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过尽,万木逢春「千帆过尽万木春什么意思」

互联网 2023-06-29 21:04:0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千帆过尽,万木逢春「千帆过尽万木春什么意思」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最近在喜马拉雅平台连听了几部苏州评话,有杨子江的《潘汉年》和《康熙皇帝》,正在听的是汪正华的《汪精卫》。老伴和外孙女不爱听,我便把音量调得很低。我听得很起劲,听听艺人是如何八卦历史的,最有趣的是他们的发挥,糅合了许多独特的人生经验,遇有同感便会心一笑。

我的老同学里有好几位喜欢“听书”(苏州评弹和评话)的,疫情以前,他们常常结伴而听,有自己钟情的流派;而我因为听不懂唱,就只能选择只说不唱的评话了;这兴趣还是近几年意识到“节省视力”后才培养的。

别说我小时候,就在上世纪末的时候,书场还遍地开花。离我家不到十分钟就有好几家,现在因城建而关闭了;就是不拆,听众寥寥,与日俱减,也撑不下去了。我猜测现在还喜欢听书的绝大部分都是超过70岁的老人了,因为“准老人”饥渴文化的时代恰好是革“文化”命的时候,而比他们年轻的一代代更是在层出不穷的“新文化”前,高兴得手舞足蹈,哪里还会顾及看来有些寒酸的评弹和评话呢!

不错,现在还有评弹团,据说演出的《繁花》颇得好评,但要说还能恢复昔日辉煌的万分之一,已经是绝无可能了。不光是评弹,所有的戏曲,包括“国剧”京剧,还有上海滩风行的越剧、沪剧等都面临着评弹同样让人惆怅的命运。国家投以巨资、有心的艺术人培养着接班人来抢救着传统艺术,可是效果甚微,可以在屏幕的晚会上亮亮相、在特定的时间唱唱时代的主旋律,但终究像昙花一现,难继光辉。我想,一样东西需要去“抢救”那多半是救不了了,即使活了下来,也是没有了当初鲜活的生命力。

看到曾经是我们精神生活重要内容的艺术形式凋零,当然很不是滋味,但我想任何事物都有它发生、发展、登顶和后来衰落、消亡的过程,戏曲、曲艺概莫例外;它们起源于小地方,慢慢进入大城市,出现了一代代艺术家,极盛;后来慢慢被新的艺术样式取代,也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作为遗产,有足够的财力当然应该像化石那样永世保存;可是以为它们能重振辉煌,那就真是“想得太多了”。

“什么时代唱什么歌”。现在已经进入了以速度和效率为标尺的“快餐时代”,那些精雕细琢、节奏舒缓,乃至人物走一段楼梯可以说上三个小时的评弹,观(听)众哪里有这样的耐心呀!不说年轻人,一出“步步惊心”的电影电视剧和一出折子戏让我选择,我肯定是前者!我相信还会有个别的年轻人,一定会被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吸引,但是作为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的艺术样式来说,它们确实是被彻底边缘了。

复兴公园那栋“钱柜”大楼,留下过几代人的卡拉歌声,大装修后将改建“电竞”基地,这是人们的新宠。复兴路陕西路口的原“上海电影院”几年前改建成了“上海大戏院”,至今没有演出过一场。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为“沉舟”和“病树”感伤,且为“千帆”和“万木”欢呼。

“千帆过”和“万木春”,何等蓬勃的朝气,何等繁荣的图景; 明天一定会更好。

最后的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