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方艺术史读书笔记「大一美术史笔记」

互联网 2023-07-04 16:08:1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大话西方艺术史读书笔记「大一美术史笔记」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

“我们欣赏艺术,究竟是在欣赏什么?”

作为一个艺术素养几乎为零的人,看完《大话西方艺术史》这本书后,不能说对西方艺术史有了多么深刻的了解,如果说了解有程度之分——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的了解是十分,那么至少是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

壹人类因何而画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奔跑于山林田野忙于狩猎时,是怎么想起来要画画的呢?

那时候人类还很弱小,一群人跟一头牛战斗也往往胜负难定。

于是,人类开始画画。

位于西班牙境内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是两三万年前的人们留下的印记。那时候的人们在石壁上画下动物和……受伤的动物。

如果要解释这种行为,大概是那个时候的人们相信绘画是具有神力的——“画下了你就占有了你,伤害了你的画像也就间接地伤害了你”——在今天的心理学上,这被称作“交感思维”。

在很久很久以前,绘画还不是一门艺术,也不只是用来欣赏,绘画承载着人类对“食物”的期盼。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局部

古希腊与古罗马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诗人爱伦.坡如是说。

古希腊的荣光在于,建立了一种美的方程式。

现在公认最能引起美感的黄金分割比值“0.618”早在古希腊便已出现。我们熟知的“断臂维纳斯”,也就是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维纳斯身体上下之比约为0.618:1,脑袋与身体之比是1:8(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九头身)——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完美比例。

古希腊人开创性地以数字定下了美的方程式,树立了美的典范,也自此宣告世人何为“美”。

古罗马的伟大在于,在文化上保留了古希腊的遗风,却又更为务实。

古希腊的建筑有个很明显的特征——柱式结构——如帕特农神庙,规整、庄严、恢弘。古罗马建筑沿袭了这种柱式结构,但更注重实用性。古罗马人修建的水利设施,到今天依然在被使用。

在修建建筑这一块,古罗马人还学会了运用水泥。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钢筋水泥”,而是火山灰。意大利南部的维苏威火山,对古罗马人来说,就是一个天然的水泥加工厂。

因为学会了运用水泥,古罗马人可以相对容易地把屋子建的越来越大、越来越高。

《米洛斯的维纳斯》

从中世纪开始说起……

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文艺复兴出现之前,近千年时间,欧洲的艺术都是为宗教而服务。可以说,那时候没有艺术,只有宣传教义的“辅助画像”,没有艺术家,只有服务于教会的画匠。

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高度繁荣,却在中世纪衰败湮没,文艺需要得到“再生”与“复兴”。

于是在14世纪,文艺复兴拉开序幕。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与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拉斐尔的圣母像都是这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蒙娜丽莎》

文艺复兴开始后的艺术流派

#巴洛克、洛可可

巴洛克,源于罗马,是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到18世纪,轻快、纤巧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成了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我们熟悉的艺术家,将“写实”进行到底的卡拉瓦乔、创造了《夜巡》的伦勃朗,以及将洛可可这种艺术风格推向巅峰的蓬皮杜夫人。

《夜巡》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最早出现于十七世纪中叶的欧洲建筑装饰设计界,革新派的设计师们对传统的作品进行改良简化,运用了许多新的材料和工艺,但也保留了古典主义的典雅与端庄。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雅克.路易.大卫和安格尔。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是《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而安格尔的《泉》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此外,《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也是安格尔的代表作。

《荷拉斯兄弟之誓》

#浪漫与写实

十八世纪末的法国革命与复辟交替出现,面对灾难与黑暗,浪漫主义出现了,用一种虚实结合、真实而又夸张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关怀。

此“浪漫”并非我们很多人以为的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一种激情,关注人类在面临巨大灾难时的心理与情绪。

19世纪中期,库尔贝带着他的现实主义出现了。

库贝尔看不上新古典主义,也看不上浪漫主义,他说他“只画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

在浪漫与写实这条艺术之路上,我们肯定知道的有罗丹的《思想者》、《手》和米勒的《拾穗者》、《晚祷》,我们可能知道的有库尔贝的《带黑狗的自画像》、《画室》和德拉克罗瓦的《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自由引导人民》。

《晚祷》

#印象派

印象派,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作画。

莫奈的《睡莲》、凡.高的《向日葵》......当我们提起印象派就一定会想到这些。

除此之外呢?

还有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德加的《芭蕾舞教室》、雷诺瓦的《康达维斯小姐的画像》、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More......

进入20世纪之后,艺术开始走向多元化,艺术的边界被拓宽、再拓宽。

有的艺术家,我们很难界定他的风格,比如毕加索。

毕加索风格多变,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

看不懂的《格尔尼卡》,以及能看懂一点但不能全懂的《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中我们最有可能见过的。

当艺术步入20世纪,除了毕加索,还有一个人是我们很熟悉的,他就是——《呐喊》的创造者——蒙克。

蒙克是挪威的表现主义画家,《呐喊》、《星夜》、《生命之舞》是他的代表作。

最后再说一个现在年轻人很熟悉的一种艺术风格——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一种主要源于商业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它的特点是“复制-粘贴”,将大众文化的一些细节,如连环画、印有商标的包装进行放大复制。

《玛丽莲.梦露》-波普艺术

暂时结束

终于写到这里,要暂时结束了。

一开始只是想要概述性地梳理下西方艺术史——艺术从哪里来,有哪些流派,以及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

但是,当开始写的时候,查了一些资料,补充了一些细节,大概写到一半的时候一看字数——三千多字——写完怎么也得五千多字,于是临时删除了一些细节,先以时间为轴梳理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西方艺术史发展的脉络。

而那些被删除的细节,准备另起新篇,再结合一些能找到的资料,扒一扒中世纪开始到19世纪结束的西方艺术家们以及艺术家们的作品图集。

壹贰壹贰

写于2021年07月07日

注:《大话西方艺术史》所含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提到的,而本文所涉及的部分内容也不属于《大话西方艺术史》,而是查询资料后的自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