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的美学「视角主义」

互联网 2023-07-06 10:35:2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影视作品中的美学「视角主义」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作者 | 本刊主编 李新民

订阅 | 010-86092062

李新民

本刊主编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时尚,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在视觉传播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的审美时尚,在很大程度上被影视传播所重构。

马克思曾说过,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有4种: 理论的、实践的、宗教的、艺术的。艺术的即审美的,它通过艺术的手段与方式,模拟、再造出另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帮助人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新的角度去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是,艺术审美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借助抽象性、虚拟性,能更好地超越时间与空间,获得更为新奇和美妙的体验,让人超越现实生活,摆脱精神重压,实现精神的愉悦和对世界象征性的把握。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文化神话。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的出现,为人类开拓了全 新的视听空间,视觉形象是最直接、最清晰和最丰富的感性认知形态,影视动态画面的视觉本性提供给观众日常生活场景的审美感知,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影视传播的魅力在于它以一种真实、生动、鲜活的影像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信息社会与以往社会不同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拟像与仿真的媒介化世界。在这个世界,往往不是实在的客体生存决定着人 们的见闻和意识,而是“符码”“拟像”“仿真”,重构着人们的社会认知。信息复制传播的影像符码,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观看影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放松精神、 舒缓压力,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有人做过调查,一个普通的成年中国人,每天接触电视、手机等影视媒介的平均时间已超过5小时。现代人与影视传播媒介的这种亲密关系,充分说明影视生活已经成为继“衣食住行”之后第五种生存性需要。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艺术传播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 中进行。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人类的艺术生产和生活进入了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新时代。马歇尔·麦克卢汉强调大众媒介建构塑造社会文化的巨大作用,他认为媒介即信息,不同的媒介就会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艺术样态。

今天,影视传播、文化艺术与商业经济日趋融合,市场利益驱动使商业化运作纳入 到艺术传播过程,影响和重构着人们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大众化、时尚化、流行化成为当代影视文艺的显著特征,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明创造,给艺术生产和消费带来革命性的巨变。不仅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种类,而且深刻地改变人们的艺术 生活方式,重构人们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当前,一些影视娱乐节目的审美缺失现象令人忧虑。低俗的搞笑、肤浅的娱乐、低 下的品味、脱离现实的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恶意炒作等屡屡见诸荧屏。审美变成了审丑。正如一副对联:“掌声、笑声、尖叫声,声声刺耳; 私事、丑事、无聊事,事事开怀”。勾勒出了一幅集体无意识的现代娱乐狂欢图景。

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它是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统一。影视媒介在重构人们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中的重大作用,也必然要求影视传播要有更多的社会担当,通过真、善、美的传递,帮助人们抵制庸俗、低俗、畸形的艺术表现方式,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时期对于美的认知也是不尽相同。人类使用媒介的能力是需要后天习得,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观众总体使用媒介的能力和水平不容乐观,人们的观看行为随意,品味不高,缺乏引导。观众媒介素养提高取决于文化素养、艺术修养、道德水平和辨别鉴赏能力的养成,这不仅需要受众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传媒的引导和社会的推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