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鲤城区金鱼巷「泉州泮宫」

互联网 2023-07-01 09:21:0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泉州鲤城区金鱼巷「泉州泮宫」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脚踩古老的石板路,触摸清朝的胭脂砖,游走在沉静幽雅的古街里,感受闽南传统韵味……位于泉州中山路的金鱼巷,随处可见闽南传统建筑元素,愈发显现出泉州传统街巷的古韵,成为市民、游客徜徉古巷寄托乡愁的好去处。

红砖立面、石板路,闽南传统建筑和现代风完美融合

近日,中国建筑学会对2019—2020建筑设计奖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泉州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荣获“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等奖。这短短270米的古街巷,如今重新充满活力,也给正在实施改造的古城29条背街小巷提供了有益借鉴。

囊括18种传统古建工艺 展示浓浓闽南风味

唐代开始,五品以上官员就有佩戴鱼袋的传统。宋代福建转运使谢仲规官至三品,佩金鱼袋,回乡在此巷建宅,人们称之为谢衙。后人修建祠堂,上书“金鱼世第”,谢衙因此被称作金鱼巷。

近日,记者走访金鱼巷。巷子两旁的屋落立面,与改造前相比,增加了大面积的红砖立面、水洗石、清水砖,木制窗棂、老构件,颇具闽南味。中山路入口处,原本两栋水泥立面的楼房改造后,一座成了古色古香的闽南古厝,一座成了红砖洋楼,屋檐处、窗户上,层层叠叠的干砌砖工艺十分精美。而“金鱼”也作为金鱼巷专属图腾融入其中,游客可随“金鱼”一路悠游。

绿树红花装点,小巷更美了

微改造的金鱼巷,东起中山中路,西至濠沟墘,全长约270米。“可别小瞧这只有270米的金鱼巷,其改造过程囊括了18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构件)。”泉州市古城办相关负责人说,包括海蛎壳水洗石、海蛎壳白灰粉刷、夯土墙、出砖入石、封珀砖、走山仁、千砖线、清水砖柱、酒瓶栏杆等,无不彰显着古色古香的闽南风味。

记者了解到,红砖立面是由当时收集的约10万块胭脂砖上墙垒砌而成的,这些胭脂砖年代集中在清代、民国时期,经过清洗、挑选等工序,最后才上墙。而脚下的石板,大多来自晋江、石狮、惠安等地古建筑的门庭,是历经多年踩踏而成的包浆老石板。

一面保留的老墙,见证了金鱼巷的过去

“古早味更浓了,仿佛回到小时候,悠悠古街古韵风情,家乡泉州的文化味足了。”市民张女士感慨。

点亮街巷景观 邀请老工匠参与修缮

记者注意到,金鱼巷的店招也统一为木质匾额。道路沿途放置白石墩坐凳、条石坐凳等,可供游客休息之用。通过夜景灯带、地埋灯、洗墙灯、射灯等各种照明方式,突出夜景建筑景观,点亮街巷景观空间。同时,巷内见缝插针地引入绿化,种植紫竹、果树等多种观赏植物,还利用传统石头制马槽来种植水生观赏植物,极大丰富了金鱼巷的绿化景观。

游客惬意休憩

改造后的金鱼巷管线全部下地,实行了雨污分流,地面增设鱼形盖板、线性排水沟,专门用于雨水收集、排放。居民建筑裸露在外的水电表箱,统一用设计美观的金鱼罩花箱遮蔽,减少安全隐患,增强美观效果。近段时间,古城办还对金鱼巷公厕进行提升改造,打造成旅游公厕,为游客提供如厕方便的同时,改善周边人居环境,预计5月底完工投用。

排水口的金鱼形石雕

此外,参与改造的大都是古城在地专业人员,熟悉泉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同时,还邀请泉州修缮闽南古建筑的老工匠参与改造,包括惠安、南安、永春等地的木匠、石匠、泥水匠,大部分工匠年龄在50岁以上,经验丰富。

为背街小巷改造提供借鉴示范

记者了解到,金鱼巷微改造项目是坚持“微干扰、低冲击”的原则,以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总要求,在不改变原住民生活形态的前提下进行的微改造。

“微改造并非仅仅是细枝末节的微小改造,是在对原有文化体系冲击力度很小的前提下,实现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相关负责人表示。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形成记忆叠加,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状态,是金鱼巷改造的核心要义,也是近年来泉州古城保护3.0“见人、见物、见生活”模式实践的一个缩影。

泉州古城内藏着大量背街小巷,如何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是近年来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焦点。金鱼巷是泉州市实施背街小巷改造的一个缩影,作为试验段,历时半年的精雕细琢,不论是项目定位,还是施工安排,甚至在居民商家动员协调上,都积累了宝贵经验,给目前正在分区域分类分批开展的古城29条背街小巷改造提供了有益借鉴。

传统建筑元素是泉州古城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符号,在古城建设中应用传统建筑材料,不但能和古城的建筑风貌一脉相承,还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形象以及文化内涵。通过金鱼巷微改造,泉州市开展改造拆迁中传统建筑材料的收储工作,同时兼顾传统红砖所需红土材料的采集、烧制工艺,建立健全传统材料供应商档案。

如今,从事古建修复的工匠越来越少且年龄越来越大,金鱼巷微改造,也引导培养了一大批传统建筑修缮工匠,更加重视古建施工工艺人才的培养,注重古法技艺的传承。

编辑 | 魏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