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藏戏面具的颜色和特点「以固定生动表情呈现精妙寓意的西藏面具艺术 其源流和主要分类」

互联网 2023-07-05 11:49:0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概括藏戏面具的颜色和特点「以固定生动表情呈现精妙寓意的西藏面具艺术 其源流和主要分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以固定生动表情呈现精妙寓意的西藏面具艺术,其源流和主要分类

文/舒放

西藏面具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象的神秘性和深刻内涵,还在于西藏面具艺术经过漫长发展,从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至今,不论是面具本身还是使用面具的舞蹈,都保留有大量的原始信息,是不折不扣的“文化活化石”。

西藏面具艺术从种类而言,主要有三大分类:民间歌舞、藏戏和金刚法舞(羌姆)。从源头而言,这三种表现形式之间既有共同继承的关系,同时也有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有着所继承的比重不同和目的性的差异。

西藏面具艺术的三个源头

1、源自先民的“绘面”

纵观人类早期历史,很多民族有过以颜料和动物的血,将面部涂抹成红色这一古老仪式。在作家何马所著的百科全书式小说《藏地密码》中,提到了一幅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大型壁画(未能搜索查阅到此幅壁画),上面绘有以赭涂面的吐蕃战士持戈列队的场面,以至于文成公主受到惊吓,顿时花容失色(作为同为蒙古人种的印第安人,至今还有这样的传统,这也是有学者推断印第安人和中华民族同源的证据之一)。

这种“以赭涂面”的风俗或曰仪式,和岩画中出现动物形象的人类早期行为有相同心理。

大型动物所具有的生存技能和强大力量,被人类羡慕。染红自己的脸,是渴望能够拥有大型猛兽的力量,不但鼓舞士气还能吓退敌人。这种涂面形式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强大,其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慢慢朝艺术方面发展,成了面部装饰的重要方式。颜色也不限于红色,而且也不再是单一色彩的色块,而是条纹等组成的装饰图案。这是面具艺术没有最终形成前的形式。

从《藏地密码》所提及的壁画不难看出,晚到大唐(吐蕃)时期,这一风俗还在藏区盛行。文成公主进藏以后,以此习俗粗鄙野蛮为由,请求松赞干布明令禁止。但传统之所以为传统,在于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牢固印记,于是藏族同胞开始使用面具来取代涂面。于是逐步形成了日后的西藏面具艺术。

2、源自本土原始宗教

西藏原始宗教可以归入萨满教的范畴。萨满教的特征之一就是巫术和祭祀功能。藏区面具艺术的源头之一正是本土原始宗教的巫舞,这可以和其他民族如湘桂地区傩戏面具、东北地区的萨满跳大神面具等做横向比较。

3、源自印度金刚法舞

这主要是指面具艺术中的集大成者“金刚法舞(羌姆)姆”而言。

金刚法舞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密宗仪轨和艺术形式,由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在藏地首次编创,其主要依据就是印度金刚法舞。不过两者之间亦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藏地金刚法舞大量吸收了祭祀巫舞、藏族民间舞蹈成分。但金刚法舞的面具,其形象均源自佛教典籍亦就是印度金刚法舞。

如上文所言,西藏面具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三大表现形式,其中金刚法舞的面具来源,主要就是是印度金刚舞,也就是佛教典籍。当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金刚舞面具会存在自然而然的本土化现象,亦即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面具艺术元素,并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面具形式。

民间面具艺术则独立发展,成为歌舞和藏戏两大部分。藏戏面具与金刚法舞面具相比,有着浓郁的世俗化和民间色彩。但作为传统藏戏,也就是用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或宗教题材(这两者在西藏几乎可以说密不可分)的藏戏,所使用的面具,又具有相对的严肃性,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等,和汉族的戏曲脸谱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主要用于节庆期间表演的民间歌舞,其面具表演形式具有多元化倾向,尤其是在村头田间等野外场地表演的歌舞节目中,亦有打诨的小丑形象,起到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