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木偶戏「上杭木偶戏视频」

互联网 2023-07-03 09:58:0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杭州木偶戏「上杭木偶戏视频」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前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视察上杭紫阳书院时观看白砂水竹洋 客家木偶

明朝初年,县白砂乡塘丰村人李法佐、李法佑兄弟和樟坑人赖法魁、温法明等4人,寓居杭州时,在傀儡戏班中学艺,后带回十八尊木偶,时称“十八罗汉”。自此,县始有木偶戏。木偶戏首先在白砂乡扎根,后逐渐传到县内各乡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境内木偶戏班社已发展到120多个,已知班名、班主、班址的有84个班。因时局变迁、艺人转业、外流、亡故等,至1949年县内木偶戏班只剩56个班。上杭木偶戏还传到长汀、永定、连城县,以及江西、广东、浙江、湖南和台湾的部分地区。历史上,上杭县境内凡民间举行迎神赛会,或遇传统节期,多有请木偶戏班演出。

上杭白砂水竹洋“田公堂” 客家木偶戏的发源地

县木偶戏属提线木偶。清道光元年(1821年)之前,唱的是“高腔”,称为“高腔班”。一个班只有2人,1人提线,1人掌锣鼓兼帮腔。后来,前台增加1人为副手,改为“双高腔”,俗称“三脚班”。演“高腔”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唱腔有“九调十三腔”之称,曲牌有《长行板》、《饶平调》、《过山洞》等18种,演出剧目多为连台本(传本),艺人根据故事情节提纲编词套曲,用客家方言演唱,通俗易懂。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外江戏”(今称闽西汉剧)传入县内,部分木偶戏班搬用“外江戏”的音乐和唱腔,移植其剧目演出,戏班改称为“乱弹班”。自此,木偶戏开始分化,一部分唱“乱弹”,一部分仍坚持唱“高腔”,随着音乐声腔的变化,戏班人员相应增多,分工趋细。剧本为正本和杂戏,词曲比高腔文雅,多源于元杂剧、明传奇。

民国18年(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木偶戏班改演现代戏,配合土地革命,参加宣传工作,创作演出《打土豪》等剧目。

1952年,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分批组织木偶戏艺人学习戏曲改革方针。1954年6月,以“福胜堂”班为基础,组建“上杭县福胜木偶剧团”,丘必书任团长。同年夏,龙岩专区派文化干部陈军平到县,协助将传统剧目《卢俊义上梁山》改编为《大名府》,突出“花子进城”选段的特技表演。是年,该剧参加龙岩专区民间歌舞、木偶戏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奖;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一等奖;同年9月,应选赴沪参加华东区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特种艺术表演奖。1955年春,《大名府》应选晋京参加全国十三省木偶戏、皮影戏会演,并被选进怀仁堂演出,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会演期间,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各省市木偶艺术界同仁以及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木偶艺术家和闽西代表队座谈交流经验。1955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局及地、县文化部门,先后组织力量对县木偶戏进行发掘、整理,由丘必书、龚步阶、袁宜立、梁祥礼等老艺人介绍木偶戏的发展历史,口述传统剧目和记录脚本。经过前后9年(1955~1963年)记录、整理出传统剧目1092出,编成《上杭县木偶戏资料》(油印件)一本。

1958年,从南阳“新赛乐”班抽调部分年轻艺人充实县剧团,并改名为上杭县木偶戏实验剧团,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创作演出《电灯亮了》、《龟兔赛跑》等现代剧、童话剧。至1966年,剧团经常在本地区、赣南、粤东等地巡回演出,以活跃山区群众文化生活。1969年8月,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县木偶剧团被解散,木偶艺人回乡务农。1978年复办县木偶剧团。次年4月,参加龙岩地区木偶戏调演,《白蛇传》一剧获演出奖。此后,剧团曾往三明、建阳以及江西、广东等地巡回演出,获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80年,地、县文化局再次对木偶戏进行发掘、整理,通过调查、采访、录音,记录整理出木偶戏高腔唱腔曲牌30多套,撰写《闽西木偶戏高腔的调查与研究》一文,由省地方戏曲研究所推荐参加“全国高腔学术讨论会”,并刊载于有关刊物。

1986年,木偶剧团创作、演出神话剧《借雨降妖记》,应选参加在泉州举办的国际木偶节演出,并与英国、民主德国、奥地利、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和各省、市木偶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省电视台播放了演出实况。10月,县木偶剧团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团长应邀出席年会。1987年,木偶艺术除有专业剧团外,民间尚有10多个班社活动。

 客家木偶

 上杭白砂水竹洋村村民表演客家木偶戏

来源:上杭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