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砖雕木雕「砖雕照壁」

互联网 2023-07-08 14:54:0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巧夺天工的砖雕木雕「砖雕照壁」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栏目由广州日报独家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联合推出,逢周四刊出,敬请关注。

上一次我们说了,西关大屋能经历两百多年时间的冲刷而容颜不改,古朴美丽的青砖功不可没。不过,当年的工匠可不是只将青砖砌成大屋就算了。他们发挥想象力,在青砖上雕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花鸟,甚至还把诗文“写”在了青砖上。这么了不起的艺术就是砖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留存至今的精美艺术品蕴藏了多少匠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典雅西关大屋 处处可见砖雕

生活在广州,你一定去过陈家祠。不过,在这里流连徜徉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有许多青砖会“说话”,甚至会“讲故事”?如果你以前没有留意到,下次再去玩的时候,可就得留一点心了。这里有大大小小几十幅砖雕作品,有些对你讲“梁山聚义”“完璧归赵”“姜子牙拜相”“曹操大宴铜雀台”等历史故事,一幅完整的砖雕作品上,数十个人物姿态各异,眉梢眼角间的表情都有细微的差异;在另外一些作品上,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凤凰、仙鹤、麒麟、鸳鸯、狮子会告诉你古人对吉祥如意、福寿绵长的愿望;还有些砖雕作品上,佛手、荔枝、仙桃等瓜果,似乎还能发出诱人的邀请,这里的每一种水果都有丰富的寓意,“果实累累”的图景寄托着人们“多子多福”的期待。

其实,如果我们在荔湾湖畔的西关大屋群一带走走,或者去沙湾镇、小洲村、黄埔古村里转转,几乎可以在每一座大屋的墙壁、屋檐、照壁、花窗上都能捕捉到砖雕的倩影,生动的形象与繁复的线头构成一个个美丽的画面,使你禁不住好奇,这些画面是怎样被一点点雕琢出来的。

画人画花画故事 工匠变身艺术家

这些砖雕背后,站着一群可爱的古代工匠。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装备:白纸、毛笔、凿刀、尺子、锤子、砂纸、刷子,把工具袋塞得满满当当。你或许要问了,别的都好理解,白纸和毛笔是用来干什么的呀?嘿,那是用来画出雕刻草图的呀。像“梁山聚义”“完璧归赵”“曹操大宴铜雀台”等大型砖雕,没有设计图纸,工匠可不敢在青砖上“开刀”。虽然才疏学浅,但我总觉得,在两百多年前从事砖雕的广州工匠群体中,一定有很多人是了不起的艺术家。他们在创作雕刻设计稿时的专注与喜悦,只有真正热爱艺术创作的人才能体会到。

说起来,艺术创作与工匠技艺在古代真是不分家的,中外都是如此。据英国学者斯佩泽尔与福斯卡所著的《欧洲绘画史》一书,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了不起的画家,同时又是建筑师或金银工程师,他们小小年纪来到师傅的作坊,学习手艺,就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并不自视高于鞋匠、木匠和铁匠。这一点,倒与广州的砖雕工匠如出一辙。不信,你去西关大屋群欣赏一下那些美丽的砖雕,工匠若没有优秀的绘画才能,怎么设计得出来?

对一幅砖雕作品而言,设计很重要,原料也非常重要。用来进行雕刻的青砖,硬度必须恰到好处,太硬,雕刻的时候容易“爆炸”,硬度不够,动刀的时候总觉得黏黏糊糊,用力不当也会破裂。用于砖雕的青砖,出窑后还要在水中的磨石上细细打磨,打磨得光滑如镜。这样的青砖叫作水磨砖。以前,我看到“水磨石”“水磨砖”这样的字眼,总觉得云里雾里,这一次才算弄明白了,以后去欣赏古建筑,看到这样的标签,一定会觉得更有意思。

动刀动锤费巧思 精美砖雕留到今

话扯远了,回头再说两百年前广府工匠的砖雕绝活。选好青砖原料,设计初稿也已完成,接下来,就该“打坯”了。这个活只能由经验丰富的师父来主刀。如果我们有机会穿越过去,看看这场面,还蛮有意思的。但见师父对着面前的青砖沉吟半晌,然后一手拿着凿刀,一手拿着木锤,一点点在青砖上“敲”出画面的轮廓,时而动刀深,时而用力浅,何处雕近景,何处刻远景,他全都成竹在胸。这个本事,不用上十年八年是学不到手的;要成为高手,还得付出更多时间,学手艺的时候,还必须心无旁骛。所以,古代的工匠群体讲究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师徒之间情同父子,徒弟不用心,师父一巴掌就拍过去了。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艺都传承不下来。

“打坯”环节完成后,接下来是“出细”环节。这个活,师父倒可以派给靠谱的徒弟干。徒弟得依照师父在青砖上雕出来的轮廓,把师父勾勒的人物、花鸟、瓜果、亭台楼阁等一一具体刻画出来。可见,“出细”同样需要经验,刚进“师门”的学徒肯定干不了,只能一边帮着搬搬砖,一边认真练习。

“出细”的环节结束后,还得经过粘补、做榫、拼接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幅精美的砖雕。对了,如果你下次去陈家祠或佛山祖庙等拥有许多砖雕作品的地方,稍稍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在高处砖雕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微微前倾,这是因为工匠考虑到人们是以仰视的角度来欣赏其作品,为了让受众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而特意做出的细微调整。这群勤勉可爱的手艺人是如此细心,真的是用行动为“匠心”两个字下了具体的注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