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口才五千万 为何培养出的钢琴人才比我们多几倍「韩国瑜演讲」

互联网 2023-07-05 13:03:0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韩国人口才五千万 为何培养出的钢琴人才比我们多几倍「韩国瑜演讲」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原文题目《深度剖析韩国钢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与集成化教学机制——从“第十六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冠军谈起》

作者:唐哲

选自《钢琴艺术》2022年第8期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国际钢琴比赛均有韩国选手入围,且最终进入决赛并获奖的概率甚高。在重要赛事上更是佳绩频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利兹国际钢琴比赛”“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波恩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埃特林根国际钢琴比赛”“赫尼诗(Honens)国际钢琴比赛”“蒙特利尔国际音乐比赛”,等等,韩国选手均曾获得第一名的成绩。而2022年Yunchan Lim所获“第十六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是继上一届鲜于艺权(Yekwon Sunwoo)之后的蝉联。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赛事中获奖的韩国钢琴选手不是几个人,而是一批人;他们的老师也不是集中于一两位,也是一批,甚至其中不少并不知名;在有的比赛中前三名获奖者有两个以上的韩国选手也不足为奇。韩国选手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高水平“集群作战”的态势,以今年克莱本比赛为例,共4位韩国选手入选30人决赛圈第一轮,中国是5人;第二轮四分之一决赛30进18,韩国依然是4人,而中国是1人;半决赛18进12,韩国依然是4人,中国保持1人;决赛12进6,其中俄罗斯2人,白俄罗斯、乌克兰、美国、韩国各1人,Yunchan Lim最终夺冠。韩国选手就读的地方有的在欧美,有的在韩国,是韩国本土培养出来的佼佼者。

韩国选手在不同的比赛中所表现出的艺术品位、音乐规格、技巧掌控、完整细腻度等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韩国风格”,虽还不能称其为“韩国学派”,但已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与辨识度。这些情况充分表明韩国的钢琴教育发展水平相当均衡,师生的优秀不是个别现象。也使人不禁对这个总人口数和国土面积都小于我国浙江省的国家近年来在钢琴教育事业中所呈现的迅猛势头,批量“生产”优秀钢琴家的强劲能力,以及在钢琴比赛中所获骄人战绩的背后原因产生强烈的好奇,也使得剖析其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机制成为钢琴教育研究中的迫切任务。

教育体制机制与教学系统布局

近年来,韩国在古典音乐尤其是钢琴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强劲实力令人刮目相看,显然,这其中的教育体制机制和教学系统布局是最为值得研究的。

韩国无论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家庭层面,都非常重视“从娃娃抓起”的早期素质教育。据许多韩国师生反映,韩国孩子往往是从家庭周边的培训班开始学习音乐的。Yunchan Lim说他很小的时候,同龄的孩子去学跆拳道等项目,喜欢安静的他则选择了家附近的钢琴培训班,结果爱上了钢琴。这也从另一侧面体现出韩国音乐美育的整体水平和基础。

韩国音乐类学校教育体系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在教育部,绝大多数音乐类大学均在这条线上,该类大学往往通过在管理机制上与其完全分离的公立/私立艺术特色中学来输送生源;另一条线是在文化体育观光部,开设了一所“韩国国立艺术大学”,这条线在韩国是唯一的“特殊情况”,即在高等教育机构(大学)还附设有天才学校——“韩国国立艺术天才学校”(Kore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Gifted in Arts)。由此形成了专业学段层次布局,使得天才青少年可以接受最好的音乐教育和教学指导。

以文化体育观光部这条线为例,其下属的首尔艺术中心(Seoul Art Center)是一个大型组合建筑,除了音乐厅和画廊等,还设有教育机构如“神童艺校”(Prodigy Academy,针对儿童的高水平业余艺校),这是Yunchan Lim和赵成珍(肖赛第一名)音乐学习的起步之地。这两位大奖获得者都是同一个流程培养出来的,即小学时在同一所神童学校学习,初中也是同一所学校[艺苑(Yewon)艺术中学]。赵成珍就读于这所中学后直接去法国留学,而Yunchan Lim则在中学时同步考入了韩国国立艺术天才学校。两人走了既相同又不同的路,初中之前是相同的,高中开始个性化选择,最后殊途同归获得大奖。

韩国国立艺术大学分为三个部分:韩国国立艺术天才学校、本科部和研究生部。

1.韩国国立艺术天才学校(简称“天才学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国音乐教育体系中没有中国的音乐学院附中这样“全包制”类型的“专业学校”。我国音乐学院附中是音乐专业学习和文化课学习一体化,学生在附中接受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等所有教育。而韩国的天才学校从运行机制、教学模式、结构内容等不是“全包制”教育模式,它更像是国家举办的“业余”艺校,有天赋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经过严格面试选拔,进入该校,学费全免,由国家奖学金支持全额学费;上课时间都是在周末或平日放学后;课程内容包括专业主课和乐理等音乐类课程;文化课则是在普通中学、艺术中学或家庭教育中接受[注:家庭教育(Home Schooling),指在家接受所有文化课教育而不去中小学就读]。

2.本科部:提供学士学位,但天才青少年也可考入。学生年龄除了正常攻读学士学位者之外,也会有初三和高中的学生申请考入大学部。

3.研究生部:顾名思义,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综上可见,韩国对于天才青少年从娃娃开始,到小学时的发掘和打基础、初中及高中的提升,乃至大学、研究生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一条龙”运行流程和双轨制模式。就算之后出国学习,也已在打基础阶段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前进动能和正规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教学体制灵活度也包容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路径,从而使得天才青少年的高效、高速、高规格的“三高”成才模式变为可能,并成为保障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孵化器。

海归师资与学生梯队

韩国钢琴专业人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批量赴欧美留学,之后回国担任教职。这些海归教师融合了正统欧美音乐风格和亚洲严格训练的优势,使得当地优秀青少年钢琴人才在十五六岁之前就已基本完成技术上与音乐上的基础打造和规格塑造。据说现在韩国音乐专业海归太多,竞争激烈,教白丁启蒙的也有不少海归博士。内卷加剧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从基础根基上的强健与教学的普遍性规范。显然,大范围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是天才儿童冒尖的基座。

像Yunchan Lim、赵成珍,以及获得“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吉娜·巴考厄国际钢琴比赛”等大奖的韩志浩(ChiHo Han)就读的神童学校和许多私立艺校一样,不难找到持有音乐艺术博士DMA、艺术家文凭或最高演奏家文凭的教师。在各类学校任教的不少老师本身就是国际比赛获奖者,自然对国际赛事规则、选曲、前期准备乃至协奏曲合作经验等均有更高的认知与积累。如果又能在国际比赛中担任评委,则对国际潮流会有更进一步与时俱进和迅速对接的能力。

在韩国大学执教的著名教授门下会形成从小到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梯队,并有若干助教老师协助,形成一个类似之前苏联由一位教授牵头的教研室模式。助教老师也基本是国内比赛和国际比赛的获奖者,可能留学于欧美不同学派,也可能本土培养,但并不一定是该位教授的弟子。学生们(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大部分时间跟着助教老师上课,曲目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技巧等均由助教老师解决后,才会得到教授的指导。

这样一个教学循环,使得教授的“最后一公里”点拨变得水到渠成且弥足珍贵;年轻教师(助教)在积累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经验之时又能得到教授的“传帮带”,从而为以后的教学职业发展奠定更好的学术基础;学生则在获益于“团队教学”滋养的同时,建立起不同曲目风格的正统概念和包容心态。这样的“三方模式”在欧美亚均有实践,且在良性竞争过程中互学互助,逐渐生成学派的风格特色。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一旦投入音乐学习,由于竞争激烈,大家都很刻苦努力。因为,好的教授工作量有限,各年龄段都有学生等候排队,学生稍不努力或成绩不理想则面临淘汰。Yunchan Lim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大概练琴五个小时,上初中以后通勤时间非常长,晚上大概要七点到家,一直练到凌晨两点,六到七个小时左右。现在大学的课程由于可以自选,基本上会练习一整天。在美国比赛前和比赛期间,每天差不多要练习十二个小时,没有逛街或者品尝美食的机会。由于克莱本比赛选手是住在志愿者家庭里,可以一直弹到凌晨四点。

可见,如果学生带着自发激情和自我激励努力学习,优秀的老师肯定会认识到这一点,并会尽力帮助他们发展。这就可能酝酿出最成功的案例。高水平海归教师的集聚积淀、助教制度的合理运用、学生的刻苦努力,以及教学理念与世界潮流的对标对接,应该说是促成韩国近年来钢琴水平显著提升的核心之核心。

社会支持与家庭配合

有了学校机构的机制保障、师生的全心投入,如果没有多方合力所营造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显然也是孤木难成林。好的学习成果离不开优秀的老师和努力的学生,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支撑。

韩国有许多音乐厅常年频繁举办音乐会,图书馆、美术馆、教堂也会为年轻艺术家提供许多演练的机会;也有许多大师班、讲座和音乐营,学生可以在那里跟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深造学习;更有不少企业和财团成立专门支持年轻学生艺术成长和准备比赛的基金会,来资助和奖励年轻才俊的职业发展;并且,也有许多管弦乐队,仅首尔一个城市就有多个乐团,且经常有协奏曲面试或比赛,名列前茅的青少年学生可以与这些管弦乐队进行演出,得到与乐队合作锻炼协奏曲的机会和经验,从而奠定后续参加国际大赛时协奏曲决赛轮次的胸有成竹。而一旦这样的机会多了,自然这些“未来选手”的协奏曲曲目量也积累到位,从而对不同比赛的不同协奏曲要求也能应对自如。这就基本避免了在大赛临近之前还在同步准备独奏和协奏曲目的情况。

一个优秀年轻音乐家的诞生,往往是由热情好学的学生、高水平的老师、全力配合的家长三者结合的结果。家长在成才过程中的角色和分量不可或缺。从家长的角度而言,在韩国,许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家长送到私立音乐学校或私立课程班学习音乐。如今,似乎有更多的正规机构自称为“神童学校”(或许里面的学生也并不是全部由真正的神童组成),这是天才儿童第一次认真对待音乐的地方,为真正有才能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可以生长的音乐土壤和空间,是正规学习音乐的发源地。韩国老师普遍反映:虽然背景、个性等各不相同,但可以说,韩国家长通常都非常支持老师的教学安排,并予以最大的尊重与配合。还有不少家长本身就是音乐专业出身,甚至自己就是比赛获奖者,但依然谦逊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在家做好后勤工作。

社会、家庭、学校的三足鼎立、三边合力,方能成为拔尖人才培养及教育实施并最终取得成果的重要依托。三只脚中的哪一只脚出现问题或没有使力,则无法平衡,最终倾斜甚至坍塌。

曲目积累与全面备赛

国际重大比赛的特征之一是巨大的曲目量。如克莱本比赛的独奏轮次加三首协奏曲,总时间在250分钟左右,四个多小时的曲目量。而韩国钢琴教育在曲目库的构建上是“从小抓起”的,很小年龄即开始大量积累曲目,尤其是核心大曲目(成套),不是也不可能到了比赛临近再去准备曲目。

以Yunchan Lim为例,在克莱本比赛中,他演奏的全套李斯特超技练习曲以其高完成度与艺术性令人赞叹,而其在比赛中演奏的莫扎特奏鸣曲、肖邦作品都是他在2015年11岁参加国际青少年比赛时的获奖曲目。据已有资料显示,Yunchan Lim13岁时已经在音乐会中演出李斯特

《梅菲斯托圆舞曲》;15岁时,在另一个国际比赛中已经呈现了肖邦《练习曲》(作品25)全套、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等;同年还演出了李斯特《旅行岁月“意大利”》一套(其中包括《但丁奏鸣曲》,整套共50分钟)等。2020年初,也就是克莱本比赛的前一两年,他还在演出全套巴赫《三部创意曲》、贝多芬小品集作品33全套和《“英雄”变奏曲》等。协奏曲方面,他已经与乐队合作过的至少有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第二十二钢琴协奏曲》、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等。钢琴室内乐方面,积累了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普朗克《大提琴奏鸣曲》、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奏鸣曲》,声乐及双钢琴等不少室内乐作品。

这些不仅体现其钢琴教育过程的集成性和全面性,也展示了其在学习和演奏成套大曲目时的毫无负担、游刃有余的能力,更说明了他在15岁之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参加重大比赛所需的音乐技术储备和核心曲目积累,预示了后续职业发展的巨大可塑性。从中,我们也可探韩国在钢琴教学上的优越性:其一,学生的潜能激发和全能积累;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胆大心细地因“才”施教与全面规划;其三,教学上前瞻性布局使得曲目可用度高,尤其在新旧老师衔接时也不会出现一切重新开始而“浪费时间”的情况。

大赛获奖与免除兵役

我们经常会听到韩国男生如果获音乐比赛大奖可以免除服兵役的“传说”,而韩国近期在比赛中的频繁获奖,也自然成了大家猜测男生希望免除兵役的“动机”。但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韩国对于因音乐比赛获奖免除或减少服役时间,在近些年已由覆盖面较广的赛事目录减少到了现在的10至12个国际比赛,且限定必须为第一名或第二名。就算获得前两名,也并不是免除服兵役,而是缩短服役期。如进行四个月的基本军训,然后在后三年中(服役期间)不参加普通男性的三年军事训练,而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类似“文化大使”的志愿工作,且必须在三年中展示与本专业相关的活跃度。据悉,目前又有些新的变化,如必须在韩国本土演奏一些免费音乐会、讲座、大师班以回馈社会等。

由此看来,对于男生来说,免除或减少服兵役期限可能是去竞争获奖的动因之一,但相信这不是韩国频频获奖的主要驱动力。从服兵役的角度来看,比赛的胜利者有好处,但这不是一张免费通行证。

结 语

总体看来,韩国音乐教育体系与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两部两线:韩国的教育部和文化体育观光部两条线路、两个体系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且具有互联互通的实操性。

2.夯实基座:音乐素质教育普及率高、覆盖面广,社会教育质量保障由公立机构和私立机构共同承担,为后续从中选拔天才青少年提供了金字塔基座。

3.学段分层:拔尖人才音乐教育的学段层级分明,各司其职,为天才青少年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的逐级提升提供了相对应的机构和师资支撑。

4.横向打通:普通教育的灵活度较高,包容了天才青少年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既有学校教育,也可以家庭教育。而即使读了普通中学或艺术中学,也可同时选择天才音乐学校予以音乐方面的专门强化提升。

5.纵向贯通:天才学校和本科打通,天才学生或可提前进入本科学习,实现特殊人才的进阶提速。

6.双轨清晰:有个别附属艺术天才学校,类似我国附中附小和周末业余艺校的合体,但只提供音乐类课程,而不全包。这样的学制既不像西方国家完全让学生凭着兴趣爱好自生自灭、自行淘汰,也不像我国青少年专业教育中的“集中包办”。而让更多的孩子在普通学校学习之余“敢于”热爱并选择音乐,且无“走独木桥”的冒险和孤注一掷的不能回头,也避免了从小就必须选择人生道路的“残酷”。

7.梯队融合:师资梯队、学生梯队均有长效分层机制建设,多方联动,多方受益。

8.全面全能:钢琴拔尖学生“从小抓起”,以音乐家的目标进行全能培养,包括独奏、协奏曲、室内乐等。

9.多边合力: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多边合力,从教学、实践、资助和奖励等方面集成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