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捡贝壳「平潭民间故事」

互联网 2023-06-30 11:12:1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平潭捡贝壳「平潭民间故事」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沧海桑田,大自然给人类留下了纹理多变的产物——贝壳。据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贝壳就被串成贝链作为装饰。中国从商代至秦代,贝类在打磨穿孔后,长期被当作货币使用。如今,贝壳在平潭一些能工巧匠的手中被雕刻组合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本期,让我们走进“平潭老字号”——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了解平潭贝雕“贝”后的故事。

詹胜在创作贝雕作品

起源

7000年前平潭先民的装饰

海岛平潭,盛产贝、螺、蚌、蛤等海产品,它们形态各异、色彩斑斓。所谓贝雕,就是利用贝壳天然的色泽、纹理、形状,经过艺术构思,进行打磨、粘贴,最后形成工艺品。

谈及平潭贝雕出现的源头,可以追溯至7000年前,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平潭壳丘头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贝壳装饰的实物。秦汉宋元以后,平潭先民还将贝壳广泛运用于建筑、造船和居家装饰上,这些都可视为平潭贝雕的前身。

而平潭贝雕真正为人所熟知,要从1955年说起。那一年,平潭实验小学教师林国钦带领红领巾贝壳兴趣小组的学生们,用贝壳粘接制成一幅台湾地形图,寄到北京献给毛泽东主席,得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信表彰。由此,平潭实验小学开始创办校办企业——平潭贝壳厂,以贝壳堆画和贝壳装饰开创了中国第一家贝雕企业。

平潭四周环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更是为这座海岛输送来了丰富的贝壳资源。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贝类有169种之多。在贝雕工匠手中,千奇百怪的贝壳被雕琢成花鸟、山水、人物,远看造型优美,近看栩栩如生。平潭贝雕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打开了一片天地。

发展

继承中创新让贝雕重焕光彩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平潭贝雕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产品遍销全国,更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潭贝雕技艺有平面拼贴、块片浮雕、坯模造型、螺向镶嵌等技法,这是平潭人将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以及色彩斑斓的贝壳与人的智慧巧妙组合的结晶。

但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因为市场经济冲击以及工艺人员后继乏力,平潭贝雕经历了一段没落时光。

随着实验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维逐渐从物质基础转向了文化内涵,而平潭也亟需寻找到足以证明自身文化自信的产品。因此,2012年,一些志同道合的贝雕传承人又重新聚集在一起,进行贝雕工艺的产品研发。

短短数年时间,精巧的平潭贝雕声名鹊起,为人称道,并且斩获了多项荣誉。2017年8月,平潭贝雕获批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平潭贝雕”正式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又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平潭贝雕在几代工匠的坚守下,以自己独特的姿态,阐释着传统民间艺术的复兴与发展。

未来

与时俱进成为平潭烫金名片

走进位于台湾小镇的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可以欣赏到上千件贝雕作品,以及世界各地的贝类。这是詹胜和他哥哥詹立新兄弟俩的“贝雕博物馆”,收藏着20多年以来他们从各地收集回来的精品。曾参观过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的文艺爱好者吕先生说,平潭贝雕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与其他地方不同,值得欣赏。

而作为坚守贝雕技艺与创作者,詹胜在雕琢手法上也不断推陈出新。2018年,他的一件作品《活蟹》还受邀在莫斯科举办的“福建省文化产业金砖国家(俄罗斯)展览会暨福建文化日活动”上展览,作品中的一对蟹不仅能转动黑眼珠,还能伸长脚钳住对方。如此逼真的造型技艺,在于詹胜把机械原理运用到贝雕创作中,也让作品有了新的灵魂,进而打动观赏者。

要想技艺能够得以传承,就要让更多人了解贝雕艺术,挖掘艺术价值,詹胜深知这一点。“我们设立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就是希望能打造集展览、营销、体验与观光工坊为一体的文旅基地,为全国各地学校提供一个研学的场地。”詹胜说,平潭贝雕的未来是朝着“中华老字号”冲刺,为了那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将继续坚守这份技艺,让平潭贝雕成为岚岛“烫金名片”,当人们谈及贝雕,便能想起平潭。

来源:平潭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