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谜新解014页「音符之谜十四央视网」

互联网 2023-07-07 16:45:2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艺术之谜新解014页「音符之谜十四央视网」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系统论对艺术认识论的启迪

在文艺理论批评引进新方法的热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应首推系统理论与方法了。正如许多同志所说的,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引进是 20世纪 80 年代在我国兴起的文艺研究方法论变革浪潮的重要标志。形成这种格局主要不在于系统理论与方法在文艺研究中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而在于它本身蕴含着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和意义。但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到底系统理论与方法仅仅是一种分析技术还是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文艺理论批评是仅仅把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一种具体学科的方法来移植,还是应该吸取它的现代科学思想来改善整个文艺科学的素质?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从最初的直接动机看,人们热衷于引进各种新方法,主要是出于对过去文艺理论批评方法单一化的不满,因此,需要借用别的学科的方法来加以补充。系统方法的引进情况也是这样。但是当人们进一步深入地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来处理文艺现象之后,却意外地发现它不仅是对文艺批评的社会学方法的补充,而且具有对原有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冲击力。尤其是自然科学系统思想的深化,哲学对系统理论的提炼以及文艺批评实践整体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系统理论与方法包含着一种新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它对文艺理论批评的意义将会超出科学方法的移植这一层次。本文试图从艺术认识论这一高度,说明系统理论与方法对文艺理论批评的启迪。

一、系统观加深了对艺术本体的认识

艺术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尽管人们众说纷纭,但基本答案只有两种:一种是侧重于它的客观性,强调艺术的再现因素,认为艺术是客观生活的反映;一种是侧重于它的主观性,强调艺术的表现因素,认为艺术是主观情感的表现。这两种倾向都是在“物质——精神”的二项式结构中规定艺术的本质的,都建立在世界的二元对立的基本信念之上。人们就在这种思维结构中各执一端,形成文艺观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对立思潮的斗争。这种斗争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至今未见消泯。

但实际上它们都面临着各自的困难:既然艺术是客观生活的反映,那么一切真实再现生活的东西岂不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可是艺术实践却告诉我们,艺术创造的价值恰恰来自对现实生活反映的变异和误差,模仿生活永远产生不出真正的艺术。相反的,如果说艺术是主观情感的表现,那么情感又是怎样引起的?情感有指向性,它与客观生活怎么能分开呢?艺术的内容归根到底要到客观生活中寻求解释。总之,不管是把艺术看作生活的摹本还是看作情感的外射,都未能完满地回答艺术的本体问题。

所谓艺术本体论,就是关于艺术这个存在的本质的学说。过去的艺术本体论基本上是把艺术作为一个与自然物质系统分立的自足体,然后寻找它的本源。它对应于哲学的本体论——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派生出艺术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映象或是主观心灵的外射这样两种艺术本体观。

1949 年以后的文艺理论教科书一致的说法是:艺术是一种用形象反映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理论并不能完满地解释艺术现象。比如,你说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真正优秀的艺术却能超越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永恒地产生巨大的魅力。这种超意识形态的性质不正是艺术的更内在的本质吗?你说艺术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一样都是意识形态。其差别只在表现形式上,那么艺术岂不是可以为别的意识形态所代替,岂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不是人类的内在要求?

按照意识形态的理论,艺术的目的就是正确反映客观生活的本质。可是艺术创作主题先行却往往会失败,用形象演绎或图解概念,哪怕你图解的是一个生活真理,也只能是拙劣的作品。这不是矛盾的现象吗?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对过去的艺术本体论的挑战。实际上意识形态之说,只是对艺术内涵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性质的抽象规定,而没有回答艺术作为一种存在的本质。艺术作为一种存在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创造物。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经过艺术创造工程的转换程序,已经成为“第二自然”。我们要研究的正是艺术作为“第二自然”存在的本质。

系统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按照等级(层次)和秩序严密组织起来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个组织的要素。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都不是分离和对立的,而是在宇宙统一体的组织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按照普里高津的理论,有序和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真实地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而生物、人、社会都是自组织系统,它们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在这过程中,系统建立了一系列自调节机制、来实现系统的自组织功能。“组织”或“自组织”是系统观本体论的核心范畴,它超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对立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联成一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应放在这个组织中加以考察。

系统论对世界的这一基本看法对我们认识艺术的本体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告诉人们:

必须摆脱“精神一物质”的二项式逻辑结构的束缚,而从世界的组织性这一角度思考艺术的本质。艺术作为一种存在必须放到更高序列的系统中才能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即放到人的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中来考察,人的生命和社会都是高度自组织的系统。为了维持系统自身的生存,它必须建立一系列自调节机制,与外界以及在系统内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比如人要吃饭,这是生命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的行为;人会流眼泪,这是人体的生理系统内部自调节的机制;人会做梦,这是人体的心理系统内部自调节的机制。那么,艺术作为人的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必然参与人与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成为人的精神调节器和社会的黏合剂。

从个体的角度看,人的艺术行为(创作和欣赏)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处在远离平衡态下的一种精神自组织活动,“不平则鸣”、“愤怒出诗人”等现象就是很好的说明。它与做梦、游戏、宗教信仰等都有类似的功能。从人类群体的角度看,社会的艺术活动也是一个社会的精神生活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下的一种自组织活动,“国家不幸诗家幸”就是明证。它与哲学、宗教、道德活动等也有类似的功能。人的艺术行为和社会的艺术活动作为自组织系统的调节机制,与其他类型的自调节机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全面性、自由性和超越性。

艺术的调节是信息的调节,因此艺术的本质内涵就是人和社会系统自我控制的信息流,它的载体和媒介就是艺术符号。我们可以把一个艺术品看作是一个艺术符号系统,它是艺术信息的发生器。在个体的艺术行为中,艺术信息全面地调节着人的机体、感官和神经系统,调节着感知、情感、意志的结构,它使感觉、理解、情感想象等心理功能协同作用,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和谐统一。因此,个体的艺术行为是身心的全面享受,在社会的艺术活动中。艺术信息全面地调节着政治、道德、社会心理等系统,提高社会系统的凝聚力,使社会系统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所以社会的艺术活动是社会系统控制的深层机制。这就是艺术的双重控制原理。

总之,在系统论看来,艺术既不是客观现实的摹体,也不是心灵的幻象而是连接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符号。它传输人和社会系统进行通讯控制的信息,艺术作为一种存在,它是人类创造的存贮这种信息的符号体系。

那么什么才是艺术符号?它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有人认为艺术符号就是作品所描写的形象,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因为一个作品的符号体系不仅包括艺术形象,还包括其他因素,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艺术形象都具有艺术符号的性质。艺术符号的具体形态应该是艺术形象揭示出来的具象与抽象统一的特征。

比如,《离骚》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段所表现的“苦恋的情操”;《长恨歌》浓墨重彩所描绘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心态;《红楼梦》的爱情故事背后所隐藏的那个在室息的社会黑屋里进行变态的人性追求的不屈灵魂,等等。如果我们深入地考察一下优秀文艺作品盛传不衰的内在机制,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重要的启发:

一个作品的生命力并不是来自作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政治的、道德的评价,不是来自它所表达的某种社会意识形态,也不是作品再现生活的具体性所带来的认识价值,而是来自作家调动艺术手段生动揭示出来的人类生活和心灵的某种特征。那些伟大的作品,无不是沉入到社会历史意识的深层结构中去,敏锐地发现并成功地表现某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理内涵的社会历史特征。这种特征,由于它具有很高的概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联想,启发人们与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进行平行比较;这种特征,由于它是社会历史之光投向的热点,具有凝聚性,它留下了广阔的理解和阐释的空间;这种特,由于它是事物存在状态的典型样式,是力的结构范型,因此它可以被想象力扮演为各种具体形态。

总之这种特征具有明显的想象的指向性、理解的弹性和意义的广延性。它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能够吸附各方面的审美要求,它犹如一个光点,吸引着各种人群的注意,它好像一个圆心,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从自己的侧面找到与之相联系的游丝。从这里可以看出,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统所呈现的某种人类生活和心灵的特征,正是艺术作品存贮审美信息的符号,它引发着欣赏者的象征表现活动。对艺术的这种符号本质及其结构的揭示,将使我们的认识深入到艺术本体的深层结构中去,从而使传统的艺术本体论发生深刻的变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