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书法的创作与欣赏作品「书法创作作品」

互联网 2023-07-02 09:21:2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当前书法的创作与欣赏作品「书法创作作品」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张艺群

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但是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他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气派和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张扬。

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下面就当前的书法创作与欣赏谈两点认识,有不当之处望同学们批评指正。

一、关于当代书法创作

当代书法是在一个文化断裂失序,书法处于历史最低谷的时代境遇中产生的。它同时面对着来自传统的和现实的双重压力。

来自传统意义的历史压力表现为经典传统断裂造成的传统书法的陌生化。从而使当代书法难以从文化归属感上对其获得历史性的认同。这造成当代书法初始阶段的合法性危机。

来自近现代意义的历史压力则表现为在西化思潮冲击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转型所造成的书法也边缘化。

同时,由于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共生性,在传统文化被颠覆的过程中,书法也随着承受同样的命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汉字连同书法则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连鲁迅、钱玄同等一批文化大家也极力主张取消汉字。倡导汉字拼音化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由此,当代书法从20世纪80年代初走向复兴起,当代书法至今已走过30余年发展历程。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重新确立了书法的艺术主体地位,开始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并将书法推向广泛的社会层面,引发了至今不衰的书法热,成为当代文化史上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

现代评展,早在九届国展评审中,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就说过:“艺术创作需要长期的技巧法度训练和对传统精神的把握,仅靠外在形式的新颖,无异于买椟还珠。”从国展平台反映出当今书法创作者希望靠包装入展、获奖、成名成家,于是争奇斗怪,盲从时尚。一些作品重形式轻内涵,重包装轻笔法,强化作品外在形式对观者的视觉冲击。一些作品写的虽然是抒自我之情的唐宋诗文,或者倾吐个性情怀的明清章草,但注重的是作品悬挂于展厅的视觉冲击效应,追求的是新异、骇目的表象存在。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小字大篇——密密麻麻的小字贯穿整张六尺宣纸上,从上到下读一行都非常困难,或者大字小篇幅——寥寥数字疾行于宣纸上,矗立于狭小的尺牍间的现象比比皆是。草书分段写,切割成多块小宣纸上组合在一起,不仅自设障碍,而且自逝气息,还有豆腐块一般的几种色宣拼成一块,或者不同色宣各取一段然后合为一幅,等等多种多样,举不胜举。

装饰意味的引入,逐渐消弭着书法纯粹的书写性——笔法开始追求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速度变化,字法追求险峻态势,章法中有行距无字距的做法大行其道,墨法上宿墨、涨墨、焦墨、竭尽变化之能事。

当今书坛已然纷繁复杂,而对形式装饰概念的法目,当代书法虽观众声喧哗的热闹图景。

“通自然,得天趣”,这是书法创作中的最高境界。你要知道,你所要干的是艺术,这是前提,个性与情感是在艺术中得到表现,而不是别的表现。

作为书法家,首先向社会奉献的书法艺术,而这艺术中又表现着可爱可敬的美好或崇高的性情,就像《兰亭序》和《祭侄文稿》那样,这才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书法家既然从事艺术创造,当然要练功夫和本领,开头非常拘束,当然难以自由自在地表现个性与情感。等到功夫练深了,本领高了,他人的东西能为自己所用了,真正做到意在笔先,心手相应了,那就能使情与性在作品中得到自然而充分的流露,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中医学说的人体与“天”相应,这是一种“自然”的关系。而在一切艺术创造中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却只能是“自为”的结果。

事实上书家创作一件好的作品,与书家所处的环境,氛围都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因为大自然中本来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创造是人为的,人为而要达到“天人相应”,这就必须在功夫上有所突破,有所升华,超出一般化,更上一层楼,这就叫“出神入化”。到了这种境界才能使艺术创造与情性表现高度统一,完美融合,成为艺术个性高度鲜明的独特的艺术创造。

二、书法艺术中的欣赏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在西方艺术学体系框架中时没有位置的。但是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它却和其它的艺术门类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且占有极高的地位。上千年的书法史使得这门艺术深深地融入了民族的血液中,在国民心中形成了牢固的审美定式,几乎无人不晓二王以及颜欧柳赵。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以墨色线条为表现形式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种风格流派和体貌。但无论何种风格,体貌都离不开汉字这个载体。而汉字则是由若干形态不同的点面组成的,它是书法艺术造型的基本要素,也是欣赏书法的切入点。要展现书法的风貌,用毛笔尽情地在纸上写出粗细、长短、方圆、浓淡、枯湿等千变万化的点画,尽管外形不一,风格流派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凡是富有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的,或称为“笔力”。但是你要感受到书法线条的力度却也很不容易。什么是真正的有力?胡小石先生说得最生动切实,他说:“作书所用之线条,当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但即使说得这样生动,你如果少看少练,也很难区分什么是发条,什么是面条。至于要做到自己写出来的线条像发条,那就只有靠苦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从书法欣赏者的角度来看一幅作品成功与否,必须从四个方面表现出来,那就是:线条的主体感,力量感、节奏感、和空间感。

(1) 书法线条的主体感。

用毛笔中锋,在纸上书写一横画,你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笔尖“走过”的部位,中间的墨相对显浓,笔画两侧的墨就稍显淡。这样写出来的线条,给人的直观感觉,不像块消薄的铁块,更像一根钢筋质地的圆柱体,书法线条视觉上的立体感,就直观地呈现出来了。

(2) 书法线条的力量感。

一谈到书法线条的力量感,有人马上就想到了线条的粗重。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就好比块头大的人未必就是最有力量的人,书法的线条力量感并不由笔画的粗细决定的。

书法线条的力量感来自于书写的过程,其中的“力”包括了从人的力量到手指(经过肘腕和指)直到笔杆,最后到笔锋(尖)的过程,并不是力量大的人就能写出最有力的线条。写的过程再掌握好提按的分寸,处理好逆笔和顺笔的关系。通过笔与纸的摩擦所产生的力感,凸显书法线条的内在之力。

(3) 书法线条的节奏感。

在欣赏书法用笔时,人们往往将运笔的节奏感看成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准,从中不难看出节奏感与书法成败的紧密关系。

节奏感如同音乐家的强弱高低、长短等表现形式表现情感世界。书法用笔时由手腕动作的轻重徐疾控制的,手腕的动作节奏,又源于书者的思绪和心态。于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脉动,再通过书法线条或快或慢、或曲或直、或粗或细、或轻或重,抑扬顿挫地表现出来。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尽情地表现生命的价值和美感。

(4) 书法线条的空间感。

从审美的角度上看,书法线条也是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感觉。在持续书写的过程中,黑色的墨不断地切割白色的纸面,气韵荡漾,脉理衔联,流畅而连贯,这是一种具有生命意味的自然流淌。

书法线条是通过时序性书写来表现点线之间的向背、虚实、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内在既矛盾又统一的空间感。

最后,再谈一下书法的格调。品评书法作品的格调,最概括,最常用的词是“俗”或者“不俗”。格调,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书法的格调,就是指书法家作品的风格特征及其蕴含的意境。清代包世臣把清朝各书家分为“神、妙、能、逸、佳”五品。这一类的品评,实际讲的是书家作品的格调及其相互间的比较。

格调是书法家艺术风格、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对书法格调的把握,反映了书家艺术眼界和审美趣味的高下。

书为心画,书法格调的高低,书作的俗与不俗,实质是书家自身修养的反映。书法家从整体上说,有五种素质是必须的,即:品性、学识、智慧(悟性、模仿、想象力等)、功夫、情趣。

所以,我们在深入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注重深入自然生活,“师造化”,“通自然,得天趣”。我们可以从自然事物中汲取营养,来丰富我们书法的创作,从而得到创作的源泉和提高的功力。

总之,书法艺术中所传达的正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内在的心理与外在事物相碰撞,相协调的生命之歌,生活在生活当中并不意味着深入了生活,只有走出书斋敞开心扉,积极投身于生活的怀抱,用心去体验,丰富阅历,增加生活积淀,生活才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讲的不好,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