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皮影戏「宁夏皮影戏」

互联网 2023-07-04 11:49:0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会宁皮影戏「宁夏皮影戏」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灯戏

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皮影戏在会宁称灯戏或灯影子,一种以剪影表演故事的古老戏剧形式,是秦腔与当地民间小曲糅合的产物。皮影演员一般为五到七人或更多,年头节下,农闲时节,皮影艺人走乡串户,辗转演出。

皮影戏台小巧而简单,搭建简易棚房或利用民房,用长不足两米、高不过一米的白纸糊成长方形亮子,即影幕,置于桌台之上,隔开演员与观众。表演时,一人在亮子后捉线子(牛皮刻制成的人物、道具)表演动作并唱白,另几人在后台伴奏助演。没有电力的时代,皮影戏主要以油灯、蜡烛等为光源用以映射影人,表演动作。油灯选用食用植物油(后来用煤油)为燃料,正挂于演出艺人脸前方,捉线子者虚抱油灯操作线子,称抱灯。白天借日光表演的皮影,叫日影子。

皮影演出用过的油灯及灯芯

演出前搭建舞台

上世纪中期,通渭县义岗镇王世福、刘汉卿等秦腔艺人常来会宁交流演出,皮影戏迅速在会宁兴盛传流,尤以东南部和中部的党家岘、侯家川、新添堡、平头川、翟家所、老君坡、太平店、丁家沟、中川、会师镇、八里湾、柴家门等乡镇为盛。在电影、电视等媒体尚不发达的年代,灯戏是深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

会宁皮影2007年入选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刘具江、牛俊魁为会宁皮影戏的省级传承人。

糊亮子

皮影的戏箱相对轻便

木箱内乱而有序

最早的头梢

会宁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勤劳智慧的会宁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浑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孕育和创造了会宁皮影。

会宁民间自古就有皮影戏班,在农闲季节流动演出,皮影以方便、经济、大众化的优势成为流行的戏曲,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现存于会宁县文化馆的清代头梢

关于会宁皮影的起源,尚未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一般认为,会宁皮影在明清时就广以流传,目前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头梢为清代作品。民国至建国初,是会宁皮影的繁荣时期,文革停演,1977年恢复演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过扶持举办调演,出现了以牛俊魁、刘具江等为代表的一批演技较高的皮影艺人。

打箱

皮影演出用的头梢道具称戏箱,由演出艺人或专门的皮影制作艺人亲手制作,雕镞制作皮影称打影子,制作或购置一套足以应付日常演出用的戏箱称打箱。

会宁皮影用料一律选择牛皮。先把牛皮埋在冬季的冰泥中泡至牛毛根软,刮掉牛毛,拿回来在大缸中换水浸泡,两三个礼拜后加芒硝再泡,到既不腐又透亮时取出。绷开牛皮,一边浇水一边用刀刮铲掉油脂杂质,边刮铲边绷大,牛皮越来越薄,面积越来越大。至厚度到1.5mm左右后阴干定型,是为制皮。皮影镂空刻制的工具有角刀、指甲皮、刻刀、凿刀等十数种。

把用芒硝水泡软的牛皮绷开固定,边浇水边用刀反复刮铲残留的油脂

在定型好的牛皮上经拓摹针画、雕镞(镂空多余的部分)、着色、出汗(烘烤熨平)、上亮、组装等许多道工艺方能完成一件皮影作品。皮影影人高约30厘米,分头、身、四肢等部分,均为侧影,外形轮廓以线条简洁、平滑流畅为主,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及四肢皆以服饰。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数根竹扦,操作演出。皮影雕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色彩艳丽,除了人物,还要刻制一些桌椅、龙将、祥云、禽兽及宫帐等道具,配合表演。

将制好的牛皮埋于潮湿的荞皮中,防止干燥

目前,打制一副足以应付正常演出的戏箱,造价一般要三万元上下。

皮影角色分生、旦、净、末、丑,按人物身份又分神梢、官梢、将角、官角等。刀法上,生、旦多阳刻,即脸部镂空,只留轮廓线条,净、丑多阴刻。一具身体四肢一般配有多个头梢(头饰),即“一管三、一管五”不等,一副戏箱往往是 “头多身少”。演唱器乐主要有干鼓、报鼓、大小锣、弦子、扇子(钹)、磬、板胡、梆子、二胡、底胡、甩子、唢呐、瓦(竹质,类似梆子)、扬琴等。

成定余制作皮影

听的艺术

半碗灯星辰日月,一张纸社稷山川。会宁皮影内容以神话传奇、民俗事象、伦理道德等为主,没有才子佳人戏。从善积德,孝道仁义是基本主题。皮影人物性格单一,是忠是奸、是真是假、是对是错一目了然,其中的道德宣扬就是人们日常生活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会宁皮影曲调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音乐和文字朴实无华,纯净朴素,爱憎直露,或粗犷豪迈,或婉转细腻,是民众性格的真实流露。

懂戏的少,凑热闹的多。皮影既大众化又相对专业化,不足两平方米的亮子仅仅是观众感受戏剧氛围的平台,铁杆的皮影观众多为听戏而来。能够听懂看懂、能体会出念唱作打艺术韵味才是最高境界。

牛家三代皮影剧团

牛顺成,号牛大净,原籍通渭县牛家坡,后迁居会宁县翟家所乡夏阳村陡路湾。牛顺成自幼好秦腔,始唱堂戏,后转拜皮影师傅学习皮影,传艺于第四子牛占山,牛占山传子牛部元、牛德元,兄弟二人组建牛家三代皮影剧团,演出足迹遍及会宁、通渭、静宁等地。演出《双游狱》、《报复楼》、《碧游宫》、《黑云洞》、《玉凤簪》等剧目。

钱总是问题

演出前,牛德元整理道具

牛部元演出现场

领军者,牛俊魁

牛俊魁是会宁皮影戏班班主,出生在新添堡回族乡河屲村牛家山社的一个皮影戏世家。牛俊魁10岁开始随父亲牛映海学艺并走乡串户演唱皮影,从艺50多年来,潜心钻研,博采众长,练就纯厚的艺术功力。他深谙会宁皮影戏的演唱技法和皮影制作工艺,是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会宁皮影戏现存的唯一省级传承人。

牛俊魁音质醇厚,腔调高亢激越,精熟灯影腔、秦腔、眉户等多种唱腔。演唱之余,牛俊魁仍潜心于皮影戏艺术,努力践行传承人的职责,选择特定继承人传授皮影技艺,并为会宁皮影的传承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岁末年初常与邵月鹏、安怀智、刘子军等皮影艺人密切交流演唱技艺。

一把二胡牛俊魁用了50多年

牛俊魁介绍说,我父亲与通渭魏家店魏把式(艺人、老师)交识,便跟其学艺。1961年,我家用两张牛皮打了第一副箱,开始独立走艺。演出足迹遍布会宁、通渭、定西、平川等地;文革时,皮影被打入牛鬼蛇神而停演,当时大队(村)要我们家交出戏箱,因为太惜疼,只挑选了一部分上交应付。

文革后期,皮影改革倡导唱现代戏,我们家便打了一副《三世仇》的箱,在上李生产队(社)演出过,因为父亲不喜欢新人(现代戏)戏箱,这副箱不久就丢弃了,现仅在会宁县文化馆保存有几副头梢。

影人的动作由竹扦操作完成

皮影是在秦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音乐及演出要求的差异,同一剧目剧本内容和秦腔又有所不同,皮影艺人必须了熟于心。现在,牛俊魁正常演出的有《武当山》、《碧游宫》、《香山寺》、《双游狱》、《报恩寺》、《报复楼》、《石佛庙》、《吉庆堂》《黑云洞》、《三老庆寿》、《玉凤簪》、《高老庄》等三四十本戏,先前收集的三百多个剧本,大部分在文革时散失了。

灯戏最鼎盛的时代在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牛俊魁在翟家所乡观音庙村赵姓人家院落开始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演出。经历文革磨难的,文化饥渴的人们,惬意而酣畅淋漓地享受了一场久违的皮影文化大餐。据牛俊魁回忆,有一次在武家下面演出时,一个打麦场全是看戏的人,因太拥挤怕出意外,当时的公社(乡)负责人只好让终止了演出。

牛俊魁说,县上很支持皮影演出,多次组织交流汇演活动,还给予资金支持,我感觉很温馨。只要政府支持,我对皮影发展很有信心,相对秦腔剧团,灯戏简易灵活,成本低,发展前景应该更好。另外,皮影是一项爱好者的活动,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艺人喜欢演观众喜欢看,有市场前景。

牛俊魁认为,目前会宁皮影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爱好的人越来越少,懂艺的人越来越少,传艺的人越来越少;资金是问题但还不是主要问题,培养人才、培育市场才是当务之急。

牛俊魁和父亲添置的《三世仇》头梢

乘车辗转演出,肩扛担挑的时代已成过去

手抄口授(口口相传)

和很多传统技艺一样,会宁皮影的传承交流和音乐唱词大多是口口相传,音乐和剧本都装在艺人的脑海里,板式曲调均为口授背记,只有一部分剧本手抄传流。音乐腔调成为传播的瓶颈,离开老艺人,就面临失传危机。

排练

艺人间的交流活动

皮影剧本都是手抄本

刘子军,投入爱好收获喜悦

太平店镇的刘子军出生于八零后,酷爱皮影艺术,拜会宁县新鑫灯戏团团长邵月鹏为师,是会宁最年轻的皮影艺人。

刘子军的父亲也是皮影迷

刘子军父亲手抄的剧本

刘子军娴熟挖掘机驾驶技艺,正常有不错的经济收入,皮影演出季节,已学艺5年的刘子军总愿意跟随师父走乡串户,感受皮影带来的愉悦。刘子军表示,放弃每天驾驶挖掘机两三百元的报酬,就爱挣皮影演出的这几十元。

演出前,刘子军都要认真帮师傅整理准备演出的影人

倒影子,合格的艺人

会宁皮影演出先唱秦腔,接近中段开始倒影子,即变换腔调演唱影子腔,掀起演唱高潮。这时候,乐队变调,节奏加快,武场加入梆子、甩板、磬儿等特殊打击乐器伴奏,捉线子者领唱,其他人帮腔和唱,直至终场。

助演

影子腔也称灯腔、灯影腔,是会宁皮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唱腔,是秦腔融入会宁道情小调风格的特殊演唱形式。腔分顺音、花音、二六式(快慢节奏)、滚白(散牌,又说又唱)、浪板(众和)等,灯腔唱词整齐,以道情为主,委婉、雄浑、快节奏,粗犷豪放又不失婉约。所用乐器有干鼓、报鼓、大小锣、弦子、扇子(钹)、磬、板胡、梆子、二胡、底胡、甩子、唢呐、瓦等。倒影子是会宁皮影的特色和精华所在,业界有不会倒影子、不会演唱灯腔就不算掌握了会宁皮影精髓的共识。

用硬纸遮堵炽热的灯泡

纸上谈兵

皮影是纸上的艺术。演出时,影人道具动作要随唱念做打不停地同步调整,线子在亮子前横冲直闯,既不能远,太远观众看到的影人发虚,又要保证不戳破亮子。操作时动态变化的频次,操作动作的娴熟程度,最考验艺人的业务素养和艺术态度。所以,技法不太娴熟者往往使用白布亮子演出。

布亮子不怕戳

杨崖集

杨崖集乡陇西川村有座白银境内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明代乐楼。该乐楼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同年明右丞相徐达攻占会宁),乐楼正中刻有清代梁松操题写的“陇镇雅观”四个大字,梁上有“元明二年”的火印。据说因信息闭塞,不知朝代更替年号,故该乐楼梁记纪年为“元明二年”。陇西川乐楼虽经多次维修,但原貌被忠实的保留至今。

杨崖集乡南位于会宁东南部,历史上是商旅往来、贸易繁华之地,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化发展,也促成了当地秦腔自乐班(堂戏)及皮影戏班的产生和发达。

杨崖集乡至今仍是会宁皮影传播的沃土,有姚家坡村邵月鹏的会宁县新鑫灯戏团,厍家河村安怀智、安全洲的昌盛班,厍家河村成定余的复兴社皮影团等数家皮影剧团;有安全洲、成秉仁、安怀智、成定余等皮影制作艺人。皮影剧团之多,皮影演唱艺人和制作艺人之多,为全县仅有。

刘具江手抄的剧本

昌盛班安全洲演出现场

会宁县新鑫灯戏团团长邵月鹏

昌盛班

昌盛班班主安怀智

建国初期,红土村下岔社的秦腔(皮影)艺人李玉堂传皮影演唱技艺于安全洲,李玉堂师从成俊堂,成俊堂师从通渭冉姓皮影艺人。安全洲传安怀智及邵月鹏,邵月鹏传刘子军(尚未出师);厍家河村秦腔老艺人成秉仁传艺于成定余,刘嘴村杨化社张玉秀传艺于高栓江...尽管皮影演出经济效益低下,但世代喜好皮影的乡村艺人们总是乐此不疲。

幕后

刘具江,邢坪村陈沟社人,1956年陇西师范毕业。先随李玉堂学唱皮影戏,后跟随陈秉仁学习演唱技艺和皮影制作技艺,1966年创立陈沟皮影戏班,1978年在会宁皮影戏调演中获一等奖。代表剧目有《香山寺》、《孝廉眷》、《蛾隍阵》、《黄河阵》、《西游记》、《武当山还愿》、《高老庄》、《杏园和番》等。

成定余,皮影制作和演唱艺人,八岁开始学艺,会演唱影子腔。爷爷成俊堂(师从通渭老冉)收徒李玉堂;父亲成秉义(收徒邵月鹏),叔叔成秉仁(收静宁四合马有乾为徒)。成氏于1977年成立复兴社皮影团,1980年参加了会宁县皮影调演。

成定余的手

皮影的根在民间,土壤在民间,在传统民间戏剧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杨崖集的老百姓,几乎每个人都是票友,这种传承正是会宁皮影生生不息的土壤。

成定余家150年的老唢呐,其貌不扬,音质浑厚无比

成定余叔侄俩一直把我们送到村口

成定余家的饭菜和皮影一样醇厚地道

民俗瑰宝

皮影是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精粹,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是会宁人民充满才情与智慧的艺术创造,是兼具戏剧、民俗、文学、美术、音乐价值的民间艺术瑰宝,是会宁历史文化和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宁皮影在内容上体现了最广泛的群众文化风格和审美风格,蕴含着修身正道、昭彰正义的力量,是研究民俗、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的重要史料。

孤独的艺术

会宁皮影繁盛时,全县有17家皮影剧团。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达,娱乐生活日趋多样化,皮影戏的观众群体逐渐萎缩,从艺者寥寥,皮影演出时,有演员没观众的场面并不鲜见。目前,全县正常演出的皮影剧团不到10家,皮影制作艺人和能够独立捉线子完成演出的皮影艺人也只有十数人。

十多年来,地方政府在皮影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加上皮影自身的局限性,那些鼓声灯影里舞动的、散发着传统文化魅力和意蕴的精灵,正逐渐淡化出大众的视野。

但愿这些神情专注的小观众不仅仅是看热闹

十年前的演出账本

会宁皮影面临的主要困境有:

一是爱好维系,效益低下。皮影从业者以爱好支撑为主,演出按场论价,每场获得的报酬不足千元,为节省开支,皮影组班时要尽量减少演出人员,兼职演出。以5人为例,则一人唱白捉线子兼拉二胡、敲梆子,一人敲干鼓、敲报鼓兼敲磬儿、打甩子,一人板胡兼吹唢呐,一人二胡兼拍扇子(钹的一种),一人大底胡兼弹弦子、敲大小锣。

二是缺乏专业的研究保护措施。对皮影的整理、谱曲保护工作滞后,老艺人的不断辞世,靠口授心传的皮影面临断代的失传危机。

三是皮影自身培育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不足。

演员多观众少

因此,开展音乐曲谱的专业谱曲整理、皮影制作的详细教程、教学性影像整理制作、剧本的校对整理出版等抢救性资料留存工作是当务之急;培育市场,重新激发民众对皮影的兴趣,是政府、民间及全社会迫在眉睫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