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哲学的滥觞是「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

互联网 2023-06-30 17:59:2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存在主义哲学的滥觞是「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存在主义哲学之一:存在主义的产生

存在主义是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和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的一种汇合。它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形成于德国,40年代盛行于法国,以后又流传到其他国家,是人本主义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存在主义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和流传于德国和法国并不是偶然,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和理论背景。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德国法西斯的侵占和践踏。两次大战,给这两个国家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西方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宣扬和信奉的理性、自由、平等、人之尊严和权利在战争的" 铁蹄" 下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人性丧失、自由被剥夺、尊严遭破坏、生存受威胁。焦虑、恐惧、迷惘、困惑、烦闷似一团浓厚的乌云笼罩在人们的头上。战后,两国的物质生产有所发展,但物质财富大量涌现,并未给人们带来享受,却使人反而受物的支配,成为了物的奴隶。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人的命运和前途又是什么等困扰着人们,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存在主义出现了。  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主义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及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部分观点。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要研究" 人的存在" ,回答" 人如何去生活。" 主张人的一生经历享受的、伦理的、宗教的三个阶段。只有到宗教阶段,人才能摆脱孤独、消除畏惧。柏格森认为,哲学研究" 生命"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 绵延" 和" 生命冲动" ,主张认识生命只有凭借直觉,在直觉中认识和被认识者融为一起。存在主义正是以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为雏形,以胡塞尔、柏格森的观点为思想材料而建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存在主义的中心,其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战后至60年代,法国取代德国成为存在主义的中心,代表人物是萨特、加缪、梅洛- 庞蒂。除德法两国外,巴雷特、怀尔德和蒂利希等人于50年代把存在主义传入美国,并象在欧洲一样,超出哲学领域,影响波及美国文学、艺术、社会学、教育、宗教等领域和方面。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三木清、田边元等人于20年代把存在主义引入日本,并于50年代广泛流传开来。  在不同的存在主义者那里,存在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并且有有神论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之分,但它们仍有共同之处。

首先,存在主义的" 存在" 有特定的含义,它既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存在,也不指唯心主义所讲的" 存在"(主观的存在和" 绝对观念"),而是特指人的" 自我" 存在,即先于主客体分立的个人的纯粹意识活动或意识的意向性、指向性。所有存在主义者都以此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他们认为哲学唯有研究" 人的存在" 及人存在的烦恼、死亡等情态,才可揭示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他们认为,对" 人的存在"的认识不能通过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尤其是理性主义哲学,而只能揭示、照明。

第三,他们认为主观的纯粹意识是最可靠的存在,而外在世界却是偶然的、没有确定性的、无意识的、与人相疏远和相对立的世界。这就是说,支配世界的不是理性,世界亦无规律可循,纯粹的意识才是支配世界的至高无上的力量。

第四,他们认为,他人、社会、自然及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理论是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束缚,人只有摆脱与所有这一切的联系而成为孤独的人,才是真正存在的人。他们否认社会、自然、他人存在,否认关于自然、社会的各种科学理论。

第五,由于他们上述的观点,他们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的。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