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哪些乐舞思想「佛教乐舞」

互联网 2023-07-01 22:55:0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唐代有哪些乐舞思想「佛教乐舞」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前言:

唐朝时期由于政治、和文化发展迅速、经济基础雄厚以及社会政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并且实行“三教并行”才使得佛教在唐朝时期发展迅速。唐朝在经济文化制度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政策的开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快速发展才使得佛教文化在我国唐朝时期快速发展。

唐朝时期社会现状对敦煌莫高窟的影响

在政治制度方面,沿袭前代制度,建立新的法律体系,加强军事和西北边境的管理。并且以“丝绸之路”打开了国际市场。

经济方面讲,农业手工业高度发达,发展生产工具、新修水利、农业产品富足。以“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为辅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方面讲,此时期产生了大批的诗人、学者,在医学、史学、文学、艺术学、天文学、数学等学术方面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朝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自信为外来文化的进入铺平了道路。

政治和经济上唐朝没有“焚书坑儒”的压制、“独尊儒术”的统治,只有”除隋荷禁”、“均田法”等开明政策,中下层阶级中的商人也开始活跃起来。在思想上供奉道教,不排斥佛教有尊崇传统的儒教,在这种大包容的社会背景之下,为形成敦煌莫高窟艺术做出了铺垫。

唐时期宫廷乐舞与佛教的结合

唐代的宫廷部伎乐舞中不乏有佛教元素,印度的佛教乐舞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至亚洲各国。如我国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天竺乐”;唐玄宗编曲、杨贵妃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李可及创编的舞蹈《菩萨蛮》等,都是受印度佛教影响的乐舞。

不仅如此,宫廷乐舞中的《十部伎》中的《天竺乐》是属于古印度的舞蹈,主要来自印度的寺院。主要特点是来自佛教“手印”的丰富还有身体形态的三道弯。唐朝的“九部乐”和“十部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龟兹”和“西凉”,但“龟兹”在一定程度上受“竺乐”天的影响较大,也具有浓厚的印度佛教色彩。

唐时期民间乐舞与佛教的结合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唐朝时期佛教在民间的发展现状。在莫高窟第23窟其中一幅壁画上端表达百姓中夫妇的亲情关系,下端是儿童愉快的玩耍。主场景表达乐舞场面,面对佛塔跳舞的舞伎,地毯上演奏着的 6 个乐伎,手中拿着横笛、铜钹、拍板、腰鼓、竖笛和筚篥。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由于受佛教的影响,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常常寄托于佛祖的保佑和恩赐, 因而拜佛祈祷成为满足心愿的一种精神寄托。

敦煌乐舞的佛教元素

佛教乐舞一方面也表现在敦煌壁画上,通过佛教文化逐渐与汉文化相融合,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的变化:

第一,敦煌乐舞形象与佛经中部分内容融为一体,乐舞形象是石窟中佛教思想精神表现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典乐舞中,乐舞形象与佛像以及其他人物景象等。例如:飞天,梵文称为Gandharva 源于古印度神话。传说它是由乐舞之神乾达婆衍化而生,浑身能散发香气。当佛陀讲经时,它会凌空飞舞,或散花,或舞蹈,或演奏乐器。

第二,敦煌舞姿造型的动作与佛经中人物的细致化相结合。比如在“经变画”中舞伎的头、颈、身、臂、腰、臀、腿、脚、手、腕等细部的动作。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千手千眼》观音像绘画,主要是表现手姿舞,在手部的绘画则是栩栩如生,集中地把各种手姿的细微动态感觉充分地展示出来。

第三,服装和造像融合佛教元素。比如天宫舞伎、化生舞伎、天宫舞伎,绘制的人物高鼻深目,有浓厚之西域画风。造型上有光头、束髻、饰菩萨冠、半裸、著袈裟或系裙披巾。头上会绘制光环,以示佛教中的天人。也不乏有身体站立或者半身跪坐莲花中化生舞伎伸展手臂舞蹈,壶门中也有类似于我们现代“荷花舞”中的舞蹈造型。

结语:

佛教乐舞东传过程中的一部分,敦煌壁画最能代表当时佛教乐舞发展的现状。敦煌壁画艺术是人类绘画艺术的瑰宝,不仅提供给我们大量的优秀绘画作品,也提供给我们大量的历史考证依据。对艺术、历史、文学、医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 的影响与价值。而其对于我们的服饰文化研究,更是具有无可代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