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的作品」

互联网 2023-07-04 21:41:0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的作品」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种态度 一种人生 一杯清茶 一壶老酒 一部电影 一个知己,感谢观看,欢迎品影。

一个格子间

换到另一个格子间

也只不过是换个地方

从青年打发到中年

“她父亲死后的一个多月,她早晨上工厂去也是一路哭了去。晚上回来,也是一路哭了回来的。”

“但我现在的境遇,可是还赶她不上,她是不想做工,而工作要强迫她做,我是想找一件工作,终于找不到。”

不知道当你看到上述这两段话时,会有哪些感想?

我记得今年七月某个晚上,翻书时,再次遇上这几句话,向被人温和地抽了两个耳光。以上两段话都取自同一篇小说文本,著名戏剧作家 —— 夏衍先生曾评价该小说: 【也许可以说是文坛上最先出现的,描写中国工人阶级的作品。】

小说有个极为迷人的名词,有多迷人,迷人到只需稍作改动,便足以成为一部艺术电影的片面。由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创作于1923年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主人公 —— “我” 是一个在沪上闲居的失业青年,也是由于失业很难优雅地在上海租房,短时间内迁移了三处。

先是【静安寺路南的一间同鸟笼似的,永远没有太阳晒着的自由的监房】因房租忽涨,又搬到跑马厅附近的一间栈房,后又受了种种逼迫,便在外白渡桥北岸的邓脱路中间,日新里对面的贫民窟里找了个小房间。

房子矮小逼仄、杂物遍地,在破布、洋铁罐、玻璃瓶、旧铁器铁器之间,找到靠墙梯子,爬到二楼,发现这里又被房东隔成了两间小房。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此处形容二楼房间的狭小,通常描述空间小,可能会用巴掌大弹丸等喻体。那么作者在此是如何形容的呢?

郁先生的原文

“往上面的黑呦呦的一个二尺宽的洞里一接,即能走上楼去,黑沉沉的这层楼上。本来只有猫额那样大。”

是不是极有神韵?

二楼上还有位某烟公司的女工与 “我” 合租,“我” 住在梯子口,她往返房间需从 “我” 房里出入,所以 “我” 每月房租要便宜几角小样。“我” 与室友初遇,是在班来的那天午后,“春天的急景已经快晚了的五点钟的时候,“我” 向她点头打招呼,她不答应,只放了一双漆黑的大眼,对我深深地看了一眼,就开锁进房去了。”

之后的一个礼拜,可能总见 “我”呆对着蜡烛或油灯,坐在破书边,她的好奇心被 “我” 那痴不痴呆不呆的态度跳动了?某天,她下工走上楼,经过 “我” 身边时,停住脚,吞吞吐吐像是怕什么似的问 “我” 说:

“你天天在这里看的是什么书?”

“我” 一听她的话,脸马上涨红了,含含糊糊回答说:

“我并不在看书,不过什么也不干呆坐在这里,样子一定不好看,所以把这几本书摊放着的。”

那段时间 “我” 天天呆坐在房间里,脑筋混乱,看不清书上的一行一句,身体也因失眠与营养不良,实际已经成病,唯一的财产是件破棉袍子。白天不好意思去外面散步,房里又无光线,眼睛和脚力非常萎缩,有时脑筋稍微清晰过一点,也译为几首英文小诗和几篇德国的短篇小说。在晚上大家都睡熟,不声不响去投邮,寄投给新开的书局,因为当时各方面的就职的希望已经完全断绝,只有这方面还能再想想法子。

囊中羞涩的 “我” 日夜在暗室的灯下呆坐,一天也是这样坐着时,同住的女孩拿了两包纸包的物件走上来,她将其中一包给我。

“这包是葡萄浆的面包,请你收着。”

“这...着怎么好呢?”

“明天好吃的,另外我还买了香蕉,你到我屋里来一道吃罢!”

对于此处事物的细节,许子东老师在分析该小说时,曾提出一个非常精彩的解释。

【请大家记住这个细节非常非常重要,男女关系在这里打开融谐的第一步,就是说要共享食品,要吃东西。】

食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既神圣又世俗的角色。食物是神圣的,因为食物具有文化、情感、美学、心理的属性。因此,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当男女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在一个切近的空间,一次同频的进食活动中,会有一定概率,形成情感心理纬度的波动振荡,进而引发故事的变奏。

“你一天要做几个钟头的工啊?”

“一天,要做十个钟头的工,少做一点钟就要扣钱。”

“扣多少钱?”

“每月九块钱,三块钱十天,三分大洋一个钟头。”

“饭钱多少?”

“四块钱一个月。”

“这样算下来,每月一个钟头你都不休息,除去饭钱,可以省下钱来,那够你付房钱、买衣服的吗?”

“哪里够!厂里的管理人又 ...... 非常恨我们的工厂。”

这回之后,她每天回来,我总和我说几句话,我从她口里得知,她姓陈,名字叫二妹,今年十七岁,苏州东乡人,从小在上海乡下长大的。她父亲也是烟厂工人,但去年秋天去世了,她本来和她父亲住在那间房里,每天同上工厂去,现在只剩下她一人了。

天气变暖了,房里腐竹的空气令人头昏,“我” 每年在春夏之交要发的神经衰弱症,遇了这样的气候,就要使“我”变得半狂。到了晚上,等人静之后,“我” 便常出去散步。一个人在马路上,从狭隘的深蓝天空里看看群星,慢慢地向前行走,便做些慢无涯涘的空想。

而从这几天来,临住的二妹不知什么原因,对 “我” 的态度又回到从前初见时的疑惧状态。有时候她深深看“我”一眼,她的黑晶晶、水汪汪的眼睛里,似乎满含着责备 “我” 规劝 “我” 的意思。

一天午后,二妹急忙走上路告诉 “我” ,【楼下有一个送信的在哪里,要你拿了印子去拿信】,她讲这话时,疑惧态度更明显。“我” 下楼把信取来一看,信里起来的是一张五元钱的汇票,原来是此前寄去的一篇德国短片译稿,已在某杂志上发表了。

此时,正是 “我” 囊内将空之时,非但月底要预付的来月房租可以无忧,并且还可以维持几天伙食。当时这五元钱对 “我” 的效用之广大,是谁也不能推想出来的。第二天午后,“我” 上邮局取了钱,在几家估衣铺,问了些夹衫价钱,才买定了一件竹布单衫,心里却又在打算,钱横竖是不够用了,索性来痛快地用它一下吧!

同时,“我” 又想起了二妹送 “我” 的面包香蕉等物,就寻了一家卖糖食的店,进去买了一块钱巧克力、香蕉、糖、鸡蛋糕等杂食。夜里,十点的汽笛刚刚放过时,二妹做完夜工回来,我将糖食包打开,请她几颗之后,她像是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我” 便问:

“二妹,你有什么话要说?”

“我...我早就想问你了,这几天晚上你都在外边,是不是跟坏人做伙友啊?你何苦要吃这么好的东西,穿这么好的衣服?你可知道这事情是靠不住的,万一被人抓住了,你还有什么面目做人。过去的事情你不必去说它,以后啊,我请你改过罢!”

“嗬...”

“就拿你吃烟来说吧,每天如果拒绝不吃,岂不是神起个铜板,我早就劝你不要吃了。我恨死我们这个厂,你...总是不听!”

“我” 知道,这是这她为怨恨工厂而滴的眼泪,但 “我” 的心里,“我” 却总把它们当做因规劝 “我” 而洒的。“我” 将那封挂号信的来由、夜里散步的原因,以及今天取钱买物的事情说给她听,她脸上忽然起了两朵红晕,把眼睛低下去,看着桌上,好像是怕羞似的,说:

“我错怪你了,错怪你了,请你不要多心,我本来就没歹意的,我我看你整夜不回来,我就想到邪路上去。你若能好好的用功,岂不是很好吗?”

“我” 看到她这种单纯的态度,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情,想把两只手伸出去拥抱她一回。但是理性却命令 “我” 说:

“你莫在作孽了!你可知道你现在处的是什么境遇!你想把这纯洁的处女毒杀了吗?恶魔!恶魔!你现在是没有爱人的资格的呀!”

感情起来时,“我” 曾把眼睛闭上几秒钟,等听从了理性的命令后,才将眼睛睁开。

这时,“我” 觉得 “我” 的周围,忽尔比前几秒更光明了。于是对她微微笑了笑,催她回自己房里去休息。之后,“我” 想了许多零乱断续的思想,终究没有一个好法子。可以救下 “我” 目下的穷状来。

听见工厂的汽笛,像在报12点钟了,“我” 就站了起来,换上了白天那件破棉袍子,吹熄了蜡烛,走到外面去散步去。小说最后,是一段极具美感的风景描写。接着,故事便在一种有着浓郁哀愁,但又不乏颓废失意的文字氛围中结束了。

同样陷入生活困境的男女主人公,在逼仄破陋的环境中相遇,由陌生疑惧到攀谈相熟,再由一次凄美的误会,渲染出了包含着现实主义的抒情叙事。许多人在读完小说时,可能都会产生近似的疑惑,关于那个迷人的小说名字《春风沉醉的晚上》。乍看题目,会以为作者想要描绘的,是一段凄婉的爱情,但通篇看下来,会感到文章的氛围是孤寂的,甚至是颓丧的。

我们其实可以从【春风】【沉醉】【晚上】,三词共同调制出的感性氛围,与小说中贫弱的失业青年,忍受工厂剥削压迫的工人 —— 二妹,所遭遇的现实情况进行联系,浪漫的题名与苦命的生存状态形成了戏谑般的对照,更加凸显了一种弥漫在行文中的哀愁绪。

打个情操不正确的比喻,这就好像你在一篇名为《秋风荡漾活力九月之清晨》的作文底下,写满的全是你不愿睁眼,不愿上班,不愿开始新学期的满腹牢骚的小久久。两者一对比,艺术表现力跟凸显出来了。

郁达夫先生的早期作品中,常表现出一种追求爱情不得,情欲无法被填充注满的注满性之苦闷,如以留日生活为背景所写的《沉沦》《银灰色的死》。之后的作品则逐渐转向了包含、求职无门,接连失业、经济窘迫的生之苦闷。

在这篇小说中,则更为可贵地逐渐抛离了单一的、对待自身命运的哀叹,突破了一种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沉溺式的自顾自怜。将小说视域扩展至当时更为广大的、正在遭受更大不幸的劳动人民之中,塑造了那位质朴善良、有着纯真气质的烟厂工人—— 陈二妹的形象。

学者—— 史承钧先生曾指出,陈二妹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产业工人的形象,比她更早的,应该是发表于1921年《小说日报》第十二卷第十一期,庐隐所写的《灵魂可以卖吗》当中的纱厂工人—— 荷姑,但由于由于荷姑的描写较为平面化。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成功地写出了一个产业工人的形象的作品,恐怕还得从《春风沉醉的晚上》算起。】

学者 —— 史承钧先生

相信看过小说的朋友,几乎都会为陈二妹这一形象所打动,我记得我有好几次都被陈二妹那些天真直率的台词所击中。

“你何以呆在家里,不出去找点事情做。”

“我劝你,顶好还是不去了,就吃也不要吃我们工厂的烟,我真恨死他们了!”

“你也同我一样的吗?”

虽然有人说,小说没有完全摆脱主观抒情的私小说色彩,文章结尾一直停留在了一片夜晚哀景的感官抒发当中。没有为男女主人公提供一种解困式的可行方案。但我们不等不承认,作为个体,有效地寻找到一条面对茫漠未知人生的通路从而都是十分艰辛的,。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重读这篇近几百年前的郁达夫先生的作品。也不会减损我们能从故事镜头所体会到的文学的诗意。

贫民窟里的人已经睡眠静了,对面日新里的一排临邓脱路的洋楼里,还有几家点着了红绿的电灯。在那里弹罢拉拉衣加,一声二声清脆的歌音,带着哀调,从静寂的深夜是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这大约是俄国的漂泊的少女,在那里卖钱的歌唱。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地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

【一九二三年七月十五日,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将明的时候】 ——郁达夫

一个工人读历史的疑问

【德】布莱希特 译者:冯至

七个城门的底比斯是谁建造的﹖

书本上列了一些国王的名字。

石头和砖块是国王搬的吗﹖

还有巴比伦,一再被摧毁

是谁又一再将她重建﹖

金光闪闪的利马的建筑工人,

他们住的房子在什么地方﹖

砌了一天的城墙,天黑之后,

万里长城的泥水匠在哪里过夜﹖

雄伟的罗马到处都有凯旋门。

那是谁打造的﹖那些罗马皇帝

战胜的又是谁﹖

大名鼎鼎的拜占庭

它的居民都住在宫殿吗﹖

传说中的亚特兰提斯,

大海先淹没奴隶,然后

那些主子才漂浮在黑夜的汪洋中哀嚎。

年轻的亚历山大征服了印度。

就凭他一人吗﹖

西泽打败了高卢人,

他该不会连个煮饭的都没带吧﹖

无敌舰队沉没的时候,

西班牙的腓力哭了。

没有别的人哭吗﹖

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中获胜。

除了他还有谁获胜﹖

页页有胜利。

谁来准备庆功宴﹖

代代出伟人。

谁来买单﹖

一大堆史实。

一大堆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