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根源「二十世纪西方美学」

互联网 2023-07-04 18:36:4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美学的根源「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美的追求,无论文人墨客,还是凡夫俗子均是趋之若骛,历代著书也可谓汗牛充栋。但细究美学的原理时,却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辩是非。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王东岳教授,笔名子非鱼,风格虚无飘逸,笔墨嶙峋奇崛,学派自成一体,见解别具一格。在他《知鱼之乐》中,他专门用一章节来探讨美学的起源与演进,其学说切实跌破我们的眼镜,也深深超越了我们的认知,甚至让我们茫然无措,困顿不安,但静下心来细细品位,似乎又哲思泉涌,让我们醍醐灌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王东岳教授认为,美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它随着人类的进化而演进。它最初源自原子、分子的物理感应,后发展为低等生物的直观感性,中级脊椎动物本能的知性,最后演化为高等灵长动物的思维理性。一触式感应已完全裂变成“感”(确认)、'知”(辨析)、“应”(行为)的过程。

但是随着感应属性的增加,它也使我们对客体的感知,叠加上了越来越多的主观属性,而倾向于越来越失真。另外,感、知、应的贯通间距越来越大,整合过程也越来越不稳定,甚至失离、错位乃至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断裂。应之无着,感有何用?

他认为,“美”的前提是来自于这种感应分离,“感”与“应”的一触式兑现必然令“美”没有发生的余地,同时感应分离也造成了难以兑现的应之焦灼。美就来自于这种失位,凡是未及于“应”的“感”都可能呈现“美感”,感应分裂愈剧者,其感中之美愈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他得出结论,失位为“美”-——失而不离,感而无应,美也。凡是切实的都是不美的,因为“应”使“感”落实为无趣的“在”,凡是不实的亦是不美的,因为“应”毕竟是“感”的最终标的,这种不美就是无美无丑的境况。而且'丑”其实是美的组成部分,亦即是“美’抑扬顿挫的旋律罢了。

譬如,面对一只龇牙咧嘴的鬣狗,任何人都不会为它的容貌所倾倒,但这一点儿不妨碍异性鬣狗将其视为天下最美的宝贝,而目越追不上它,它反而越美。春夏之明媚在于万物复苏,秋冬之萧瑟在于寒霜肃杀,鲜花绽放在于繁殖旺盛的盎然生机,残荷败柳显示的是生命萎谢凋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如果说自然之美,它来自“应”前紧张和期待,属于“应”前之美,那么艺术美应源自于“应”后的抚慰和观审,属于“应”后之美。它只出现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来自于进化而导致人类存在度衰竭的修复与补偿。因为人类感应活动越显紧张焦灼,感应活动的也相对局限和失落,就越需要加以抚慰焦灼和补充观审。日益焦灼化的“应’与日益扩容的“感”,一旦超然于“应”而又反观于“应”,则必然产生某种远较“应”前的现实美更丰满的“美”,这即是艺术美。那种似与不似的朦胧,也让现代人深陷其中,流连忘返。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美”绚丽的光影直接度量着人类和自然的失离间距,而悲剧艺术具有最高的美学价值,因为悲剧直接贯穿在人类的生存过程和牛存方式之中,最深刻最普遍地反映人类“应”的终局和自然宿命,引起人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共鸣和震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大道至简,人人都是美的载体,更是美之“应”者,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那么玄之又玄,美感来自远古感应的自然裂变与传承,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但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动荡与不稳更趋严重和频繁,“应”之无着,审美也不断走向夸张与浮躁: 一方面人类艺术趋向光怪陆离,“应”之过急,“感”而不实,让审美变得高不可攀,成就极小部分人高处不胜寒。另一方面普通人“应”之焦灼,“感”之失焦,美也非美也,竟失去来自本性的审美之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易经的阴阳平衡,老子的道法自然,佛学的离苦得乐,慧能的顿悟慧智,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还有诸多圣贤返朴还淳的理念,加上王东岳教授对美学的深刻揭示, 佛学、道学、儒学、神学、科学、心学、美学……诸如此类,冥冥之中似有万川入海、大道同归之势。

我不禁困惑,在此试问一句:人类究竟是为美而美,还是为人类无奈的命运而自我疗伤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