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木雕一条街在哪里」

互联网 2023-06-30 20:27:2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惠安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木雕一条街在哪里」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福建泉州的惠安木雕既发扬着中原文化的传统美学意蕴,又汲取了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及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的技艺精华,创作出异彩纷呈的木雕作品,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承千年的闽人智慧

惠安木雕兴于唐、五代时期。当时,闽南修建了不少“皇宫起”风格的仿宫殿式大型民居建筑,惠安木雕也开始广泛运用于建筑装饰之中。而自唐以来,泉州佛风炽盛,甚至有了“临海佛国”的美称,因而惠安木雕中的宗教题材内容尤多,与建筑雕刻相辅相成。宋元时期,惠安木雕趋于成熟,其表现形式也由简到繁、由粗至细、由拙至精。据《鉴湖张氏族谱》记载,现存最早的惠安木雕作品是南宋雕刻艺术家张仕逊为重建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而雕刻的24尊飞天乐女。建于元朝元贞元年的惠安文庙,至今仍保留着完好的吊筒、楣枋、斗拱等“大木”雕刻构件。

明清时期,惠安木雕步入巅峰,更加精雕细琢,还出现了专业的匠村。那段时间修建的台北龙山寺、泉州开元寺及重修的厦门南普陀寺等闽台名刹的建筑,都广泛运用了惠安传统木雕工艺。惠安木雕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料,主要材质有黄杨木、龙眼木、花梨木、紫檀木、黑檀木、樟木、杉木、椴木、银杏木、松木等。经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惠安木雕精致古雅、构思巧妙的特点,颇有中国绘画的意境和趣味。因其品质上乘、造型逼真、雕镂奇巧而备受世人尤其是收藏家的青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文化旅游品牌。2007年8月,惠安木雕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年初又作为“泉州木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精致古雅见深心

木雕者,以木为本、以雕为魂。一位出色的木雕工艺大师在创作前会对木料的材质、色泽、纹理等特性慎重挑选。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硬木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创作结构复杂、造型细密的作品。而在很多时候,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朽木”或废料经过艺术家的“点化”也能变成精彩绝伦的“孤品”。

就惠安木雕来说,完成一件作品一般需经过凿粗坯、掘细坯、修光、打磨、刻毛发纹 饰、着色上光、配置底座等七道工序。凿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匠人以简练的几何形体 概括全部构思中的造型细节,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其次是掘细坯,先从整体着眼,调整比例和各种布局,然后令人物等具体形态及五官、四肢、服饰、道具等细节逐步落实。

在这个阶段,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已趋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圆熟流畅,有充分的表现力。掘细坯中的镂空技巧,要求以纵纤维组合镂空,镂去多余的部分。要运用带筋法,即在作品的擎空易断的部位留下一小块料使其与临近的部位牵附,待作品完成后再用薄刀密片法把牵附之筋去掉;然后,匠人们会进行修光,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密片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之后就进入打磨阶段,将白坯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得细润光滑。

匠人们会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出美丽的木纹。再下一步是用三角刀雕刻具体的毛发、饰纹,要求运刀爽快、肯定,粗细均匀,一丝不苟;完成后再着色上光,以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同时也起到防污作用以便长期保存。最后一步,配置底座,底座形状尺度要与作品的内容形式相辅相成:充满曲线与生动活泼的作品,可借简洁朴素的底座衬托,而造型简洁或肃穆的作品则可以在底座上稍事雕饰。要注意互相之间的比例协调,也要注意色调上的相互烘托。

雕出木料里的精神世界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红萍是惠安本地人。幼年时,她并不懂得木雕是艺术,而是把它当成贫苦孩子才去学习的一种谋生手艺。16岁那年,张红萍拜当地有名的民间师傅学习木雕技艺。刚入行时,她发觉木雕工序繁杂,工具众多,木材种类千差万别,雕刻形式变化多样,毫无头绪。她从挑选木头、辨别木质开始学习,慢慢才发觉,“审材”是雕刻的基础——外表相似的木头内里往往有天壤之别。接着,她练习磨各种型号的刻刀,借此熟悉了刀刃、刀锋的用法。她学会了修光,并进一步学习修脸——对雕刻人物的脸部进行精细处理。

张红萍天生爱美、细心、敏锐,对木雕艺术充满追求,修出的观音、天女姿态端庄,特别出彩,因此她后来的主攻方向就定位在对观音、文佛的开脸设计上,这样扎扎实实地积累了十年时间。要想在木雕艺术道路上不断地走下去,就得不断地进修、提升、无止境地进行自我完善。张红萍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研习艺术设计,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艺术管 理,并向高公博、卢思立等名师学习传统技艺与艺术创意。她还频繁赴国外参加艺术创作交流活动,与各国木雕艺术师现场竞技切磋。

近十年来,她多次前往敦煌采风考察研究,由此获得了创作的新灵感和冲动。她尝试把陶瓷质地、国画色彩和木雕工艺等创作元素多元融合,使作品外表似陶瓷质地光滑,造型及色彩如国画美丽,细节则体现惠安木雕奇巧细腻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她相继创作了《敦煌高山流水》《敦煌吉祥眷属》《九色鹿的故事》《花神》《虞美人》《观世音》等“盛世敦煌”系列作品。这批作品以传统惠安木雕技艺为根脉,在传承中又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在木雕创作生涯中,张红萍已有30多件作品获得国内外工艺美术大赛金奖,《持莲观音》被泰国诗琳通公主收藏。正式出版专著《南派雕刻·敦煌艺术木雕表达形式》及作品集《红莲木韵-张红萍雕刻艺术》,获国家发明专利1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外观设计专利20件。但她始终认为,这些收获只能说明过去,用心感悟才是提升的阶梯。她总说:“自然的美是人力不可追及的。雕刻艺术家必须运用智慧、借助技艺让木材的自然美充分体现出来,使艺术之工巧与原木之天成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展现出木雕艺术境界的唯美与精神世界的深邃。”(来源:中国国家旅游杂志)

#惠安##木雕##泉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