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城隍庙介绍「镇平城隍庙」

互联网 2023-07-02 14:54:1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卢氏城隍庙介绍「镇平城隍庙」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卢氏:豫西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

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融合下产生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古时候中国的城隍信仰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国各地,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两座建筑雄伟堂皇的城隍庙。

城是城墙,隍是护城河。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仙体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城隍是由《周礼》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来,是《周宫》八神之一。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礼记・效特牲》里把蜡祭叫做“天子大腊八”。其中记载:“祭坊与水庸,事也。”“水者隍也,庸者城也。”古代,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

东汉史学家班固《西都赋序》讲:“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称:“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城隍之初的作用是保护城中居民的守护神,也即护城河的功能。

从目前能找到的资料看,三国时吴赤乌二年(239年),就有修建芜湖城隍庙的记载。到南北朝时,城隍庙已经很普遍了。唐朝时就有杜牧等文人祭祀城隍神的文献。宋代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被奉为城隍神,甚至被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时封城隍神为王、公、侯、伯等爵位。明太祖:“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要求岁时祭祀,地方上则由府州县令主之。

《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呼为苏城隍”。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老爷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秦裕伯。据说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孙,元末进士,他在上海一带很有威望,明太祖多次请他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加以拒绝。他死后,明太祖下诏说:秦裕伯生前虽不为我臣,死后要为我主城郭、守疆土,便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行政长官,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而且不是神,称呼为城隍、判官等。城隍根据所在地区的级别,被封为五个等级,由同级行政区所奉祀。京师城隍相当于国都的市长;都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州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州,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县以下级别不设城隍,而由土地公代行其职。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城隍神的职能:一是守护神:守护城池、国家。二是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

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建了起来。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在我的文友中,卢氏人群是很值得一提的。已故的文史和地方志专家李啸东先生、摄影家石旭民先生、小小说家孟国栋先生、小说作家董彦礼、张洁方先生、诗人吴冬女士,以及张书超、郭军文、梁吉超、尚丁午等......。

对于卢氏文化的全方位了解缘于李啸东先生。十几年前,我到卢氏讲课,文友李啸东兄长给我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卢氏的地域文化,从卢氏县名的由来、“神禹导络处” “卢氏跗猴”、卢氏智人、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曹靖华、豫西地区建筑规模较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化遗址城隍庙......

有天下午,李先生带我专门参观了城隍庙,他详细地介绍了卢氏城隍庙的历史和建筑风格。看罢深感精妙绝伦,听后深深被震撼。

2021年夏天,我随三门峡市委宣传部调研组对卢氏的脱贫攻坚进行深度调研时,又一次对修复后的城隍庙进行了考察。

卢氏城隍庙,位于县城内中华街路北,由山门、舞楼、献殿、正殿和东西廊房组成,占地2100多平方米。

据清代光绪版《卢氏县志》和碑碣记载,该庙始建于元末,明初重建。宣德年间因兵燹被烧,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再建。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又遭火灾,庐舍俱焚,任太史率众扩建。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 年)改修为两座琉璃门楼。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维修时,将山门、献殿、正殿屋脊更换为彩色琉璃脊筒和大吻,同时还更换了三分之一的琉璃瓦,覆以屋面显眼部分,使庙宇焕然一新。民国时期和解放以后,政府也都拨款维修。二十世纪50年代,卢氏中学曾占用城隍庙数年,“文革”期间虽遭破坏,但庙院原貌大体还在。

城隍庙的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五脊六兽,海马、狎鱼等伏卧脊顶,正面脊筒以浮雕飞龙、舞凤、牡丹、荷花相衬。脊两端各置琉璃大吻,中间饰梅鹿衔灵芝,上有大象驮寿字,四垂脊均饰花卉图案。屋面原为灰陶筒瓦,现更换为绿色玻璃瓦。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昂嘴和耍头均似象鼻。明间前后各有4根木柱,两边各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琉璃门楼,低于大门楼两米多,五踩琉璃斗拱,每个门的两边又饰有两套琉璃假门,上有飞龙舞凤,下有四大力士驮撑,装心池内又有破浪游动的海狮、海兽。像这样造型别致的琉璃门,在古建筑中还不多见。琉璃门两边又各有一坊浮雕九龙壁,把城隍庙门衬托得古朴壮观。门前原有一对石狮子,民国年间被县长黄某派人搬运到衙门两边做装饰。

舞楼是城隍爷看戏的地方,也叫乐舞楼,距大门4米多远,面阔3间,进深2间,是一座歇山顶转角高台二层楼。高约15米,有9脊,各饰脊兽海马、海狮、狎鱼等。脊筒饰牡丹、荷花等连环图案。正脊两端置大吻,中间置雄狮驮宝瓶葫芦,屋面覆以灰陶筒瓦,檐下四面均饰斗拱,蟠龙飞腾绕楼一周,彩绘精美,栩栩如生。

献殿是烧高香、敬城隍爷的地方,距舞楼10米多远,面阔3间,进深2间,是一座八卦纂顶的重檐歇山顶建筑,约15米高,共有19条彩色琉璃脊。正脊饰浮雕滚龙、飞凤、牡丹、荷花相衬,两端各饰彩色大吻,中间置雄狮驮宝葫芦,各垂脊均饰连环花卉,屋面覆以绿黄色的琉璃筒瓦,龙凤滴水,四周檐下各饰斗拱,正面8踩,侧面各5踩,雕梁画栋,精美大方,游人多来观赏留影。

这座殿共有10根1米多粗、4米多高的圆柱,八卦纂顶使这个木架结构成了一个整体,青砖殿基1米多高,非常坚固。据《卢氏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地震,城关楼舍崩塌,只存城隍、关帝二庙。”足以证明这是一座久经考验的古代建筑。

正殿(寝殿)紧接献殿之后,宽阔高大,它是按“议事厅”的规制来布局的,面阔5间,进深3间,是座五脊宫殿式建筑。正脊两端置琉璃大吻,脊筒两面各饰滚龙、飞凤、荷花、牡丹枝叶缠绕,十分美观。垂脊均有龙凤脊兽,脊中置以高大雄狮驮着葫芦菩萨,屋面主要部分饰以绿色琉璃筒瓦。檐下施六踩斗拱,柱粗直径1米多,基座又相当结实,屋檐垂脊之殿角处,置有庞涓、韩信、罗成、子都4大骁将的琉璃塑像。

庙之东西两侧,各有10间廊房,屋面覆有一般灰瓦,檐下石灰白墙,颜色也很是协调。

卢氏城隍庙,是一组规模较大而又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是研究明清古代建筑艺术的科学依据和样本。县政府为了保护好文物古迹,让文管会占用。河南省政府1987年将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拨款进行修缮。

卢氏城隍庙不仅建筑雄伟,规模完整,而且在卢氏坊间还有一些神奇的传说。

在彭修身主编的《古县风情》里记载:元朝末年,安徽一带灾害频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那时,朱元璋从小失去父母,给人家放牛。有一天夜里,他饿极了,就带着几个穷孩子把地主的牛杀掉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地主知道后,便把他赶了出来。

朱元璋生活无着,便流落到卢氏,在城隍庙里当了个小和尚。

那时,献殿供奉着泥塑金饰的城隍爷,两旁站着龇牙咧嘴的小鬼。有一天,住持僧和其他和尚外出收租,便留下精明勤快的朱元璋看守庙院,并吩咐他把庙院上上下下打扫干净。

和尚们走后,朱元璋开始忙活,由于庙院太大,他先挑容易的打扫。扫到献殿,朱元璋嫌城隍与小鬼们碍事,便顺嘴嘟囔道:“你们这些站神,咋不站到当院里!”谁知这一说,城隍爷和小鬼们竟都乖乖地站到当院了。

不一会儿,老天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住持僧匆匆赶回,见城隍爷与小鬼们站在当院,个个淋得像落汤鸡,忙问是怎么回事。朱元璋说:“是弟子嫌他们碍事,打发出去的。”住持僧一听,连忙说:“你叫他们出去,还得把他们请回来。”朱元璋忙喊道:“你们这些泥胎,还不快回,难道还叫请你?”这一说,住持僧眼见朱元璋能把城隍爷和小鬼们神们鬼们支去唤来的,深感他不是凡人,就说:“我这庙小,容不下你这尊大神,你还是另谋高就吧。”后来,朱元璋便揭竿而起,带领农民军东征西讨,最终做了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为感谢卢氏城隍庙对他的收留之恩,特御赐金香炉1尊、避尘珠1颗。

“文革”期间,天不怕地不怕的红卫兵把城隍庙里的神们鬼们都打碎了,金香炉和避尘珠也不知所终。如今,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又把城隍、财神、观音等各路神仙请了回来,每日里鞭炮声声,香火不断。

朱元璋流落在卢氏的这一传说虽不可信,但也说明卢氏人对城隍爷的一种敬畏。

史志中有关卢氏城隍庙的记载很多。

根据光绪《卢氏县志》卷十三考究:城隍庙在县治中街北。卷十四艺文有两篇载卢氏县重修城隍庙记,一篇为大明成化二年知县蔡彝写的重修城隍庙记;另一篇为明万历九年写的重修城隍庙记。

光绪年间《卢氏县志》记载卢氏城隍庙:

卢氏城隍庙位于卢氏县城内中华街。创建于元代,后代重修。主要建筑有山门,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前后檐置斗拱,明代建筑。两侧各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琉璃门楼,门楼两边又各设假门,浮雕九龙壁。乐舞楼,2层3间,单檐歇山顶,檐下置斗拱,明代建筑,清代大修。献殿3间,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下置斗拱,建于1米多高的台基上,明代建筑。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悬山顶,檐下置斗拱,明代建筑,清代大修。东西两侧各有厢房 10间,皆硬山灰瓦顶。

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志 第57七卷 文物志》:

卢氏城隍庙位于卢氏县城内中华街路北。始建于元末。明洪武初年重建,宣德年间毁于兵火,天顺八年(1464年)至成化二年(1466年)复建,嘉靖年间又遭火灾,万历九年(1581年)修复。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进行整修。

该庙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舞楼、献殿、大殿(正殿)及东西厢房等。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前檐置3踩单昂斗拱,明、次间平身科背一攒,明间柱头科为真昂,其它斗拱为3踩单翘,屋顶坡度平缓,出檐较深。明间前后各有4根木柱,两侧各有一仿木结构的琉璃门楼,低于大门楼2米多,5踩琉璃斗拱。门楼两边各设琉璃假门紧闭。琉璃门两边各有一浮雕九龙壁。舞楼2层,高约15米,面阔3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造,檐下四面均置斗拱,蟠龙飞腾,绕檐一周,系明代建筑,清代大修。献殿面阔3间,进深2间,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是一座八卦纂顶的重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顶,檐下置5踩重昂斗拱,为明代建筑。大殿(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是一座5脊庑殿式建筑,单檐悬山造,檐下均置5踩重昂斗拱,大额枋、平板枋出头呈“丁”字形,柱头斜杀,椽飞卷杀,反映出河南地方古建筑的特点,明代建筑,清代大修。庙的东西两侧各有厢房10间,皆为硬山式建筑,灰瓦顶,颜色协调。

卢氏城隍庙内绘有龙凤、牧丹、荷花等彩绘图案,绘图精美,栩栩如生,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是一组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对研究明、清古建筑艺术有一定价值,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古代建筑史编辑部编《河南古代建筑史 初稿》:

卢氏县中华街北侧小巷深处的这座城隍庙,历史上也一直被奉为卢氏县城的保护神。卢氏人对城隍神尊崇有加,祭祀尤谨。或许可以这样说,卢氏城隍庙随着卢氏城的兴起而兴建,也随着卢氏一地的兴衰而浮沉。几百年来,人世几经沧桑,卢氏城隍庙历尽曲折,但在历代人的努力下,保存了下来。

据县志记载,卢氏城隍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后来到宣德年间毁于战乱,天顺、成化年间搞过重建,至嘉靖年间又遭火灾,万历年间修复扩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搞过两次大修,即成现在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城隍古建的修缮亦多次拨款,201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城隍庙一通石碑上看到,1938年,侵华日军进逼豫西,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陕县)高级中学奉命西迁卢氏,借卢氏城隍庙栖居教学。无奈之下,校长张豁然与老师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将庙里的城隍君请出安置,并郑重许愿,日后战乱平定,当重朔金身。张豁然后来移居台湾,继而定居美国洛杉矶。那时大陆与台湾、中国与美国尚处干封闭状态,张豁然一直不能了却心愿。直到2002年春,已是九秩高龄的张先生闻讯卢氏县拟重修城隍庙,很快汇来千余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万元有余,终将梦圆。

在河南,卢氏城隍庙是“邑城隍庙”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建筑范本。现存建筑正殿五间,坐北向南,雕梁画栋,香祭亭转角楼三间,戏楼三间,东西厢房各十间,左右还有个香积厨。整个建筑用琉璃瓦覆盖,飞檐四出,造型精致,结构紧凑。

早年,城隍庙里外茶馆、戏楼与酒肆林立,单是说书场就有七八家,再加上这算命打卦的、练武卖艺的、卖大力丸的、唱花鼓灯的,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干啥的都有。农历四月十九是城隍爷生日,庙门口要贴上土黄纸露布,搭起迎席棚,门楣上要挂上彩纸剪的法帘,神像前要挂上绫纱帷帐,凡是有神像的地方还要点上长明灯,燃起香火,整个城隍庙里云烟缭绕、钟鼓齐鸣,一群群善男信女来向城隍爷、城隍奶奶磕头焚香,祈求平安,很是热闹。

魏义铭,李明的《豫西古代建筑历史信息的数字化保护与思考》:

卢氏县城隍庙,不仅是豫西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而且具有明显的地方建筑特点,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及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卢氏城隍庙整体格局保存相对完好,单体建筑大木作构造特征基本保留明、清时期的营造做法,现状勘察报告内容科学、翔实,因此,现状勘察保护图纸不再重复展示。卢氏城隍庙部分修缮保护图纸:

在河南,卢氏城隍庙是“邑城隍庙”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建筑范本。从以上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过去卢氏的城隍庙话说繁华和热闹。

建国初期,卢氏县初级中学在此城隍庙内设立。1960年至今为县文化馆驻地,城隍庙是卢氏文物收藏中心和县文化活动场所,这可能也是卢氏城隍庙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一个原因吧。目前,庙内馆藏文物3700余件。

卢氏县城隍庙于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城隍庙进行过维修,殿内重塑多尊雕像。2003年4月,国家海关总署出资4万元,将躺在城隍庙一角地上的12块历代碑碣立起,形成城隍庙碑林。

2013年5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卢氏县城隍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3日,国家文物局对卢氏城隍庙修缮工程进行立项批复。

2017年10月,卢氏县坚持“保护为主、抢修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争取资金1019万元,再一次对城隍庙动工修缮,2020年6月24日对外开放。目前城隍庙已成卢氏县文化方面的又一张名片。

(尚柏仁 牛占亚 朱家昊)

参考资料:

1、彭修身主编的《古县风情》

2、光绪《卢氏县志》

3、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志 第57七卷 文物志》

4、新年著《行走中原 2》

5、魏义铭,李明《豫西古代建筑历史信息的数字化保护与思考》

6、刘梦君《城隍庙的社会功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