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的款步与小说的反逻辑「王熙凤发疯」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王熙凤的款步与小说的反逻辑「王熙凤发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作者:hareru
壹
今儿看了《圆桌派》“细节”一集。
谈细节,绕不开红楼。没聊到之前,我还真不太满意。后于中间一段,蒋方舟提及毕飞宇先生演讲中一观点,有趣得很。
蒋方舟原话:“所以我觉得越高超的作家,他就把这个东西写的越隐蔽。我不知道马老师有没有看过,原来毕飞宇他做了一个演讲,讲那个《红楼梦》。我觉得他里面说了一个,我印象特别深刻。他就是说《红楼梦》这个秦可卿跟王熙凤关系很好嘛。但是这个王熙凤就是秦可卿病了之后,就去看她。看完之后出来也是哭,然后眼睛也红了。但这时候,作者忽然用了一种特别平淡说:然后这时候王熙凤就开始看花。觉得这个花园里这个花也很美,那个花也很美。就是她用一种特别平静的欣赏的态度。然后那个毕飞宇就说,这个时候能看出这个作者的高超。这明明是反逻辑的,但他用这样一个反常的细节,就说明王熙凤这个人她心里是狠到底的,她是没有什么人情的。”
这一大段,我个人认为“狠”与“没有人情”两词用的奇了。一大段评语,与原文偏差不止十万八千里。再看原文怎说“看花”一段:
秦氏又道:“婶子,恕我不能跟过去了。闲了时候还求婶子常过来瞧瞧我,咱们娘儿们坐坐,多说几遭话儿。”凤姐儿听了,不觉得又眼圈儿一红,遂说道:“我得了闲儿必常来看你。”
于是凤姐儿带领跟来的婆子丫头并宁府的媳妇婆子们,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但只见: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贰
待我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一会儿。
先看“但只见”三字。园林给人的印象多是美好的,是春天的象征。一个“但”字,烘托出悲秋之意。
看“黄花”一句。诗词中提“黄花”者甚多,且多呈悲恸之音,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及《声声慢·寻寻觅觅》。“白柳横坡”个人认为是对季节的强调,也可从“上月中秋”一句推断,此时应是深秋,农历九月份。
下一句讲:“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通天台之路。”若耶溪是西施浣纱之所。天台山是通仙之山。
“石中”、“树头”、“西风”、“暖日”四句同为季节与气氛的强调。
“遥望”、“纵观”两句是描述园中景致。
“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两句同予读者此园林视觉与听觉上的美。
通篇都是凄美的文笔,我认为足以说明她真的不是没有人情的。她也会为秦可卿的病感到惋惜。这里借园中景致,都说尽了。
叁
再看:“于是凤姐儿带领跟来的婆子丫头并宁府的媳妇婆子们,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
凤姐,多要面子的人!她会在婆子丫头前哭么?当然不会。
再悲伤,依她的人设,只好隐藏起来。回到家,都不一定会对平儿哭。
再看此处:“凤姐儿听了,不觉得又眼圈儿一红,”
“不觉得”一词说明凤姐不是在演戏。这是个不自觉的行为,看见病重的秦可卿,很自然地红眼落泪。加上这个“又”字,说明她与秦可卿谈话甚久,已红了好几次的眼了。可悲的是,她在婆子丫头面前,还要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肆
“看花”数行后,便是“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原文如下:
凤姐正自看园中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猛然见假山后走过一个人来,向前对凤姐儿说道:“请嫂子安。”凤姐儿猛然见了,将身子望后一退,说道:“这是瑞大爷不是?”
贾瑞突然的出现唬了凤姐儿一跳。试想一下,你正四处观望,一人走出向你搭话,怕不会吓的“将身子望后一退”吧。但,如你是在出神,便解释的通。由此可见,凤姐观花时是在出神,而她在想什么,最可能的便是刚刚探望的秦可卿。
伍
凤姐也确是“狠”的。只不过,她不可能对秦可卿“狠”。
要知道,凤姐的心狠手辣只用于对付那些对她的权利、地位有威胁,或是触碰了她的底线的人。如张华父子,因知道关于尤二姐一案的内幕,不斩草除根,以后极有可能告发凤姐,对她十分不利。再看尤二姐,照理说,凤姐完全没必要为除去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费尽心机。但,凤姐可是个“醋瓮”啊。她自然受不了贾琏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他触碰了她的底线,由于陷害丈夫不合伦理,只好一腔无明发泄在尤二姐身上。秦可卿是东府少奶奶,对凤姐的地位没有威胁。书中也不曾暗示她与贾琏有关系,她不应触碰过凤姐的底线。因此我认为,凤姐的“狠”不可能体现在这里。
凤姐的“狠”,我认为最形象的是在六十七回末。
原文:凤姐便叫倒茶。小丫头子们会意,都出去了。这里凤姐才和平儿说:“你都听见了?这才好呢。”平儿也不敢答言,只好陪笑儿。凤姐越想越气,歪在枕上只是出神,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叫:“平儿来。”平儿连忙答应过来。凤姐道:“我想这件事竟该这么着才好。也不必等你二爷回来再商量了。”
“平儿来。” 她已经气到少说一句是一句。而且这语气与平日不同,不是要找她商量,是要她一同执行。这三个字,实在细思极恐。
经过一番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说由“看花”一段能看出凤姐的“狠”及“没有人情”,这事儿我可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