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法和艺术分析「浅谈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艺术」

互联网 2023-07-07 20:27:2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法和艺术分析「浅谈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艺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班级管理艺术能够体现出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文化素质、教育素养等。班级管理艺术通常是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湛、娴熟、巧妙、显效并带有鲜明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教学技艺。笔者从下面五个方面对班级管理的方法和艺术进行阐述:

一、爱与赏识

关爱学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常言道:“所有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所有最理想的教学艺术,均来自于教育对学生极其关心的炽热情感中。”要关心全体学生,只喜欢“优等生”,不关注“差等生”,并非真正地关心学生。班主任需要将自己的情感灌输到全体学生身上,利用真情打动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达到感化学生、热爱学生的目的。

在给予学生最大爱心的同时也离不开对学生的赏识。大家往往热衷于褒奖,却甚少批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好评。对此,要多多赞扬学生、鼓励学生、认可学生,懂得挖掘学生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赞扬功能。

真心真意地赞美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够治愈因犯错而导致的心灵受伤和懊悔,若我们以讽刺、挖苦人的语言去批评他人,或许他早已练就了一身铜墙铁壁,聪耳不闻。批评代表着教训,若以赞美的方式进行开导,那么效果更明显。在赞扬学生的过程中,不可将其置于被孤立的状态下,特别是在刚开学的时候,要尽量多的赞扬、肯定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热烈的氛围,使学生与教育情景相融合。

教师对学生的爱,需要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一定要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对于一个社会人而言,若破坏公共规则或秩序的话,则无法有效、顺利地开展人际关系。在一个团队中,一个人违背纪律则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失去了严格的管制和要求,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于这一种关爱来说,实质上并非是真爱。

二、文化熏陶

班级文化是引领师生共同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是构建校园文化体系的一个关键构成要素,也是提高班级凝聚力、打造优良班风的一个基本要素。创建班级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展现乐观向上的团队形象,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努力为学生打造对班级完美的“第一印象和看法”,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班主任的认可和肯定,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自信心,对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做铺垫。

其次,确定共同的努力方向,增强集体观念。班级目标或许是某一方面(诸如:纪律、品德、运动、成绩),也或许是某一时期(诸如:学段、学年)。在明确班级目标的失衡,需要满足“方向性、鼓励性、核心性、有效性”等要求。目标的设置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其真正地感受到“这是符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并非是教师的安排”。若目标清晰了,自然就成为全体师生为其奋斗的方向,进一步增强集体责任意识,实现班集体的全面发展。即:创建班集体的过程,则是达到一个个团队目标的过程。

然后,设定健全且有效的班级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对于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来说,需要发挥“法治者”的功能,却并不是“人治者”的功能,另外,班级规章制度的设定者和实施者又并不是由班主任一个人的责任,却是需要学生独自制定并落实。通过集体讨论,然后制定相应的“班级规章”,若其正式生效的话,就具备了“班级法律”的特点,全体师生,一定要认真遵循、严格实施。在班级规章制度面前,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权利,同时,每个人都不具备相应的特权。基于班级规章制度的作用下,每个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班级管理则由“人治”转变成“法治”。

最后,开展多元化的班级活动。缺少班级活动,则缺乏集体意识。若一个班级只关注上课和考试,那么很难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关系。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合理运用一些趣味性强的集体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班级氛围变得更加有魅力,让学生油然而生自豪:“我们班真有趣!真有意思!”“我们班和别的班就是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从教育艺术的角度看,通过班级活动增强团队精神,可以利用淡化教育痕迹的手段达到相反的教育目的,进一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尽可能地使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最关键的是,不要过多地关注结果,而是需要关注活动的准备流程、组织过程等,这些都是培养集体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人愈努力投入,则获得的感受愈深刻,集体意识愈强烈,进而团队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加。

三、教育惩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目前学生的自控水平比较差,缺乏自律观念,难免会出现错误。不过,有了错误没有尽快解决和改正,必然会陷入错误的深渊中。对这一种不正确的行为进行处罚能够发挥矫正的功能。并且,我们一定要明白,处罚具有“两面性”,它能够教导人,也能够摧毁人,若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尽可能地发挥教导和拯救人的作用。班主任在具体教学中需要科学运用处罚手段,也需要体现出处罚的艺术性特点。

“教育处罚”是对错误行为的一个强制性地改正和处理。不过,其并非通过体罚的手段来完成,也并非对侮辱学生、损害其权利。设置处罚体制的原则是尽量尊重全体学生,尽量对他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要求。

在面对做错事情的学生时,一定要遵循“三思再后罚”原则,科学运用惩罚手段。

一是处罚要有技巧。常言道:“治人好比看病,获其法,则问题得以解决,未获其法,反而会欲速则不达”。处罚需要注重艺术,务必要公平公正、奖罚兼并。我国权威教育学家魏书生非常注重惩罚艺术,其明确了五大处罚手段:唱歌、写心理体会、写自我“法院”审判流程、做好人好事、制作说明书。以上处罚手段都是教育学家认真专研、设计的结果。

二是处罚有度。处罚是方式并非是目标,实质是教育。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一个度,不可太重,也不可太轻。处罚是在有爱的基础上进行教导。务必要适量应用,禁止投入情感,不然会适得其反,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三是处罚有情。“要求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家人。”当学生做错了事情,该管就管,该罚就罚,实质则是“治病救人”。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处罚方式来说,手段是比较多的,比如要求学生画画、写生等等,这虽然属于一个处罚手段,不过,也能够体现出关怀。需要使学生意识到教师是关心他、疼爱他的,老师希望他能够纠正不正确的行为,走到正路上来。

四、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出自《周易》“刚柔节也”,其折射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庸思想”、“平衡思想”。这对后世带来启迪,例如中医理论的“阴亢则阳亏、阳亢则阴耗”的中医阴阳平衡学说,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将也,则刚柔并济,非徒有其勇”的军事管理思想也是来自于此。笔者指出,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刚柔相济”是一个不错的班级管理手段。从本质上来看,我们要么“刚有余,柔不足”要么“柔有余,刚不足”,无法实现两者的均衡结合。若班级管理中教师过于强硬,通过强制手段管理学生,则会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此与目前素质教育观念不吻合,导致教师过于被动;若教师过柔,没有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则会造成学生狂妄自大,进而出现班级违规情况,使理想中的民主变成现实中的散漫。教师如果深刻理解刚和柔的内在关系,且将其落实到班级管理活动中去,那么大多数复杂的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

另外,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喜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刚柔相济”也需要因地制宜,要么以刚克柔,要么以柔克刚,要么外刚内柔,要么外柔内刚。站在另一层面来分析,班主任的性格特点也有差异,所以班主任需要深入分析一下自己的个性特征,判断自己是过刚,还是过柔。若过刚,则要学会以柔和的手段解决问题;若过柔,则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刚强;尽可能地形成和谐性格,刚柔结合,不可或缺。

五、以奇制胜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此乃《孙子兵法》之论述。其含义是,只要是战场上的人,往往都是正面相对,以奇兵取胜。奇和正看似是相反的,不过,从本质上来看,则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特点。奇正相辅相成,彼此兼容。从将军层面来分析,其是作战的重要武器;从教师层面来分析,其是一个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但要积极地面对学生,常规手段、策略的应用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很多固有的规章体系、常规手段往往是“以正合”,此乃基本功,往往是需要做好的,且是可以做好的。不过,若要使工作发挥最理想的成效,则不可顽固僵化,不可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需要不断创新和开拓,实现以奇取胜。即,教师一定要具备创新思维,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手段,给他一个鲜明的刺激,即把旧的道理用新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其长久不能遗忘,引导其在受到震动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加深理解,在思考中提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使用“以奇制胜”的方法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同时能够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在学生毫不设防的情况下突然出击,从而一举获胜。

合格的教师,往往是以奇取胜,在问题即将解决的时候,尽管结果是能够想象得到的,不过认真细想的话,则在情理之中,此乃“以正合、以奇胜”。出乎意料且又遵循情理规律,教师的“正”的能力要强,“奇”的能力也要强,奇正结合,方可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此来看,规范、合理、高效的管理措施,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来论证。班主任工作相对复杂,具备创造性、典型性等特征,所以班主任需要借助于管理理论,吸收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拥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断地积累岗位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按照学校学生的实际特征及需求,实施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且实施规范、科学的指导,方可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带出一个优秀的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