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艺术精神中的两种典型性格「艺术的精神性」

互联网 2023-07-05 21:04:0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论中国艺术精神中的两种典型性格「艺术的精神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其中已证明中国艺术精神包含着道德和艺术两方面,道德范畴领域体现为“善”,艺术范畴领域体现为“美”。两种典型性格分别是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的。

作为中国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着超前的艺术精神追求,道德与艺术相统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自此,在孔门之内“乐”成为一大教育传统,包括后来的一些儒家代表人物都有所沿袭。在他们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古老的中和之美,《论语》有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美是“《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不淫不伤,善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因此《韶》几近代表了儒家对乐的追求。强调了乐的重要性“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既是协和统一,又是天下归仁,迎合了孔子“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将人生哲理蕴含在音乐之中,感化人的情绪,达到人生修养与教化的目的。

而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所显示的性格则与儒家学派出现了偏差,强调纯艺术精神,即“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观点从道家思想主张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主张清静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与自然作为两个部分,从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中略去。正如将人与艺术也分开,让人的精神得到解放,消解欲望,与物相接,达到“忘我”“丧我”即心斋的意境——主客合一。艺术指向自由,把握艺术的精神,领悟美的关照,自然成就艺术的人生。把庄子的思想单独拿出来看,他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什么是“道”呢?道法自然,在当时他是希望统治者秉承“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受世俗束缚,则不会物极必反,就能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道通为一,不仅在道德上摒弃了人性的一些杂质,破除功禄名利,也是诠释了最高的艺术精神,拥有一颗虚、静、明的心。

两种典型性格又存在明显共通,庄子以和为天道本质,中与和又是孔门对乐所要求的美的标准“故乐者,中和之纪也。”均强调“克己”“无我”以“成己”“成事”,主体与客体融合。追溯到远古,人生八雅中的书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随着时代与王朝的更替,艺术反映政治、经济的功能逐渐增强。书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型的交流沟通了,而形成一种能展现书写者个性的艺术。至此,书与画的关联大幅增强。在后来的书画艺术作品中,二者相得益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体现“和”之面貌,而不存在更侧重于谁的价值。

在“为人生”和“为艺术”两种性格之下,中国独特的审美体系逐渐形成。文人志士对艺术的追求在魏晋时代由人物形相转向气韵,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从技术深入到精神具有者。审美不再拘束于外在形象,而重于传神生动。

向艺术更高层次发展的气韵究其根本又可以回到儒道两家,孟子“养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看重道德情怀,庄子“御六气之辩”所言之气是和谐的自然运行,两者分别奠基着中国艺术精神中的道德和艺术。在两家门派的共同强调之下,气开始渗透到艺术各个领域。不仅把音乐本身看做是气,连同文学作品也强调个文气,于是气引申出“气力”“气势”“骨气”等词,接着以“骨”表象征,例如《晋帝纪》曰:“羲之风骨清举也。”赋予“气”一种阳刚的形相之美,使文学结构紧凑,技巧丰盈,主题突出,字字凝炼,句句精辟,整个文体的精神功能增强,人伦鉴识通过艺术传递。徐复观先生认为曹植《白鹤赋》“聆雅琴之清韵。”可以视作“韵”字之始。韵原始大概指音的律动,但由于出现较晚,在文学领域使用更多。紧接着到明朝,中国的绘画已有相当之发展,把气韵作为一种精神境界结合起来 刚柔并举,然后艺术有人的生气,人也有艺术所带来的人格修养之提升,完美吸收了中国两种典型性格的艺术精神的精髓,成就了今天独具魅力的中国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