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方艺术史读书笔记「写一次艺术欣赏活动」

互联网 2023-07-04 16:08:1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大话西方艺术史读书笔记「写一次艺术欣赏活动」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六衡 字数:5216字

建议用时:12分钟

如果给我一本西方艺术史让我在一周内读完。我可能,会和你说抱歉,我做不到。但现在,我手上的这本读客版的《大话西方艺术史》,我却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迅速地读完,并且觉得很有收获。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当年我高考的时候怎么没有遇见这样一本书呢?他和历史书不一样!它将一些枯燥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美学知识等等以轻松有趣的笔调勾勒出,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丝毫没有沉闷感。

如果你和我一样,想要从宏观上把控西方艺术史的整个发展方向,或者想了解流传至今的西方艺术家的经典作品,那么这本书可以给你指引一个方向。

这是一入门级别的艺术类科普读物,适合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同时也适合即将参加高考的艺术类和文科类考试的学生们,用来梳理知识点。

意公子《大话西方艺术史》

下面我将从《大话西方艺术史》中的两条线索、关于艺术的起源,文字复兴时期的重点内容,“现实主义”的诞生和发展,追求画得像到追求“画得不像”艺术审丑的转变这五个方面,结合美学的相关知识,多角度多方位地谈谈自己对这本书和西方艺术史的认知与理解。

两条发展线,有趣有料的西方艺术史的解读

这本书有两条发展线。

第一条是按时间的发展介绍了西方艺术的一个发展过程。从介绍“很久很久以前”西方艺术的起源,到文艺复兴之前和期间以及之后的艺术发展,再到近代艺术从“画得像”到“画得不像”的转变,最后介绍了20世纪后“画得丑”的相关问题。整个发展脉络介绍得清晰流畅有重点。

第二条线是每个时期典型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作品。作者以轻松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众多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流派。

这部分的内容是本书的重点,也是西方艺术史的重点,更是高考考生的重点!

因为艺术是一个概念性问题,要想了解艺术。必须凭借艺术品。

以前有人将一幅孩子画的抽象画和毕加索的作品放到一起,不了解艺术的朋友一看,两者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孩子的作品就不能叫“艺术品”。而哪怕是毕加索练习时随意书画的几笔,却可以称之为“艺术品”。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艺术品,必须是艺术家创造的精神类产物,不是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所以,要想了解艺术,那么必须先了解这个艺术家。

拉斐尔作品

作者将艺术家生存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个人发展经历等等放置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以轻松活泼的语言,选取一个有趣或者有料的点,对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人生的遭遇进行介绍赏析与解剖,通过艺术品了解艺术,从而形成对西方艺术的整体把握。

以上就是这本《大话西方艺术史》的两条发展线。通过时间,将整个西方艺术史的脉络变得清晰,我们读起来,有个宏观的把控。然后具体到每个历史时间段的作品和艺术家,来诠释艺术的发展。点线结合的方式,将整个西方艺术史介绍得有趣有料,对于想要了解整个西方艺术框架和经典作品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实用的一本书。

西方艺术起源,以“巫术说”为例。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幽默的说法。她将艺术起源比作“画个圈圈,诅咒你”。

作者的这个说法来自西方的万年以前的洞窟里的壁画。其中有一幅叫《受伤的野牛》。这个壁画的主角是一只身长两米的受伤的牛。它的头贴在肚子上,缩成一团,像是受了很重的伤。

为什么“很久以前”的人要在壁画上花费心力创作这样一幅画呢?

远古壁画

作者认为这是源于“交感思维”。用作者的话说,这些远古时期的人们相信“我画下了你,我就占有了你,我伤害了你的影象,也就间接的伤害了你本人。”

该书的作者认为古人之所以画画受伤的动物是源于将动物画成重伤鲜血直流的样子。就会给对方造成伤害。也就是他所说的“画个圈圈诅咒”的原因。

这其实就是“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和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以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

这是人类面对巨大的自然之力,无力反抗的体现,人们将希望和战胜的决心寄托在这幅画中,以此试图征服自然。

除了远古时期,作者重点的笔墨放在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上。

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不仅在当时影响着艺术家创作,直至今日,西方的电影作品也好,艺术作品也好,仍然为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作激情。

宙斯神庙

希腊神话和中国文化不同。中国的神话故事讲究的是因果循环。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西方神话一直有两个命题,一是关于命运的抗争,另一个是“人本思想”。

看似是神的故事。事实上是人的故事。神的反抗,实际是人的抗争。该书的作者以一句话概括了古希腊神话,也非常有意思。“神的起源、王位争夺、宙斯的情史”就是整个希腊神话的内容。这些看似是神的故事,实际上是当时的人类对自我的探索和追寻 。

在这之后作者又阐述了圣经的一个整体方向。她同样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说明了圣经的故事,那就是“人与神(上帝)不断约定”的故事。

有哪些约定呢?

总共是7个约定。这7个是“旧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伊甸之约”和“诺亚之约”。而在最后一个“大卫之约”被大卫毁约之后,上帝派自己的孩子“耶稣”降临到了人间。以耶稣出生的时间为界限,世界进入了新纪元。人类从此进入了“新约”时代。

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

以上就是西方有关艺术起源的介绍以及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事实上,除了“巫术说”以外,还有众哲学家提出了其他学说,比如康德席勒的“游戏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说”,以雪莱为代表的“表现说”,以及以希尔恩、恩格斯为代表的“劳动说”。

无论是哪种,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对人类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文艺复兴那些事

本书中重点写到了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介绍了他们的出生、学习以及人生经历。同时列举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和描述了相关的创作趣事。

事实上,这个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后三杰”。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也就是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的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他们三位也被称为“前三杰”。前后三杰的不同在于,一个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呐喊,一个是通过绘画雕刻等方式表达。

恩格斯曾经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

恩格斯的话就道出了文艺复兴对整个西方世界的重大影响,这是一场变革,是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我们在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时,是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的。当时的世界,正处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哥伦比亚的环球旅行,统治了千年的封建“神学”思想开始动摇。

达芬奇雕像

随后,人们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发展,艺术家们因为在时代的影响下,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创造出了一件件不朽的艺术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是,艺术从关注“神”,发展到关注“人”。一些艺术家也会借用宗教的“外衣”,创造出一系列反映“人的精神”的艺术品。

在这本书中,除了上面所说的三位外,其中有一位非常“自恋”,13岁就热衷于画自画像的艺术家丢勒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丢勒被称为“自画像之父”,他不仅长得十分帅气,还多才又多金。但最让我着急迷的是,他写在那幅28岁的自画像上的一行字。“这画的就是我,丢勒。”

为什么这句话震撼人心,因为当时只有在给耶稣画像时才会正面描绘,而人的自画像一般采用侧面画法。而丢勒不仅勇于创新,而且敢于打破传统的“神学”束缚,将人“堂堂正正”摆在世人面前,并宣布,这就是他自己!

无论是哪种艺术品,一定是包含人类深厚情感的载物。这样的自画像就是丢勒自我的表达,对生而为人的意识的觉醒。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尽管是精神产品,但它是以创造现实的印象来传达人类的情感的。

正如,该书的作者所说:

“关注自我,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有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是丢勒身上最显著的特质,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们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丢勒28岁自画像

艺术创作由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库尔贝和米勒是两个关键的艺术家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到了19世纪,艺术开始从上层走向了民间。艺术家们创作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神话传说和王公贵族。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平民以及他们的生活。

法国评论家说,“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就没有印象派”。

正如该书的作者所说,库尔贝是一个将艺术的思考凝聚在写实画作中,他关注人类,他思考人类的生命。他只画自己亲眼所看到的东西,他将他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融入到了他的画作之中。他追求真实,而不追求好看。

而米勒又是怎样演绎他的“现实主义”呢?

首先,米勒最爱的题材是农民和乡村的生活。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晚祷》、《播种者》和《拾穗者》三幅画作。米勒一生过着贫苦的生活,作品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接纳。

米勒的画作中饱含着一种“回归”精神。当我们看到《晚祷》这幅作品,那个对生活的对土地怀有敬意的祷告人也会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的内心也会归于一种平静。而对土地的情感是人类共有的,超越了国界,超越了身份地位,也超越了时间。

米勒《晚祷》

这也是这幅画作流传最广的原因吧。因为它道出了人类共有的情感,无论我们是谁,看到这样的艺术作品时,我们会和创作者达到共鸣。

艺术走过了19世纪,又来到了20世纪。因为科技的发展,照相技术的出现和成熟,画得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在此阶段出现了印象派,开始从写实转向了“写意”。印象画派有点类似我们的“山水画”,开始追求艺术的另一个层次,类似我们中国文化里的“意境”的概念。画得像已经开始被艺术家们摒弃了。

众所周知的印象派代表人物是莫奈,而事实上,它的开山始祖是马奈。包括莫奈在内的众多印象派画家都深受马奈的影响。那么,他做了哪几项“创举”呢?

首先,是创作了一幅极具争议的风俗画《草原上的午餐》。该画作中出现的“裸女”是现实社会中的风尘女子,在众人看来,该幅画是在嘲讽当时的不良风气。

其次,马奈摒弃了人们沿用几百年的创作手法。按以往画作,置于室内的物体,会有一个固定的光源。在这个光源下,物体会有明显的亮面、暗面和明暗交界处。但《草原上的午餐》则将人物置身于自然光线中,没有传统画室中会呈现清晰的明暗面。

马奈的此举,对于光和色彩的处理上开启了一个新方向。马奈通过对物体细节的弱化,用大面积的颜色来营造阳光下的世界。这样的创作方式对后期的印象画派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后来的印象画派中,莫奈成为了最为杰出的一个。他的《日出.印象》颠覆了既定的原则。

莫奈《日出.印象》

莫奈的印象派画法和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摒弃了线条和细节的刻画,用色彩或涂抹、或勾勒出一幅幅深入人心的作品。

同时,莫奈所有的创作过程是在户外展开的,他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光线和色彩,他一生都在追逐光和色彩的世界。因为长年累月的户外写生,在老年时,他患上了严重的眼疾。他在“瞎与不瞎之间”创作出一幅幅带有朦胧色彩的印象派画作。而《睡莲》系列,也是莫奈留给后人最伟大的艺术系列作品。

在本书的作者看来,莫奈的艺术世界 ,是一个虚实难辨、无限的、没有尽头的艺术世界。这和我们中国的“意外之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写意和诗意的表达不正是包含着这位艺术家对美的探求和迷恋吗?

艺术由审美转向审丑?丑也是一种“美”

在美学里,丑也是一种美,丑也是一种审美形态。

书中插图毕加索《格尔尼卡》

审美形态中的丑相对于美而言是一种发人深省的美。在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中,他用夸张扭曲的画面展示了一场“大屠杀”,画面中出现的是缺胳膊少腿的人和动物,近似儿童的涂鸦却揭示了恶性的现实战争残酷的场景。

由此可见,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

在本书中,除了毕加索的这幅《格尔尼卡》外,作者还对弗洛伊德的一幅《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进行了阐述和解析。这幅画中同样展示了一个“丑的形象”。画中的女子巨胖,从胸部到肚子再到大腿,除了“肉感”毫无“美感”。但这仍是一件美的艺术作品。该画作在2008年5月13日,在纽约以3364万美元的天价被一名欧洲收藏家买下。

在此,弗洛伊德就是以丑来反证美。艺术作品中的这种不和谐,以丑为美,是用来启迪人们对美的深层认识的。在这幅作品中,他追求的就是自然而真实的丑陋之美,表现的是一种人类的“孤独之感”。

事实上,从浪漫主义时期时就有了表现丑的开始,以反抗理性给人的压抑和摧残。而现代艺术彻底放弃了对传统的所谓美的表现,而更多的是表现丑。

从艺术意义上看,丑的艺术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的基本诠释。

最后总结:

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时期的艺术,它都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环境,它不会脱离真实的现实社会。艺术家的艺术品同样也是饱含艺术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类精神凝结的产物,由艺术家创作和发展。尽管艺术的形式不断在变化,但人类追求美和探求自身认识自身的主题不会变。

《大话西方艺术史》这部书,带我们走进了一个西方的艺术世界,我们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感受着西方几千甚至几万年的艺术发展。感受着文明的变化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如果你对西方的艺术,西方的神话感兴趣,不妨坐下来,看一看。相信我,这绝对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

作者简介:六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看经典书影,品百味人生!专注内容,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