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 有哪些畸形的审美现象呢「中国人的畸形审美」

互联网 2023-07-05 22:55:0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当今中国 有哪些畸形的审美现象呢「中国人的畸形审美」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01

审美,说到这个话题,其实多多少少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美,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我也一直相信,美没有固定模式,审美,也没有固定标准。美,也应该是多元的。

基于这个立场,本文中所提到的“畸形审美”形象,只是出于笔者本人的主观印象。至于观者认不认同、有没有共鸣,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一千个观众的眼睛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过一些书、欣赏过一些艺术作品的好处,就是能够明白,在自己的感知里,如果对某个审美现象有什么样的定义,绝不应以简单的对与错来区分。

好了,立场已经确立,话也说明白了,接下来该抬出自己的意大利炮了——

首先,我最最想说的就是当今中国的影视剧,没有之一!

有一句话我一直藏在心里,就是我已经很多年不看国产电视剧了。

印象中,自从2007年的《士兵突击》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国产剧。

原因很简单,感觉实在看不下去。

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主流国产剧(无论是什么题材背景),内核都是言情剧!

《欢乐颂》是,《知否知否》是,《我的前半生》是,《北京青年》是——

翻译官成天啥也不干就会谈恋爱,谈判官成天啥也不干就会谈恋爱,律师成天啥也不干就会谈恋爱。

医务剧拍成了医生们的爱情生活,农村剧拍成了乡村爱情生活,职场剧拍成了办公室里的爱情生活,谍战剧拍成了地下特务们的爱情生活。

比起英美剧、韩剧、日剧的多样性,绝大多数国产剧都是挂羊头卖狗肉,都是言情!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例外的,就像最近的《长安十二时辰》。

但总体来说,目前的国产影视剧,大体上还是这个趋势。

至于原因嘛,在这里就不再展开讲了。

毕竟这样的剧,只要没有过火的亲热镜头,大多都会过审。只要演员有足够的流量,再加上宣传一下,基本都能保证不亏。很多导演和演员都是要恰饭的,为了工作而不是为了理想,拍一个简单又大概率不会亏的剧,比起拍一部精品剧又不敢保证会不会火的,他们当然选择前者。

02

还有一种特别风靡的,就是直播平台和朋友圈日常中的美颜滤镜。

其实,我在空余的时间,偶尔也会打开斗鱼,看看星际老男孩的直播,看看英雄联盟比赛的直播。

熟悉斗鱼的人都知道,在英雄联盟区,有两个特别火的妹子主播:冯提莫和阿冷。

我不赞同她们这种以唱歌为主、却跑到英雄联盟版块蹭流量的做法,但不得不说的是,她们开的滤镜美颜的程度,还是恰到好处的。

冯提莫

阿冷

我看不懂的是,大概是以下这样的美颜滤镜——

我就放这一张图,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即可,侵删。

我就想说的是妹子你滤镜开成这样,已经失去面部协调感了,自己看着真的不觉得奇怪吗?

03

那么,到底什么是审美畸形?

我觉得是一种有损基本逻辑、甚至有损健康,却又被很多人追捧的审美。

就像现在的“以瘦为美”。

很多女孩子为了瘦,为了好看,不去锻炼,而是生生把自己饿出厌食症和胃病。

过分地追求瘦。无论是150、130、110,体重过百了就是“胖”。

但是只看体重不看身高,身高175体重120被叫做胖,那就真是在耍流氓了。

我觉得正常的审美,不会带入不健康因素,丰满为美,纤瘦亦为美。但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不损害身体健康。

话说瘦成这样的郑爽,拍着自己的良心说说,是不是风韵大减?

文章最上面,我放了一个《90年代香港女神混剪》的短片,其实也正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早年间这些女星的样子,各有各的范儿和腔调,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再脑补一下现在的这些网红脸、筷子腿、尖下巴们,大眼看过去,真心分辨不出来谁是谁。

04

不否认现在依然存在辨识度高、会演戏、有气质的明星,只是变得越来越少了。

有时候,我真的搞不明白,社会到底是在进步还是退步。

物质的丰富,带来的却是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匮乏。

1994年,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唱出了中国摇滚最后的辉煌,何勇还在现场说“今后的历史会记住这一切”。那一年,同样出产了《霸王别姬》《大话西游》《低俗小说》《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等的好电影,再对比一下现如今的作品,每天被《学猫叫》洗脑,你是啥感觉?

也许,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很难再像曾经一样去静下心来品味一样东西了。

所谓的“审美畸形”,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

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无边的信息海洋里,大家变得都这么匆忙、又变得那么肤浅,只能随便咀嚼一下文化快餐,有点味儿能咽下去就可以,还要啥审美?

现如今影视作品都会基于大数据的结果再来设计内容、计算流量,再加上广电总局审批得越来越严格,能看到的主流文化就自然变得枯燥无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即使是本来有潜质的艺人也会被如今的创作氛围所埋没。

因为你不需要出众、不需要个性,一切就应该是差不多的。我们到商场里吃着差不多的连锁餐厅,在家和公司吃着差不多的外卖。

这么多的差不多每天存在于身边,悄悄地改变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