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舞:中国乐舞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汉代乐舞的成就」

互联网 2023-07-02 21:41:1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汉代乐舞:中国乐舞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汉代乐舞的成就」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音乐文化的繁荣兴衰,与时代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也是时代发展的标志和缩影。歌舞艺术从本质上讲是满足娱乐消费需求而产生的诉诸于感觉的艺术,汉代乐舞可以说是中国乐舞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而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发达、国力昌盛、文化多元的时代,其艺术表现形式也集合了四夷歌舞、百戏歌舞、大曲歌舞、自娱歌舞和祭祀歌舞等多种歌舞类型。乐舞种类的繁多和内容的包罗万象,反映出汉代人们创作表演歌舞的喜好与思想,对后世歌舞艺术和相关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汉代画像石的出土,人们看到了具体形象的舞态舞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更多的人们通过“活”的艺术再现读懂生动刻画的汉代砖石,理解大气多元的汉代音乐文化思想呢?

怎样才能了解两汉文化在徐州地区的影响以及传承呢?

一、汉代乐舞文化繁盛的背景

1、乐舞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夏代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非凡的意义与影响。由于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发生变化,音乐文化无疑受到时代变化的影响,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在当时代表性作品有《九辨》、《九歌》、《九招》,《山海经·大荒西经》等。

而商代也是中国古代乐舞艺术一个繁盛的时代,已经出现了专门的礼乐机构“瞽宗”,并且有了专职的教授人员,叫做“乐师瞽矇。”由于商代手工业和青铜制造业尤为发达,纺织、酿酒、瓷器等应有尽有,所以饮酒、夜宴、乐舞常常被结合在一起,饮酒,必有宴乐歌舞;祭祀,必献乐舞于神灵。

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将“礼”、“乐”相结合,并建立了系统的礼乐机构,把乐舞与统治秩序和思想道德、文学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们通过乐舞的演习,使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行为规范完美的统一于一体,倡导音乐对人的教化和对国家治理的巨大作用。

2、礼乐等级制度的建立

在夏商周三代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奴隶主不断加强对音乐艺术功能的开发利用与严密控制,使音乐艺术由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礼仪活动,逐步成为统治者治国安邦、歌功颂德的政治工具。礼乐秩序从无到有、由简到繁渐渐地在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地位,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在周朝时期,才完成了对三代礼乐文化的综合归纳,制定了完善的礼乐典章制度,建立了严谨的国家礼乐机关。既完成了夏、商两代礼仪制度的继承,又完成了制礼作乐的壮举。

3、音乐艺术类型的转型

汉代在夺取政权建立统治阶级之后,在继承前代的音乐文化基础之上,将全新的音乐观念融合在汉代宫廷音乐体系中,创立了汉代宫廷音乐新体系,主要组成部分为“秦声”和“楚声”。

这一改变正是从丝竹乐的流行开始的,由于丝竹音乐不像金石之乐只能固定在殿堂中演奏,可随身携带,对演奏场所没有要求。因此,这也是丝竹乐器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以金

石乐器为代表的先秦雅乐由丝竹管弦乐器为主体组成的乐队,逐步取代,但先秦时期所使用的钟、磬等很多礼乐重器并没有完全被废弃,而是通过合理的编排继续使用。

二、汉代乐舞活态传承的学术价值

从史学来看,古代中国被称为“礼乐之邦”,却一直没有一部正式系统的音乐史学著作,在历代文学史中,仅对在宫廷音乐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乐志》、《乐律》等作简要的记载。通过音乐文物所提供的汉代音乐与舞蹈文化总体面貌与个体特征的线索,我们才能得知两汉时期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和音乐艺术形式形态特征及其精神实质等,才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界定。

从社会学来看,音乐社会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其形式形态必然带有社会文化的烙印,无论从乐器、乐队的编配组合,到演唱、演奏的方式方法,以及音乐文化活动的规模范围等,都可以展示出汉代音乐文化的风貌品格和形式特征。

从民族学价值来看,汉代的许多音乐文物中,除了民族固有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外,还出现了有吞云吐火、飞剑跳丸等由西域传入的节目,在汉民族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中还加入了笳、角、竖箜篌等外域乐器。当然这些音乐艺术成果最初只为本民族或本氏族拥有和服务,随着人类社会化活动的交往和交流,音乐艺术产品也像其他社会物质文化产品一样进入相互交流的领域,其结果是进一步丰富了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人类音乐文化理念意识的共性特征。

三、徐州地区的两汉文化

1.徐州地区的两汉文化溯源

我国上古文化呈分散的多元性。从地域而论,大体可分为中原的华夏文化,东方的东夷文化,南方的楚越文化,西方、北方的戎狄文化。而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刚好处于这些文化的交汇点。两汉帝国的建立都直接与徐州有关。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为丰沛邑(今江苏省徐

州市丰县)中阳里人,公元前 209 年,刘邦在沛县起兵造反,而后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史称西汉。而帮助刘邦打天下的最主要人物,汉初三杰中萧何是沛县人,韩信是徐州南面的淮阴人。

楚文化对徐州两汉文化的影响是很全面的,尤其是在乐舞艺术方面的影响更是深刻。在战国后期徐州成为楚国属地,从刘邦言楚语,唱楚歌,命戚夫人舞楚舞,和刘邦称汉王时采用楚国制度可以看出,徐州对两汉思想文化的巨大贡献,这也决定了徐州在两汉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此之外,徐州对两汉文化发生影响的还有关中民俗、文学、民族融合、医学等方面。

2.两汉文化对徐州地方文化的影响

在徐州地区的有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伏羊节。它于每年初伏之日开始到末伏结束,要持续一个月之久。而在这一个月里,徐州的人民群众会聚集在各个饭庄、酒馆、羊肉馆、烧烤摊去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此被称为吃伏羊。伏羊节就与“刘邦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在秦朝末年,刘邦与卢给同时出生,两家作为邻居又同时产子,这件事给乡里乡亲带来一片惊喜,于是各家各户凑钱买羊、酒前去给两家祝贺,刘、卢两家也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们。几年后,刘邦与卢给两个人亲如兄弟每天一同上下学,乡里乡亲前去两家做客,两家备好羊、酒来招待乡亲们。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后开创了汉朝,作为刘邦老乡的徐州人都引以为傲,觉得故土出名人了,于是吃羊肉这种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从徐州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出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将汉代文化和刘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因而沛县狗肉、徐州地锅、酿酒工艺、花船、狮子舞、虎头鞋、砖刻等这些都出现在了徐州这片充满楚风汉韵的土地上,这些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徐州人们的血液当中。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世界朝着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而汉代是中国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汉代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代人们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这也造就了汉代乐舞以及两汉音乐文化恢弘浪漫的音乐风格,多姿多彩的器乐艺术和综合多元的音乐艺术,形成了传统音乐文化雅俗共赏的发展格局和“包容性”的特质充分融合的新局面,也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如此强大的乐舞文化,如能将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是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而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徐州的汉画像石以及各种文物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在徐州将两汉丰富的乐舞文化进行活化,不仅可以使在历史的基础上寻得新的发展、新的生命,还在保留了传统文明的基础上重焕新颜,创造新的价值。当然这也是徐州城市文化的补充,是让徐州人民求证和追寻自己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