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我们谈到艺术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五花八门的艺术作品,闲谈着艺术家的风流韵事,偶尔会思考到底该如何“专业地”欣赏艺术。如果寻根究底,这些问题都能追溯到作者、欣赏者和艺术品三者纷繁复杂的关系。那么这三者是如何成其为自身的?这三者的互动关系又是什么呢?海德格尔和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这两位现象学家恪守着本源性的存在论原则,对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番令人深思的美学探索。
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
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
我们先来谈谈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关系。在流俗观念中,这二者的关系往往指向磨练技法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家的生平。如果换个角度,从现象学出发能揭示出什么呢?
海德格尔指出,如果按照存在论的思路则会得出现象学的循环论:“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要破除这种兜圈子式的循环关系,就必须加入第三者,因为“艺术家与作品向来都是通过一个第三者而存在的,这个第三者乃是第一位的,它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这个第三者就是艺术。”
这其实和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一脉相承。他将人和语言的关系扭转过来:人若要有所言说,必须先有“话”要说;不是人在说话,而是本源性的言语借着人去言说自身。同样的,正是本源性的艺术借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去显现自身。作为存在论的第三者,艺术则同时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成其自身。
但这样说似乎太过玄乎。“艺术”具体又是怎么让艺术作品成其所是呢?这时得从作品那里取得答案。
二、什么是艺术作品?
当我们游弋于艺术展览时,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展览内供以膜拜的展品皆为艺术品,这个时候使得艺术品成为艺术品本身的,是那“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的灵光或迷蒙飘漫的“氛围”而非艺术品本身让人慕名前来。但是当人们出走艺术展览后,艺术品又凭借着什么固执地显示自身呢?艺术作品与别的人工制品又如何区分?
首先人工制品有两层含义:①人工制品的存在合乎人的目的,为人所用。②人工制品又不单纯作为人的用具,其质料来源于人所栖居的“大地(Erde)”。
但质料加工为用具之后,就成为了“用具”,大地的特性不再向人敞开。正如“斧成石亡”,石斧固然依稀显现着石头的坚硬,但作为实用性工具,在人的“本质直观”中则显示为石斧,不再回响着大地的召唤。
同样是石质的希腊神庙则相反:石头则作为“坚硬的”石头本身去“承受重力”,坚韧地保存着大地的特性。这时希腊神庙不仅仅只是用作祭祀的场所,其石质反倒召唤着大地低沉的回响。因此真正的艺术作品乃是让大地去蔽,让厚实凝重的大地闪烁,让颜料得以斑斓;艺术作品是“真理”的显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貌,将人唤回大地。
三、作为准主体的艺术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然而这只是让艺术作品铅华洗尽,尚未道尽艺术作品的真义。为了进一步阐释,杜夫海纳引进了传统的主体、客体概念。在他看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毫无疑问是一个客体。但审美对象和别的客体又如何区别呢?杜夫海纳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从艺术家身上寻找答案。
人制作作品时,不仅仅只是根据生活的需要改造、利用自然,而是把自然“世界化”,将自然变成了人所栖居的生活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人工制品并不能完全退回到自然当中,其自身保存着人的痕迹。但正如上文所说,一般的人工制品在本质直观中只显现为“用具”,其身上的感性特征只是作为属性来把握。而在艺术家的巧夺天工下,材质、颜色、体积等感性特征已经不再是装饰或标记,而是艺术作品浑隆融贯的存在。与海德格尔“回到大地”的立场相反,艺术作品并不将人唤回大地,而是引领人们沐浴在灿烂的感性中。
于是乎艺术作品从大地回到艺术家身上。不过杜夫海纳并没有完全回到传统的主体哲学当中,仍然恪守着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原则,因为这里的艺术家并不是裹挟在风流韵事的“常人(das Man)”,而是存在论意义上在世的“作者”。这时艺术作品不仅仅只是一般的客体,而是作为“准主体”言说着艺术家曾在的世界。而艺术家则退为“准客体”,接受本源性的艺术所赋予的使命,去言说世界。
因此艺术作品就不只是炫耀技法的物,而是像人一样向所有的欣赏者娓娓诉说着活生生的历史,让欣赏者“设身处地”地体验艺术家的思与情,去理解和捕捉艺术家作出决断时的自由选择。这时的世界就不再是僵死的记载或再现,而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可能的存在论世界。
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便得以公开:二者绝非人与物的主客关系,而是两个主体主体间性的交往与对话;也是两个世界,即艺术的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往。在交往中,欣赏者作为见证者保存了两个世界,不得不承认他人的自由与绝对。
四、结语
海德格尔与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其严肃性和主体间性。艺术家不应囿于某个阶级去做孤芳自赏的游戏,艺术作品不能沦为交易市场的夸耀性商品,欣赏者也不该持守主客思维和主奴思维随意摆置艺术作品。三者都要承担起沉甸甸的使命,保存多样的世界,开展主体际平等的对话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