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光脚图「红线女」

互联网 2023-07-05 09:21:2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刘德华光脚图「红线女」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12月25日,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诞辰95周年的日子。红线女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派唱腔,她一生大起大落,不变的是对粤剧的一往情深,给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此前,大型艺术性纪录片《一代天娇——红线女》欣赏会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该纪录片作为广州市振兴粤剧事业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监制,红线女艺术中心出品,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中投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制,由国家一级编导、红线女姨甥邓原担任总编剧、总导演。

讲好一位艺术大师的传奇一生,就是讲好一个正在发生的“岭南故事”,呈现孕育着自信与希望的戏曲新时代。邓原和执行导演潘钧此前制作过多部关于红线女的纪录片,而这次是叙事体量最大、展现内容最丰富、采访人数和引用史料最多的一次。

纪录片配以许多未曾公开的笔记、录音,结合电影技术进行情景再现,披露了“女姐”鲜为人知的生活和工作细节,还原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力图展现一个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对红线女的艺术成果从深度、广度和高度进行全方位呈现。

采访149人,以“情景再现”展示精彩一生

“探索”和“超越”是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关键词。对于邓原来说,拍摄此片最大的不同,是“红线女不在了”。以往,红线女是纪录片的主角和主心骨,她的态度是纪录片的尺度和标准。而现在,没有了依靠,摄制组需要重新建构新的拍摄方式。

为此,摄制组带着探索的心理,重新翻阅了数百万字文字资料,阅览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历时2年多,沿着红线女生前的足迹走访了俄罗斯、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采访了149位嘉宾。

“通过这个过程,跟红线女重新建构了一个灵魂对话的通道。”邓原说。通过红线女的足迹,她所存在过的空间气场,去体悟、捕捉,找一个精神上的红线女。“这个红线女必将留存于历史之中,是能被历史接受、认可,同时打动我们的,再通过我们的作品去打动更多人。”

红线女的人生故事太丰富,必须有所取舍。邓原介绍,纪录片梳理了她的重要人生节点,重点提炼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肯定是她的艺术成果,如何把粤剧从地方戏,提升到国家殿堂,走向世界;其次,她不是一般的明星或者伶人,她的个人命运始终与时代风云紧密联系,她的眼界、作为,走在时代前面。第三,她的人生几起几落,却始终秉持着奋进、攀登的精神。”

纪录片第一章以“红的归来”为主题,还原红线女在1955年大红大紫之时,毅然放弃香港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归内地的心路历程。归来后,她严格要求自己,走德艺双馨之路,登上第二个艺术高峰。尤为难得的是,在粤剧事业处于低迷状态之时,仍坚守阵地,逆势上扬,创造第三个高峰。她不辞劳苦奔向海外,传播粤剧艺术,有教无类,将奋斗精神与艺术生命融为一体。

“红老师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摄制组。”执行导演潘钧说。如何突破自己?摄制组选择了“情景再现”与“真实史料”相结合的模式。“情景再现”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众多粤剧界大咖加盟,使舞台演出与影视相得益彰,生动、艺术地展示了红线女各个时期的动人风采。

“她中间要付出多少?又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要在纪录片里把这些都展示出来。这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种无限的精神。”邓原表示,纪录片最终要解答:什么是红线女精神?它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值得今天去宣扬和继承它?而这也是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披露鲜为人知的细节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用了完整一集展示红线女在电影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果,以及她出众的电影才华。“以往的纪录片容量有限,这次第一次专门论述了她在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留下的闪亮足迹,对全面了解红线女的艺术人生,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邓原认为。

红线女的粤剧事业太亮丽,掩盖了电影事业的成就。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她已是影坛一线花旦。1947年至1955年,她在香港接拍电影近百部,回到广州后,以拍摄粤剧电影为主,《搜书院》《关汉卿》是其中代表作。2004年,她还积极推动将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改编成粤剧动画电影,并亲自配音。

以往关于红线女的纪录片鲜少展示她私底下的生活细节,而这次,通过走访,在众多采访对象的描述中,拼凑还原了一个可亲可爱的前辈形象。

红线女对自己要求之严,为了保护嗓子,可以一个月不跟人说话,用写纸条的方式和人交流。纪录片里,就专门有一个“纸条的故事”。而“午夜铃声”片段则展现了一个为粤剧事业忘我投入的红线女。她行事雷厉风行,想起什么事就打电话,身边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接过她半夜打来的工作电话。后人回忆起这些相处点滴,无不感慨,红线女的敬业乐业精神,鞭策着自己,受益无穷。

在艺术上,红线女保持开放与包容。她与刘德华是忘年之交,刘德华每逢来广州开演唱会,她一定前往,“看看年轻人喜欢什么,我可以从中借鉴”。红线女在友爱路20号的家中,摆着一张乒乓球台,刘德华每次拜访,都会和女姐打三局。演艺圈中,张学友、容祖儿都曾跟她学过戏。

邓原透露,采访刘德华时,正是他演唱会突然失声后。他提到红线女跟他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到了一个高峰,一定会下去,否则你就不会有另外一个高峰。”这句话成为他低潮时的精神支撑。

纪录片还披露了不少女姐晚年授课的珍贵影像。她手把手给学生教学,比如瘸腿怎么走才美?她脱掉鞋子亲自示范。“你都想象不到那么一个大家,在舞台上把鞋一踢,光着脚就在台上示范,那种精神,那种魅力。”邓原说。

红线女对提拔后辈不遗余力,只要愿意学,无论有没有基础,都愿意教。晚年,她排练现代戏《西关女人》时,叫来7个还没从粤剧学校毕业的学生,又当导演又是编剧,亲自调教每一个角色。学生被她骂哭,她说:“你们不许哭,你要记住,演员只能为角色而哭。”排成之后,女孩全部抱着她,她一个个去亲吻她们。

影响后人,走向世界

“红线女的精神、成就、传人,与我们同在,红派艺术是岭南文化乃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州市振兴粤剧领导小组组长陈建华展望,红线女的艺术事业和精神品格,将随着“一带一路”走得更远,走向世界。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季国平认为,该纪录片以真情记录和情景再现的独特方法,展现了人民艺术家红线女的非凡人生和精神魅力,既真实生动又亲切感人,是人物专题片中的上乘之作。主创人员正是以红线女精神激励自己,精心创作,再现了红线女的精神世界。

“纪录片将她的成剧又成人紧密结合。她从普通的艺术家成为人民的艺术家,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个变化反映在哪里?在戏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表示,红线女把粤剧推向世界,希望这部纪录片也能从中国走向全球。

红线女与马师曾之子、著名军事评论员马鼎盛提到,纪录片的拍摄实不容易,个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因为有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有观众不遗余力捧场,才构成了粤剧艺术继往开来的最基本土壤。”

“摄制组做了大量的工作,浓缩展现了红线女精彩的人生。”红线女与马师曾之子马鼎昌希望片子能尽快与观众见面。

红线女艺术中心主任蒙菁曾在红线女身边工作近17年,在她看来,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带给自己的影响是一生的。“在人生最难的时候,总是能出现红老师的画面,激励自己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在此前的纪录片欣赏会上,红派传人郭凤女、苏春梅,红派弟子欧凯明、黎骏声、余阳丽、欧阳炳文分别演唱了马、红流派经典剧目选段,并与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合唱纪录片的片尾曲《粤曲响遏尘寰》。一众弟子以歌声怀念恩师,激励自己在传承红派艺术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记者】徐子茗

【见习记者】万璇

【实习生】王奕玮

【图片】由红线女艺术中心提供

【作者】 徐子茗;万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