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观:批判和颂扬不是对立面而是一体两面吗「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互联网 2023-06-30 20:27:0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文学观:批判和颂扬不是对立面而是一体两面吗「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学的批判同时也是一种颂扬。

批评的目的必有所热爱,爱之深,责之切。

没有所热爱,批评就不能成立。

没有热爱,你批评什么呢?

批评的东西就是空洞无物,毫无深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中国伟大的作家多的是,给我们的标准样式多种多样。为什么就只能有一种呢?

老舍的小说充满各种假恶丑脏差……但我们一读就知道他批判的背后有一种深深的热爱在里面。

《四世同堂》对家国的爱,对亲人事业的爱,也出现了令人厌恶的反面人物。

《龙须沟》恶臭的贫民区,充满压迫和争斗。

《茶馆》更是以极短的篇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整体样貌——史上还有这么伟大的艺术吗?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人吃人”

“救救孩子”

反感中医,阿Q孔乙己,批判传统文化,批判汉语……哪一个都走在批判的前列。

可是他却是中国的民族魂。

他就是鲁迅。

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为什么是革命家呢?

因为他的批判性,振聋发聩。

“人吃人”所以要“救救孩子”。

他热爱“孩子”才去批判“人吃人”。

有人说鲁迅作品有一种阴暗在里面,我觉得不是,那是一种深沉,甚至能够透过他的语言感觉到的那种痛感。

这种沉痛的感觉在《死魂灵》,《巴黎圣母院》《红字》中也能感觉到。

而只有仇恨,满腹阴暗的作家是不可能有这种沉痛的。

也不是后来的“伤痕文学”能够比拟的。

古代文学的批判更是不计其数,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

但是批判背后一定有一个深刻的情感在。

所以他们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热爱。

比如美国的马克吐温——他的批判有一种显而易见,能感受到的善良在里面。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批判只是为了发泄,为了私欲,违背良心和道德。这种批判就是只剩下仇恨。

为什么要用性和身体表现出某种伟大呢?西方现代主义把这叫做“性解放”——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解放。

诗歌的波德莱尔。

小说的乔伊斯。

对性的描写,非常露骨。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女主人公莫利经常与很多男人通奸,还回忆“性”的经历。

这也许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继承”与源泉。

民国时期的文学家们多多少少保持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对民族有种深深的热爱和激情。

而现在的文学主体就像是一种西方的变调。不断的模仿。

有些中国人宁愿咒骂中国的古人,也要一如既往地抱住西方的大腿。

作家的道德情操,当代作家几乎一边倒的作品风格风范,都是来自于像波德莱尔,卡夫卡,乔伊斯,马尔克斯等等这一类传统。

而托尔斯泰,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巴尔扎克等等属于另一类型。这一类型也是中国近代作家深度学习的对象。

因此,民国时期的作家特别具有家国情怀和道德思想。而当代作家中拥有这种道德思想的反而退居其后。

著名作家王小波,读完他的《黑铁时代》和一些中篇小说我就再也没有读过他的其它作品。过于将性作为主体意识。《人生的意义》一书虽有激情却漂浮着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

批判传统文化,但他并不了解传统文化。当然那是有时代背景的,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一样,所以编辑者应当注重这一点,希望把这一点写在书的前言当中。

但是王小波的语言干净利落,爽朗活泼,很像一位有个性、坦荡,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作品反而离开人民群众和家国情怀越来越远。这也许与传统文化价值的崩溃有关,人们对传统文化甚至红色文化都噤若寒蝉,阴影不散。

学校教育是教育孩子的。文艺事业是塑造社会人格和价值观的。一样都是教育。

批判,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如果批评批判不是建立在利人基础上。那就是只有对待敌人的时候才会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