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传承长盛不衰的秘密「他们为什么会长盛不衰」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家族传承长盛不衰的秘密「他们为什么会长盛不衰」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山西·灵石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静升王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年 ),先祖王实迁居 静升村。此后由农及商,继而读书入仕,在清康、乾、嘉年间达到鼎盛。期 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42人。王氏一族重视礼仪规矩,以训育人,曾在大院聚族而居200余年。
为何长久合族而居却能相敬如宾?
为何家族历经八代而长盛不衰?
细细探究,维系这个家族的重要纽带原来是他们世代恒守的礼仪规矩。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一座以雄伟建筑艺术和丰富文化内涵闻名于世的家族城堡。
王家大院恒贞堡俗称“ 红门堡 ”
三千王氏族人曾在此聚族而居,延续二百余年。院与院隔而未隔,人与人疏而不离,和睦相处,秩序井然。
说起王氏家族的礼仪规矩,不能不提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王廷璋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做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这段家训从怎样说话、如何行事,到怎样衣着、如何走路;从为人心态、谋事动议,到品性养成、对待善恶等等,都作了细致明确的要求,成为王氏族人处世立身的依据,影响极为深远。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
王家以农兴商、以信取利、以义助民、以忠报国,做事先做人,发达后惠及桑梓、兼济四方。追溯王家的发展史,每一页都书写着诚信之德、仁义之举、守规之事。
王家十五世王寅德曾与一位朋友合伙做生意,朋友不幸意外病亡。王寅德没有将红利暗地占为己有,而是几经辗转找到其家属遗孤,按照契约条例,如数奉还,纤毫不差。
王家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旧时穿越连接晋阳盆地与上党盆地的交通要道——灵沁古道,须经过一处叫“焉上”的高寒山区。王家人在寒地两头各开设义店,为行人免费提供茶饭、皮袄。此外,还开设义仓,每遇旱涝灾荒年月,王家就花钱买粮放入义仓,免费给受灾百姓发放。
王家大院的石雕
王家积善行德,声名远播,受到朝廷褒奖。第十四世的王谦受和第十六世的王中极曾参加朝廷主办的千叟宴。仅“康乾嘉”期间五品到二品实授官员就有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120多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365人。
诚信守正、安分守理的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世方式,不仅在漫长的家族历史中作为无形的精神资源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王氏族人,而且也以有形的方式镌刻在王家大院的一砖一瓦之上。只要在大院里走走就会发现,王家的家规家训分布在每家每户。或镶嵌在居住建筑物上,随时吟咏;或雕刻在砖木石面上,举目可见。王家人把《王氏家训》制成木匾悬于垂花门上,把《程子四箴》、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雕刻在一块平面圆形青石上,嵌于大门内东西墙壁,让王氏族人时时处处诵读温习,检点反省。从业各有所异,心德却同为一体。
缥缃居也分前后院, 用三阔间的中厅隔开, 中厅门上悬着匾额“ 澡身浴德”。
在王家大院“存厚堂”书院里有清代学者翁方纲所撰书的匾额:“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有趣的是,书家在“矩”字上多加了一点,告诉我们:多一点规矩,才能正品立身。
★本文摘自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