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专题 | 夏洛特·贝里安:掀起现代主义建筑领域的一场美学运动」

互联网 2023-07-04 20:27:3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专题 | 夏洛特·贝里安:掀起现代主义建筑领域的一场美学运动」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的设计宗旨并不是要让建筑物变得更加漂亮。从为适应战后旅游热而修建的滑雪小屋,到学生宿舍、流浪汉收容所,这位法国设计师非常清楚,建筑领域的现代主义并不是一场美学运动,而是为都市生活和大众消费量身打造的一种风格。

在厚厚的积雪中,一名登山者的肩上扛着长长的木制滑雪板,她正奋力向上攀爬陡峭山坡的最后一段。远处,阿尔卑斯山脉的剪影在晴朗而寒冷的天空之下陡然升起——夏洛特·贝里安的这张照片拍摄于1930年代初,用她的话来说,这种“直面天空与无限”的形象,与人们对她的普遍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更加为人熟知的一张照片中,她正优雅地躺在自己设计的钢管椅上,面向纯白色的墙——整个画面流露出的是一种精心设计过的宁静与朴素。

这两组照片体现了贝里安及其现代主义设计作品中的两个互补因素:一方面,她喜欢沉浸在自然原始的环境中,发掘所谓的“原生艺术” (l" art brut),另一方面,她也会为身在其中的人们建造安逸舒适的场所。在贝里安的职业生涯中,这种反差在她设计的高山度假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其中都市化的内部装饰也把她与其他现代主义设计师区分了开来。

在1927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展(Salon d" Automne)上,贝里安展出了自己创作的小型室内装置艺术《屋檐下的吧台》(Bar Beneath the Roof)。这场展览虽然不乏创新之作,但人们还是在贝里安的作品中看到了与众不同的特质。在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优雅的陈列室中,这个狭窄的阁楼公寓吸引来了大量的专业人士和艺术家。房间中陈列的镀镍吧台、凳子、内置留声机、镜面桌和皮沙发,以及裸露的墙壁,它们都进一步提升了空间的明亮感。清爽的几何形状和反射光线,为城市中的人们打造了一个远离喧嚣的避难所,在巴黎众多脏乱的屋檐之中,这样的设计似乎闪耀着一缕微光。

评论家保罗· 菲伦斯(Paul Fiérens)宣称,贝里安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同辈设计师们的“不安”。她的室内设计不仅与喧嚣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暗示了年轻一代在战后岌岌可危的经济中所面临的种种变迁——其他装饰艺术家很少会提及这一点。

这个大胆的作品给贝里安带来了意料之外的赞誉。后来她回忆说:“一夜之间,我从一个无名之辈变成了闪光灯追随的焦点。”对此,刚刚毕业两年的贝里安虽然会感到心神不宁,但却也难掩兴奋之情。

利用这个机会,她说服了皮埃尔·让内雷(Pierre Jeanneret)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聘用她为“助理,主要负责工作室的家具和陈设项目”。他们最早合作的项目之一便是1929年秋季沙龙展上推出的“住宅室内设备”(Interior Equipment for a Dwelling),这项设计对当时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而其中的“设备”一词也含蓄地否定了室内装饰和建筑之间的人为区分。

这套950平方英尺的公寓并没有设置墙壁,而是采用了紧密排列的标准化储物柜,简洁朴素的空间内还摆放着钢管椅和玻璃桌。颇具挑衅意味的是,就连浴室也与公寓的其他部分融为了一体,从餐桌处看,浴室中的橱柜只是选择性地挡住了沐浴者。低矮的隔板处一侧挂着毛巾,另一侧则是床架,同样将原本相互隔绝的空间连为了一体。

在参观这场展览时,法国《回声报》(Les Echos)的评论家法比安·索拉(Fabien Sollar)称赞它具有“一种令人不得不崇敬的无畏精神”。然而,另一位评论家就没那么热情了,他问道:“未来的人会为了有趣的空间设计而去忽略各种气味和噪音吗?”正如建筑历史学家玛丽·麦克劳德(Mary McLeod)所言,他们的空间设计大胆地提出这一要求:通过牺牲空间面积和物质享受来换取更多的自由,重塑家居环境。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贝里安对低成本住宅进行了深入研究。1931年,她在德国和俄罗斯考察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底层人民的贫苦。在法兰克福,她参观了一处老年公共住宅,后来她提道:“整个场景都让我感到脊背发凉,老死在这样一个冷冰冰的地方实在太可怕了。”在莫斯科,她还看到了“一群人在空荡荡的商店前憧憬着食物”。

回到巴黎后,贝里安在瑞士(Swiss Pavilion)建造了格局紧凑、设备齐全的学生公寓,并在救世军大楼(Salvation Army Building)为无家可归的人建造了居所。除此之外,她还一直在与柯布西耶等人共同研究面向中产阶级的 “极小住宅”(Minimum Dwelling:在极有限的条件下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最小生存空间)。

在1935年的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Brussels World" s Fair)上,贝里安的“青年之家”(The House for Youth)项目以极具突破性的创新引起了轰动,即便是现代主义者们也都为此感到震惊。在这个空间中,除了标准化的矩形储物柜、她的好友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éger)创作的一幅油画、一根鲸鱼脊椎骨以及其他一些拾得艺术品外,贝里安还放置了一把松木制成的椅子,椅面和靠背由灯芯草编织而成。当备感惊讶的设计师们向她询问这些“原始”的材料时,她说自己只是想证明,一个设计师不管用什么材料,都要能够创作出真诚的作品。

战争期间,贝里安曾居住在日本和中南半岛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巴西,在这些地方,她以竹子、弯曲的胶合板和热带木材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家用设备,充分利用了它们的独特性能,并在后来的文章中坚称,“设计源于材料及用途”。

贝里安对材料和“极小住宅”的研究,对家具和空间的掌控,以及对大山的热爱,全都集中表现在了她与工程师安德烈·图尔农(André Tournon)共同打造的一个小型项目中——这是一处位于极端高山环境的庇护所。他们采用了外部管状框架、预制铝外墙板和内置胶合板家具,而未上漆的木质内墙则会吸收并发散人体及潮湿装备带来的水分。尽管整个空间布局极为紧凑——只有13英尺×6.5英尺——但却可以在风雪交加的时候轻松容纳六个人在这里存放设备、交谈、做饭和睡觉。贝里安和她朋友们在1937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示了这项设计,并于撤展之后将其安置在了面向勃朗峰的一处山脊之上。

二战之后,贝里安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梅里贝尔阿鲁斯(Méribel)和莱萨尔克(Les Arcs)这样的高山度假区创作室内设计。在梅里贝尔,她曾说过,“材料的短缺激发了我的想象力”,而附近的山间小木屋、当地工匠制作的粗糙家具,以及自己曾在日本居住过的狭小但却舒适的房子,都成为了她的灵感源泉。

从1967 年,贝里安在莱萨尔克这个拥有4万张床位的高山度假胜地工作了20年。她和她的团队,都把这里看成了一个 “建筑实验室”,其目的便是将人们与这里的雪和山联系起来。贝里安认为,这些简朴的房间都应该像庇护所一样带给客人们慰藉,让他们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像个年轻的登山者一样,将目光投向阿尔卑斯冰冷的山脊,投向远处蔚蓝的天空。

撰文 / Alex Anderson

图片 / 由Jacques Barsac与Pernette Perriand提供

编辑 / 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