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木偶」

互联网 2023-07-02 16:45:0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木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木偶」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木偶艺术简介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发现;使我们看到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这说明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古代杂技的总称)、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详见《大业拾遗记》)。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高超。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一说此诗为梁锃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封演撰《封氏见闻记》载:唐“大历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又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由此可见,唐代木偶不但成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尽管它还不时的为丧葬服务),而且已发展到“闾市盛行焉”(见杜佑《通典》)。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百戏杂剧演出场所。作者注)50余座”,“可容数千人”。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中国木偶造型艺术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艺术,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潮州铁枝,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花样翻新。或行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或工艺精良,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出现了江加走、徐子清这样闻名于世的雕刻大师。民国以后,尤其近几十年,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 度,就整体而言,当今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

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轨迹,大体分三个阶段:

⑴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形,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造型主要靠画脸。

⑵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出现了专业偶头艺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属这两个阶段。

⑶可塑性与随意性阶段。现、当代木偶造型艺术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张性,更具木偶艺术特点,不仅摆脱了单纯戏曲化的传统,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构成了绚烂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这是中国木偶造型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四川杖头木偶

四川木偶,从唱腔、剧目到表演程式广受川剧影响,而自身又小巧灵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过了川剧班。诸类型中,尤以杖头最盛;而杖头木偶又依造型结构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种。

精木偶,武兼善。名家吴耀光能活现角色的内在气质,他的水袖、扇子,风流潇洒,耍脚步、抖髯口,恰到好处。《杀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苏联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的赞扬。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演出的《劈山救母》,继承了吴先生的传统技艺,以偶人肢体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细致入微,极大地发展了木偶艺术的表现功能。该院还用中型木偶推出了《降魔缘》,在木偶造型和舞台装置方面也作了大胆探索,虽然偶高1米,但仍保留了精木偶的表演特色。需提及的是, 成都市木偶剧团创作的神话木偶剧《哪咤》获得了第6届"文华新剧目奖"。

川北大木偶,乃杖头之最,流行于川北仪陇马鞍场一带。初以"家班"盛,流传下来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杨岱吸收川剧行当脸谱,又赋予人物鲜明的"偶性",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该班持续到五十年代,后加入仪陇县木偶剧团。1986年,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

大偶长约1.4米,重约5公斤,但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依剧情要求,可穿衣、点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与"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乱真、亦真亦假的艺术特色。这在其代表剧目《盗仙草》、《玉莲花》中都有完美的体现。

大木偶艺术代代相传,李家第三代李泗元,技艺全面,尤擅丑行,风格粗犷而又细腻,富于神韵,且特技众多。《跪门吃草》中须贾的丢帽、乱髯、揉肩、抖袍等一系列动作,准确刻画了人物惊惧的内心。丁建平、秦映兰等后辈,亦造诣弥深,他们演绎的《白蛇传》、《美人鱼》、《八仙过海》、《玉莲花》,技艺非凡,倍受世人瞩目。

泉州提线木偶

在福建,"傀儡戏"是提线木偶的专有名称,简称线戏,由人幕后操纵丝线悬提的木偶表演故事。泉州木偶偶长2.5尺,提线一般为16条,多则30条, 因动作和角色需要增删,集中于"交牌"之上,布线合理,线规谨严,动作灵活而真实感强。

泉州提线木偶

旧式戏棚为平面戏台,仅设生、旦、北、杂四个行当。当代以来,出现立体天桥式舞台,增设地台,表演区扩大,纵深感增加,舞台调度日趋灵活。木偶造型因演出而变化,有时一个角色会由提线、杖头、掌中混合操纵,如《火焰山》的铁扇公主;线偶的操纵也由一人增至双人,丰富了表演的细节。

泉州线戏班的戏箱里拥有偶人36个,"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无所不能;而且演出有"傀儡簿"(文字脚本)。"四美班"保留剧目500多出, 包括"说岳"、"水浒"、"西游"、"目连"及稀有的《张飞私奔》、《韩湘子》、《封神榜》等。

线戏是典型的"演员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清末,泉州龙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剑、撑伞,虎班何绽可瞬间完成搁腿、出手、握剑、转目四个动作;近代及今,张秀寅的白素贞(《白蛇传》),谢祯祥的伍员(《临潼关斗宝》),黄奕缺的小沙弥(《水漫金山》),均以线功高超、设计奇妙、形神兼备、个性丰富而饮誉剧坛。

潮州铁枝木偶

今日粤东的潮汕、揭阳、饶平一带,是硕果仅存的铁枝木偶流布地。据说它是由当地皮影戏演变而成,故潮州人称"纸影戏"。清末,潮州皮影弃皮成形改捆稻草为身,泥头,纸手,木足,着戏装,并在背后和双手安硬铁线一根操纵表演,使之成为木偶。艺人们仿戏剧舞台,去窗挂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从此定型。

 

潮州铁枝木偶

其造型,酷似当地传统工艺花灯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铁线长1尺, 后加长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纵、演唱、乐工各3人)。 舞台一丈见方,离地约4.5尺,台中挂幕帘,操纵者在帘后表演,分头、二、三手。

龙溪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戏。据《漳州府志》载,龙溪地区宋代已有傀儡戏。清中叶后,布袋木偶兴盛,至抗日战争前,龙溪、漳浦、海澄、长泰等县,乡乡有专业或业余戏班。长久以来,它与闽南人民血肉相连,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龙溪布袋木偶

布袋戏的特长是演员用手指直接操纵,因而动作节奏明快,迅捷有力。龙溪布袋戏以演武戏见长。偶头是其结构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松、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仔细研

究戏剧各行当、角色的脸谱,结合自身体验与艺术素养,雕绘出许多深刻体现典型性格的偶头,善恶忠奸,千姿百态。指掌功夫又是其表演艺术的关键,演员运用偶人不同的立姿、头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内心活动的偶人形象,概括、夸张而又真实,而"反套"(表现偶人"背手")和"飞套"(偶人飞出,或腾空、或跃墙,套入另一只手)的操纵技巧,更令人惊叹。布袋演员有三个"自我"--演员、角色、偶人,常双手同时搬演两个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应自如,足见其难度与演员的功力。

著名演员杨胜是龙溪布袋戏的代表人物,他有一双神奇的手,能代言、能歌舞,表情达意,挥洒裕如。他擅长武戏,"三国"、"水浒"、神怪,无一不精;特技众多,喘气、缩颈、甩发、脱衣,浑然天成。 《蒋干盗书》使他声名雀起,《雷万春打虎》、《大名府》令他艺惊海外。他以细腻的人物塑造,丰富的舞台动作, 鲜明的京剧唱腔,繁难的操纵技艺, 代表了"北派布袋戏"的最高境界, 成就了龙溪布袋木偶的艺术高峰。

龙溪布袋戏剧目题材宽广,传统戏、现代戏、儿童剧数百个,足迹遍布四大洲。《雷万春打虎》、《大名府》在第2 届国际木儡戏比赛中曾获表演金奖,《蒋干盗书》、《抢亲》、《郑成功》等都是其代表作。

陕西合阳线戏

合阳线戏,又称"线腔戏",俗称"线胡胡戏"。其角色形象酷似唐俑和"来报子",有"郭秃"遗痕,因而它历史悠久。合阳线戏偶高80至90厘米,初期偶身扁平,无手足,以袖袍代之。提线5至7根(头3,手2,腰1), 特殊需要加至13根,线长约1米(名为"低线"); 七十年代后舞台更新,艺人在高空操作,"高线"出现。艺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提、拨、勾、挑、扭、抢、闪、摇八种技法,使偶人几乎可以做出各种生活与舞蹈动作,神态逼真。早期舞台约15尺见方,木柱支撑,布幔相围,两侧上下场。六人伴奏,五人操偶,往来逡巡,莫不应节,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陕西合阳线戏

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灌,曾对合阳线戏的木偶结构、造型、唱腔进行大胆改革,并专门为其撰写剧本。王武汗、"六六子"、党文辉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艺人。新锐王红民、肖望峰等,创作了端椅子、写奏章、闪扁担等不少高难动作,屡获褒奖。

线腔传统剧目颇丰,大致分为爱情戏、历史戏、公案戏三类,约500余种,向有"十二鸳鸯"、"十二龙凤"、"二十四卷"、"七十二图"之说,常演《西厢记》、《谪仙楼》、《金琬钗》等脍炙人口的精彩剧目,本戏后还加演诙谐幽默的折子戏。

合阳木偶,造型古朴,唱腔激越,具三秦大地慷慨悲壮之风,至今光彩依旧。

木偶艺术发展

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枣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木偶戏成于何时?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汉代(前206--220年),已有“作傀儡”(《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三国(公元220--265年)时马钧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至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

北齐之后,中国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渐丰。

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戏”中多“水饰”,“机关木人”多搬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对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

唐(618--896)文化繁荣异常,歌舞戏、参军戏争奇斗艳,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完美的统一。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

宋代(960--1279)木偶戏较唐丰盛,资料较多。大体呈以下特点:一、 题材多样,铺陈故事,以戏剧、说唱为核心内容;二、门类众多,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发达,亦有药发傀儡和肉傀儡;三、水平不俗,“如真无二”、“功艺如神”;四、名家出现,提线、杖头都有技艺精湛的表演家,张金线、任小三等名噪一时。“水傀儡”继承“水转百戏”衣钵,“药发傀儡”似与后世焰火有关,“肉傀儡”是儿童扮演摸拟傀儡,广东乡间还有布袋、铁枝木偶流传。宋代“弄傀儡”,班社众多,普及性强,瓦肆宫廷,无处不见,文人墨客,兴趣盎然。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鼎盛时期。

元代(公元1279枣1368年),杂剧艺术光芒四射,木偶艺术亦水平不俗。从仅存的《朱明优戏序》看,元代木偶已将“操纵技巧与言谈、歌唱及喜、怒、哀、乐作生动表演(4),剧目已具备了杂剧的现实主义内涵。

由明至清,木偶戏发展的特点是遍及各地,支派繁多。

明代(公元1369枣1644年)木偶,万历后兴旺。以木偶特盛的福建为例,泉州的提线木偶,制作精巧,操作复杂(一个形象的提线多至十几至二、三十条),且声腔活泼,音乐丰富。布袋木偶,仅福建一境即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属泉州,音乐结构与泉州提线木偶相似;北派属彰州,以龙溪布袋木偶最为著名,用皮黄音乐,行当齐全。演出内容上,南长神话,北擅武戏(但后来北派也增加了不少神怪、鸟兽的动作,表演功能得以扩大)。“水傀儡”表演更富故事性;杖头木偶,粤、闽、黔广有流行。

清代(公元1616枣1911年),杖头木偶遍布四方,行当众多。杭州有“木人戏”,广东有“抓颈”杖头,四川杖头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山西杖头分晋中、晋南两种。北京杖头,多“内庭供奉”,时称“大台宫戏”,实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京剧”,许多名伶如金秀山、刘永春等都“钻筒子”客串过,京城木偶也有“四大名班”(“四义班”、“金麟班”等)。陕西合阳线戏,明代已有发展,乾嘉年间,流行于山、陕、豫三省毗连的30余县,仅合阳就有戏班30多个。杭州、泉州班社林立,上杭提线木偶光绪时鼎盛,江苏提线木偶清末便风靡海外(东南亚地区)。流传粤东、闽西的铁枝木偶,清末成型,红极一时。陕西蒲城的“火神会”,以“药发傀儡”形式演《天女散花》、《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是清代此类木偶戏的重要标志。

在印度、希腊等文化古国,木偶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欧洲、北美、非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很早就有专业性的木偶剧团。在进入20世纪以后,木偶戏的演出形式日趋丰富多彩, 如3个种类的综合演出,演员由幕后操纵转入前台,真人与木偶同台演出。演出剧目也日益丰富。20世纪30年代以后,木偶戏已进入电影和电视。在中国、俄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法国、日本等国,都有著名的木偶艺术家。1929年,国际木偶协会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其成员已有50多个国家,由它举办的国际木偶艺术节,乃是木偶艺术界的国际盛会。

中国现代木偶艺术发展概览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初,清朝的封建统治虽逐渐消亡,但全国各地的木偶戏,除个别地区曾尝试演出“文明新戏”外,大部分地区仍旧演出传统剧目,大体上仍是清代末年的原貌。

上海文化人对传统木偶戏的关注及勇于革新的精神是可贵的,他们初步为木偶戏确立的编剧、导演、设计、制作、舞台美术等方面的分工合作,对后来传统木戏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继上海文人化人之后,由吴荻舟编剧,温涛导演兼演员、人物造型、服装设计等,请桂林青年学生协助演出的提线木偶戏《诗人与国王》,于1944年在桂林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中演出,引起强烈反响。辛亥革命后到四十年代末,除文化人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几个大城市对传统木偶进行改革外,全国各地的木偶戏基本上属于传统的戏曲型。

遍布村村寨寨的戏曲型木偶戏,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一度衰落,抗战胜利后又很快兴盛起来。四十年代是木偶戏的鼎盛时期,各地演出的不同种类的木偶戏,因为经济条件所限,演出设备简陋,但艺人的高超演技让观者入迷,看木偶戏成为广大农民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之一。同时这些走南闯北以卖艺为生的演出活动,为后来木偶戏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十年代初,大陆各地的木偶戏班社,大多组成了由政府出资,并派新文艺工作者参加行政管理和艺术创作的县、市、地区、省属的木偶剧团。这一在体质上的变革,为全面提高木偶戏的艺术水平,提供了经济、人才方面的保证。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各地的木偶剧团陆续组成中国木偶艺术团代表国家出国访问演出。

1955年4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会。这是自中国木偶戏、皮影戏产生以来,前所未有的盛大集会。演出木偶戏剧目,大部分是传统剧目,但大多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赋予了新意的改编剧目。

五十年代中后期,古老的民族艺术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一向难登大雅之堂的木偶戏开始走出国门,同时木偶艺术的新品种——木偶电影,逐渐形成。

1960年1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会。这届演出的木偶戏剧目,除了改编的传统剧目外,新创作了民间故事剧、童话剧、神话剧及从不同角度反映现代生活,特别是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剧目。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十多年间是中国木偶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的“文革”期间,木偶艺术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1975年12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届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调演。这届调演是在“文革”后期举办的,木偶戏还没有摆脱“文革”的影响。参加调演的剧目虽是单一的现代题材,但在移植剧目的情节处理、现代人物的造型、音响效果、舞台美术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八十年代初,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成立,木偶戏科研活动和演出活动掀起一个高潮。

1981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第四届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会。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各地木偶剧团应邀纷纷出国访问演出,同时国内先后举办了多次国际木偶戏的观摩、演出交流活动。

从七十年代后期到1990年,中国木偶戏由“文革”时期的低谷,冲向新的艺术高峰。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