,将矛盾尖锐对立的双方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分列两旁,呈对称式向着中心主体人物。处于中心的犹大身体被明亮醒目的黄色斗篷所包裹着,在周围复杂的人群中显得更加突出,他抬手欲搂抱耶稣的手势,使斗篷形成扇面形的褶纹由疏到密向上集中,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头部,人们的目光最后落在耶稣和犹大的对立面孔上。两个对立着的面孔表现了人类社会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搏斗。
乔托以众多人物的复杂场面展开,显然是要借这一题材来表现生活的黑暗与光明面,以期体现正义与邪恶之间尖锐的冲突。乔托在这幅画上比较深刻地处理了这一宗教情节,反映的是画家自己对正义的同情和对邪恶的憎恨。画上的基督形象,是作为道德完善的崇高象征来表现的。
13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桥头堡,它在文学上的伟大代表是诗人但丁和小说家薄伽丘,在绘画领域里的伟大代表则是乔托。因此,在文艺复兴史上,乔托与但丁齐名,而且乔托在但丁的著名诗篇《神曲》里得到赞扬,说他超越了他的老师契马布埃,声誉高过其师;薄伽丘则在《十日谈》中评价乔托说:“他生而具有超群的想象力,凡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他无一不能运用他的妙笔画得惟妙惟肖,令见者几疑是物的真体。”
乔托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在权贵面前他是不善于奉承的。有一段轶闻,说他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正在挥汗作画。那不勒斯国王来到他跟前,看到他如此不顾酷热,就对乔托说:“如果我是你,这样热的日子,我就不工作了。”乔托听后一笑,不屑地说:“如果我是国王,的确就不会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