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张中正「刘正成国画」

互联网 2023-07-01 20:27:1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画家张中正「刘正成国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问:紫砂行业里,您被誉为是学院派与传统融合的典范,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正中:我创作的紫砂作品,虽然外形设计大胆开放,但内在依旧保留了传统紫砂工艺的精髓。我所理解的学院派,并不是单纯地反对保守或者是所谓某个学院的流派,而是有着共同创作目标和系统创作理念的一个群体。当然,系统的创作很大程度上需要学院教育,因而这个群体大部分可能来自于美术学院。我并不喜欢学院派这种区分方式,因为我觉得这样很容易把传统割裂开来。传统对于任何工艺门类都很重要,不仅值得尊重,还是创新的源泉。我所理解的创新,既不是打破传统,也不是为变而变,而是要把自己内心的设计思想以恰当的形式语言传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可能需要借助传统的一些工艺、手段和方式,继而使得传统和创新产生共鸣。

以紫砂壶为例,它的造型是代代延续下来的,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我们想要了解这些造型,首先要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了解这些经典器物背后的故事。

比如,我们宜兴人爱喝茶,以前人们都喝宜兴红茶,出工干活还要带上一壶茶解渴,当时就用“大洋桶”器型,泡上一大壶茶,最后会留一点茶酿,再续水续喝。如果到了潮汕地区,当地人就喜欢用体量小的茶壶,这是另一种饮茶方式,所以常用的紫砂壶和我们宜兴地区的也有所不同。清代的一些老茶具,基本都是包嘴的,原因就是当时人们喜欢拿着茶壶直接“嘬”着喝,因此这个壶嘴就起到了吸管的作用,为了防止烫嘴或伤嘴,就采用了“包嘴”的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达,人们的生活也越发精致,衣食住行更加考究,连鞋都细分为跑鞋、皮鞋、布鞋等,甚至为了搭配衣服匹配不同的鞋型和颜色。那么我们的紫砂壶呢?到了今天,我们会发现,壶越做越小了。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饮茶需求,衍生出各类精致的茶具。大叶片的茶需要壶身高一些、饱满一些,使得叶片舒展;银针之类的茶,壶则可以矮一些;如果约两三好友喝茶,壶不宜太大。

《漩》之一

要想清楚地了解紫砂壶,就要分析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的生活状态和方式。我们这一代紫砂艺人,基本受过教育。到了现在的年轻一代,更是在大学中系统地修习设计专业,有些考研考博继续深造,学习研究陶瓷艺术,拥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当重新回到宜兴从事紫砂创作设计,就一定要追本溯源,根据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设计合适的器型;要根据不同的茶叶配置不同的紫砂壶,毕竟紫砂壶是用来泡茶的实用器,它因茶而生。

紫砂这一行很是特别,我们要在条条框框的规矩中做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师父做“仿古”,你就跟着做一模一样的,那只能永远在传统中停滞不前。当工艺技法日趋成熟,紫砂艺人应该要有自己对紫砂创作的思考。紫砂壶发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不能总停留在传统的“供春”“石瓢”“仿古”上。我们应在传统紫砂中开拓出自己的世界,融入自身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思维空间。总的来讲,我的创作是在尊重传统之下的创新,经由传统启发而产生的新模式。

《年轮》

《太湖之心》

问:你说真正的创作是发自内心的,这个怎么理解呢?

张正中:我指的创作除了形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把个人的情感、审美融入紫砂。我认为,真正的创作是发自内心的,我们设计制作的紫砂壶应该带有浓厚的个人特征、个人风格和个人辨识度。初学紫砂壶制作,很多人从学做“仿古壶”开始,我想这是临摹必经的阶段。但是临摹得再好,最后铭上自己的印章,仍然不是你的原创。临摹只是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要理解古人的创作精神,沿用他们的精神和手艺,这才是继承传统。

现在我所带的徒弟,基本都受过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学历相对较高,有硕士十余个、博士三个。他们在高校完成学业后,再跟着我学紫砂造型设计和成型工艺,甚至学习喝茶。因为紫砂的审美,有着它特殊的语言。比如“寿珍掇球”,倘若照着西方审美不一定很美,但在紫砂界公认为其比例协调,增一分不能,损一分不得,气韵浑厚,高雅不俗。一些外来的艺术家,很难设计出真正属于紫砂语言的造型作品。就像“曲壶”,它不一定是专属于紫砂的,若用不锈钢或木头材质制成,也会很漂亮。它是可以激发审美的,它的线条是存在于万物中的,不仅仅是紫砂的。

当你对紫砂材质的特性和艺术精神有了深刻的感悟,并找到艺术的语言,连接个人的艺术实践,在地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丰富聚合中,才能达到创新的可能性。创新不仅是形式的变化,它是骨子里的改变,其灵魂是不可能模仿的。

真正的当代紫砂艺术一定是与人的内在体验相联系,是与幸福感相联系的。只有完全进入人们内心,服务于人们的感受和观念,才能表达出发自内心的当代紫砂语言,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紫砂作品。

《此君子》

问:听说您几乎跑遍了全国有名的茶山,非常爱茶?

张正中:我一直有个观点:做壶的人一定要学茶。懂茶的人,才懂做壶。精于茶道的人,才能做好壶。壶的拿捏灵便、出水爽利、形态饱满、匀称周正等等,这些都是让壶客赏心悦目的必备条件。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汕头吃海鲜,朋友说今天的石斑鱼做失败了,多(蒸)了六秒。你看,这就是做到极致。就像我们喝茶,每一款茶的冲泡和出汤时间的控制,稍微快一点或稍微慢一点,那么茶味就不对了。

多年来我跑遍了全国各大茶山,最近几年一直在琢磨岩茶,研究紫砂壶对于岩茶的适用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解得更多,对紫砂创作的帮助就越发的大。现在不止是我们宜兴本地,全国优秀的人才都在进入紫砂行业,福建、广东、东北,河南、安徽等全国各地,都到宜兴来做紫砂,很多人都是从喜欢茶开始的。

《无咎》系列

问:你觉得现在的紫砂创作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张正中:我觉得现在的创作环境是越来越好,尤其是我们还有一群优秀的年轻人,有着共同的创作方向和艺术追求。我现在带徒弟就像学校带研究生,他们与传统手艺人是不太一样的,每个人都在挖掘紫砂创作的更多可能性,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式。如果越来越多人都是这样传授紫砂,我认为将来的紫砂会更丰富、更精彩。

学院派的专业教学与传统手工艺的传习方式有异同,但可以相互融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则培养造就出学生们不同的人生。我带徒弟将两者结合,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他们通常是具有了紫砂制作的初级水平,再跟着我做光素器,提升工艺技术。我对传统的技法掌握有极高的要求,因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你的的创作就很难游刃有余的施展。可以说,紫砂没有传统就是无根之木。带徒中,除了教给他们紫砂应有的语言、工艺、技法、肌理、审美,更重要的是创作理念和品行艺德的渗透。

《昆遇》

问:现在的年轻人更尊重个性,遵从内心的需求,所以他们有创作的能力,是不是会对紫砂有一个新的突破?

张正中:我希望,尊重年轻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如果还是沿袭原有的带徒习惯,这不是我认为的有效方式。我希望他们保持一颗真实的、积极探索的心,去寻找创作语言,和我共同讨论各种紫砂创作的可能性。当他们在创作中遇到了技术难题,我和他们一起解决,这样也更符合他们的个性化成长。

问:现在的紫砂市场分类还是比较模糊的,您觉得未来会如何区分?

张正中:紫砂是全世界工艺最复杂的陶瓷门类,它的存在不光是其工艺价值,还有其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对于紫砂的未来,我觉得以后大致会划分为三类:

第一,商品壶。好看且便宜,可以大批量的生产,往工业化发展,符合市场需求;

第二,手工壶。就是做个人特色,走私人定制的路子,做高定壶;

第三,艺术品。具有高收藏价值,遵循哲匠之道。有思想、有灵魂,拥有大格局,能够突破时代,留在艺术长河中。

张正中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职称评委、中级职称评委会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委会副主任

江苏省陶协艺委会副会长

第十四届无锡市政协委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校外辅导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江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常熟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

全国工业设计陶瓷产品设计师

优秀教练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

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

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中国紫砂优秀青年陶艺家”

“中国紫砂十二精英”1964年生于宜兴。先后毕业于江苏大学、清华大学,硕士。1990年起长期从事紫砂壶艺的设计与制作。他所创作的作品既承涵中国紫砂的艺术品格,又熔铸了当代艺术的美学精神,接通了个人艺术实践和艺术发展史的关系,以当代性、世界性的艺术视野激活了中国传统紫砂艺术的新路。

作品曾多次参加“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展”“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展”“第六届开罗国际陶艺双年展”等国内外展览並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紫光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与香港茶具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和个人收藏;主编《古韵清流》《紫玉淳美》《传世典藏》《紫韵清流》等书籍;主持国家《中国民间艺术市场及其案例研究》子课题、江苏省“中高职陶艺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构建与实践”课题;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项目建设。曾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组织单位应邀,多次前往美国、法国、埃及等国进行陶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