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画背后却是爱而不得的悲剧作品「与爱情有关的名画」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传世名画背后却是爱而不得的悲剧作品「与爱情有关的名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双喜图》 【作者】崔白 【年代】北宋 【尺寸】193.7cm*103.4cm 【类别】绢本设色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双喜图》
《双喜图》是北宋画家崔白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共有两幅,一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另一幅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简介】
作品属于花鸟图,绘制的是动物之间的对峙与互动场面。整体背景是在一个深秋的时节,万物凋零,寒风凛冽,所有的一切皆处于一种冷峻凄凉的意象之下。在画幅的正中心有两只灰喜鹊,一只立于枯木枝头,一翅舒展而一翅闭合;另外一只则居于右上方之处,做双翅奋飞之状,有与秋风相抗之态势。
画面细节的描绘也十分到位,两只鸟的羽毛都十分的杂乱,嘴部则作微启而鸣之势,仿佛有所顾虑之举。左下角则是一只野兔,独自蹲立、缓缓徐行着,或是由于被那空中鸟儿的啼鸣慌乱的心绪,呈驻足回首之态,目光眺望着远方,眼神深邃而颇有韵味。
树干上有作者自题“嘉佑辛丑崔白笔”的款识,画幅上还有宋理宗的内府收藏印“缉熙殿宝”、明太祖时清点前朝遗物的点验章“司印”半印及其他明清收藏印记。
很明显,这幅画一反往常百花争艳、春意盎然的选材,把萧瑟的秋季作为刻画的背景环境,同时又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细节的描绘,将大自然的肃穆、动物间的紧张氛围彰显地淋漓尽致: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寒鹊啼鸣,老兔惊然回首……不知不觉间,那份紧密而又自然地气息贯穿了画卷的全部,叫人看了不禁地为之动容。
当然,如此精湛的一幅画作,绝不可能只有着浅薄无趣的寄寓,关于这幅画的具体所指,古往今来人们也是各有所见,互不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为暗喻福康公主的悲剧爱情而作,至于其真实性,如今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当然我们也无需考证,倒不如索性直接尝试去依着这种理解,看看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故事要从一桩婚事说起,北宋宋仁宗将聪慧高傲的福康公主许配给大她许多又粗野的暴发户李玮,按照辈分,李玮还是公主的表叔,两个有代沟,三观又不合的人在一起最终导致公主有外遇了……
然而,外遇对象还是个宦官……(北宋许多宦官从政,受过良好的教育)当消息从宫中传开时,宋仁宗迫于压力依法剥夺了公主封号,还将宦官梁怀吉发配至西京洛阳扫皇陵,性情高傲的公主因为梁怀吉被发配,心腹通通被赶走,内心越发孤立,多次自杀甚至纵火焚烧宫殿,精神崩溃。
两个灵魂上如此契合的人,在当时的宋朝根本没有容身之地,正如处于萧杀深秋里的灰鹊,而虎视眈眈盯着这对喜鹊的兔子,则是让这对恋人陷入极度惊惶的李玮。
作为宫廷画家的崔白,大概只能在《双喜图》中寄予了对公主和梁怀吉的深深同情,而他用笔墨描摹野兔,深刻地表现出了作为敌对者李玮的惊惶无助。
生活中的历练和大自然的豁达陶冶了崔白放荡不羁的个性,更使得他的画风敢于突破时代的限制和束缚。在北宋宫廷崇尚“黄家富贵”的背景下,崔白的《双喜图》一经创作成功,立即震动了整个画坛。他的手法淡雅而淡雅而善于变通、手法细腻生动传神更富于逸情野趣。从宫廷画师到文人画家,无不争相效仿。崇尚新意,深入写生,写实蔚然成风,到宋徽宗赵佶更是将这种画风推崇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宣和画谱》曾评价他:“所画无不精绝,落笔运思即成,不假以绳尺,曲直方圆皆中法度”。作为北宋画坛的革新主将,崔白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崇,他认为写生应该走进自然观察和领悟!
作者简介
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风阳东)人。熙宁初,诏与艾宣、丁贶、葛守昌画垂拱殿御启鹤竹各一扇,而以白为首出, 因补图画院艺学。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画风。传世作品有《寒雀图》、《双喜图》(又名:《禽兔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