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材料艺术促中西方文化交流「桌游文化交流艺术」

互联网 2023-07-01 20:27:2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用材料艺术促中西方文化交流「桌游文化交流艺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东西问客户端7月29日电】由清华大学主办,北京塞万提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等联合承办的《唯物思维,中国-西班牙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及研讨会于27日晚在线上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汇集了中国和西班牙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在研讨会中,来自中西方的策展人及多位艺术家还分享交流了彼此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发挥材料艺术潜力构架中西艺术交流桥梁

中方总策展人张敢教授认为,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雕塑艺术,还是新出现的装置艺术、VR艺术,都需要依托于有形的物质材料来进行承载。

“从古希腊的平画到古罗马的马赛克镶嵌,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到丙烯等,材料的演变不仅丰富了西方美术史的艺术风格和语言,在中国艺术史中,材料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强调,从壁画到绢帛再到宣纸,材料也让东方艺术的创作语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仅如此,在他看来,材料也一直是中西方艺术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此次展览可运用和发挥材料的潜力,增进中国和西班牙当代艺术家们的交流,让艺术创作拥有无尽的想象源泉。”

来自西班牙的联合策展人玛丽亚·奥特加(María Ortega)在活动中提到,艺术是文化和商业合作的一个重要支柱。

“而且,此次展览以不同的材料思考艺术作品,观察每位艺术家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将材料重新定义,通过赋予材料新视角的方式使材料转化为创作的最终成果。”她认为,艺术家们将会发挥材料的艺术潜力,在亚洲和欧洲的材料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艺术家用思想创造神奇

杭州市雕塑院院长林岗指出,艺术家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他们能使别人认为废弃的东西焕发新的生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许正龙对此有同样的感受。

2018年,许正龙担任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公共艺术创作营总监,“当时的艺术主题就是针对金属、木材等废弃材料进行艺术再创作,来自中国和西班牙的十四位艺术家集中在创作营中进行了长达二十天的艺术创造,他们利用仓库里的废弃材料组装出一件又一件的公共艺术作品,呈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智慧。”许正龙回忆。

来自西班牙的玛丽亚·赫苏斯·阿瓦德(Maria Jesús Abad)教授也表示,材料只是艺术创作的一个载体,艺术家可以通过智慧与双手,让一些没有价值的原始材料变得丰满且具有价值。

她曾经将纸盒、干草和木条这三样相同的材料交给不同的艺术家,让他们仅仅添加一样其他的材料,在相同的前提和理念下进行艺术创作。“虽然大家使用的材料相同且简陋,但是创作出来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艺术家们将材料变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本土性是艺术的源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陈辉教授认为,“艺术是物质世界中精神情感的一种表达,作品的本土性是艺术的源泉”。

陈辉作品是以中国水墨和宣纸为主要物质材料,通过加厚的基底表现和褶皱渲染来表现太行山悲壮凝重的历史感,再以太行山的苍茫雄浑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力量。他表示,自己的作品是“用太行山这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去传递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表达”。

而相较于中国艺术家,西班牙艺术家更侧重于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物质世界的思考与批判。

造型艺术家埃琳娜·希门尼斯(Elena Jiménez)提到,她的作品《我不能打碎这些盘子》是使用陶瓷盘子制作而成的,同时还配有一个影像。在影像中,她正在将盘子打碎并尝试用绳子将它们重新拼装在一起。“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来反思人类的状态,利用盘子的打碎和复合来表现毁灭与新生的过程。”

瓦伦西亚理工大学雕塑系的玛丽贝尔·多梅内克(Maribel Domènech)教授也表示,从1994年之后,她便开始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编织创作,“通过一种编织的概念来反思时间的流逝,我希望能够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一种时间性的反思”。

她认为,编织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时间性,“编织可以叙述漫长的时间与历史,甚至可以通过表现过去、现在与未来,来探讨不同代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

作者/赵旭

责任编辑:步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