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艺术范畴的朝鲜语境是什么「朝韩文化差异」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东亚艺术范畴的朝鲜语境是什么「朝韩文化差异」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包贵韬(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
当我们讨论东亚艺术范畴的各美其美时,就会发现朝 鲜艺术几乎不在现场 。 事实是民间也好 、 官方也罢,朝鲜 艺术的展示并不比东亚范畴的其它国家出场更少 。 甚至, 近十年以来,朝鲜艺术输出是一种 “积极”的态势 。 因为 庞大艺术家资源的支撑,朝鲜艺术所抵达的场域,远比公 开资料的表述更深入 。 也就是说,朝鲜艺术并未缺席当下的艺术交流,但存在着 “不约而同”的视而不见,或是敬 而远之,使其难以在东亚艺术乃至亚洲艺术的宏大叙事中 一现身形。
由此,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朝鲜艺术在既 没有来自其国内的学术支持和推动,也没有来自国外的研究与梳理,居然以 “市场化”为抓手,实现了艺术输出的 可持续 。 看上去大浪淘沙的艺术市场中,现在的确有了朝鲜艺术一席之地 。 从相关资料分析看,朝鲜艺术输出在其 国家层面,并无 “积极”地推动,大部分业务仍在边境贸易层面进行 。 也就是说在朝鲜艺术输出这件事情上,即便 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却并非“专业人士” “专门机构” 做成的 。 而是 “民间贸易” 、 “边境贸易”以及贸易渠道的艺术家输出来实现 。 所以,有人说 “艺价比”是朝鲜艺术输出的核心竞争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显然,当前朝鲜艺术输出,作为市场现象也好,边贸 现象也好, 抑或事实呈现的与收藏期望值相关的现象也 好 。 作为既成事实,需要一些理性 、 客观的分析以便使关注者清晰地面对 。 朝鲜艺术输出的确与众不同 。 意识形态背景和体制因素事实上左右着艺术家 、 艺术作品 、 艺术观 念 、 艺术史书写等等诸多方面 。 仅就中朝文化交流层面, 有学者研究《高丽史》 、 《朝鲜王朝实录》 发现,十七世 纪以后至朝鲜中后期,朝鲜绘画传入中国呈现一个非常繁 荣的状况,这中间包括王室和官方的大量赠予和官商 、 尤其燕行官商的私售等等 。 当时的明使臣归国,最喜欢的礼 物之一就是各种朝鲜绘画作品,甚至《朝鲜王朝实录》 中 还记载,朝方赠予一幅两幅不行,索要更多的情况 。 有趣 的是历史似乎又展示了某种程度的 “轮回” 。 在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由官商赠予启动的对朝鲜艺术的兴趣 重又开始,直至当下更趋向于市场化的发展 。 这一现象与 中朝之间较为特殊的友谊相关联 。 但是推动朝鲜艺术输出 成为现象级话题的,却不仅仅是单单输出中国市场使然。
简单说,朝鲜艺术因为如下特殊之处,从而指示了诸 多可能性,虽然现在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尚且没有放入东 亚 艺 术 范 畴 里 讨 论 , 但 东 亚 艺 术 中 的 朝 鲜 决 不 可 能 被 忽 略 。 首先,在朝鲜艺术输出的特殊背景下,朝鲜艺术输出 过程中,激活了所有朝鲜艺术家的斗志,不管此前朝鲜体 制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有多大,朝鲜艺术输出使老中青几 代艺术家激情四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朝鲜艺术 的原因之一 。 其二,朝鲜艺术以 “艺价比”打开局,以意 识形态背景带来的符号特征引起关注,进而一路斩获市场 需求 。 这一现象,在原创艺术市场中也较为罕见 。 当然, 由于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泥沙俱下,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 。 其三,缺乏专业机构支撑的市场空间,差不多自动形成高端购藏关注和低端装饰需求,这在朝鲜艺术品市场极不规范的情况下能够自然产生,实在是一个有趣现象 。 一方面 市 场 不 断 呈 现 低 端 化 , 另 一 方 面 市 场 的 高 端 需 求 势 头 强 劲 。 其四,朝鲜半岛局势向好或更糟,都在不同层面引发 对朝鲜艺术的关注度,似乎不管未来朝鲜半岛如何怎样, 朝鲜艺术品的需求,都持续走高, 当然,这中间还有当前 市场对写实唯美油画的家庭艺术软装需要 。 其五,朝鲜艺 术输出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 时间跨度之长 、 可 持续时间之长,也令人吃惊 。 也就在二十多年的进程中, 朝鲜已故画家,在世画家除掉国家收藏作品(甚至包括相当部分国家收藏作品) ,几乎倾巢 。 这种现象除了战争时 期的特殊情况,几无重现可能 。 因此,对朝鲜艺术关注, 一定要有更宏大的视野,从而可以参与到这特殊历史现象 之中,解开诸多谜题,寻找有趣的答案。
内容来源(今朝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