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赏析「汉代玉管」

互联网 2023-06-29 12:26:0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汉代玉器赏析「汉代玉管」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玉雕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创作制作过程有别于石雕、木雕、金属雕、泥塑及其它艺术雕塑。首先,较之其他造型艺术,玉器因其开采艰辛,玉料得之不易,玉材珍贵,非人力所至,这就要求设计者和制作者必须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形状、颜色、品类因材施艺,以达到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其次,玉器的治玉工艺复杂,可说远超过其它材质的加工制造,玉石一般都在“摩氏”硬度5-7度之间,在雕琢过程中更受制于原材料、制作工具的限制,因此治玉是古代的高级手工业。第三,玉器的制作局限颇多,不但受原材料本身形状、价值的影响,还包括功能、工具以及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玉雕一件器物从材料到成形,在题材和造型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说,一件玉雕产品从一块璞玉到成为一件完美的作品,要经历比其它造型艺术更为艰苦的创作过程。

不琢之玉难称“器”,“玉器”是通过工艺技术塑造出的艺术形象,兼具形式美和精神理想的玉器才具有审美价值。赏玉的第一标准是“美”,玉的天然属性配合社会伦理观念,再上琢玉技术,才是玉器完美的体现。对汉代玉器形式美的研究包括玉器的设计原则、构图、造型、纹饰等,玉器的题材内容亦属此范畴。汉代玉器形式美的研究是探索汉代玉器艺术风格的重要过程,体现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途径。由于儒道思想并举,秦楚文化交融,治玉工艺精进,汉代玉器的设计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整个汉代视野广阔,蓬勃生机,天真狂放的气势和征服世界的自信,因此汉代玉器的设计是汉代儒家“大一统”精神的反映。汉代工匠善于在方寸之中营造出无限的天地,因此构图内容繁复、充盈,造型结构体量宏大,营造出强烈的张力和气势,在艺术上呈现出汉唐的“大美”气象。

第二,取大势、去繁缛,“以神写形,以形传神”。汉代设计师并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而是非常注重对事物外形的把握,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对事物本质的刻画上。其次,汉代玉器更善于抓住人物、动物最为典型的一瞬,以简洁刚健的线条塑造形象,重点表现动物的神态和动感。由此可见,汉代玉工更注重内在精神气质的表达,通过形、面、体的整体性表达,以小见大,实现“以神写形、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

图1:铺首形玉饰,西汉早期,1996年徐州拾屯火山刘和墓出土

第三,汉代玉器的设计重视注重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统一。汉代由于礼制的规约相对出现了宽松,精神约束相对松弛,于是汉代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巧思的优秀作品。汉代玉器的造型多和功能相结合,纹饰和造型相结合,纹饰的立体化和造型的立体化,使汉代玉器获得了更多的活力,呈现出活泼生动的艺术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图2:玉面罩,西汉早期,1994年徐州市后楼山5号墓出土

第四,汉代玉器的设计和造型、纹饰合而为一,设计的题材就是造型,也是纹饰。汉代的很多龙凤造型的器物,如S形龙青玉佩的设计既可以说题材是龙,也可以说造型是龙形,纹饰也是龙。如下图西汉中期的玉夔龙纹环,镂雕而成,两面纹饰相同。夔龙呈环形,张口露牙,衔其尾部。龙形弯曲作环形,既是器型,又是造型,又是纹饰。

图3:玉夔龙纹环,西汉中期,外径7cm,内径5cm,河北定县40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综上所述,汉代玉工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确立了一系列的设计思想:

1、采用了依料施工的设计原则;

2、角度取象的造型手段;

3、样稿组装的成型手法。

这些方面共同促成了汉代玉器的灵动活泼,体现了汉代玉工们超前的“设计思维”。

1、依料施工的设计原则。汉代的匠人(设计者)在设计玉器造型及纹饰时,会面临各种物料、使用需求、美感追求等问题,当然也包括使用者对于物件本身的使用需求。玉料的质地坚硬、价值昂贵,为了节省工时、减少玉料的消耗,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天然玉料是玉工需要解决的问题。汉代玉器的设计原则就是省工省料、物尽其用,所以要依料施工。玉硬度偏高,不易雕琢,玉匠为了省工省料,会在制作与其之前先行“相”料,观察玉料形状与所需器形是否相符;如何切割才能减少耗材,做成所需的器物,由此发展出“依料施工”的方法:将各式器物依照形状大小,排出主次之别,以决定用料先后的顺序,体现了古人省工省料、物尽其用的智慧。

即使是同一题材,形式也各不一样,根据玉料的形状而改变,如汉代玉龙的肢体位置根据玉料的形状构图,从而产生了长方形、弧形及圆形等三种样式,而肢体的形状也随之有着或繁或简的差异。不但构图有长方形、三角形及圆形的差异,造型有波浪式、折卷式、回身式、S形及多变式等多种。玉料较厚者制作高浮雕动物纹,玉料宽薄者制作出廓式的动物纹边饰。这种一种题材多种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制约,使汉代玉器的造型更具创意。如下图的三角形玉料只能采取三角式设计,而四方形玉料则采取方转式设计。

图4:依料施工(以片状玉料的设计为例)

对于汉代玉工而言,玉料加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纯天然开采的原料;二是经过切割加工主器型后产生的遗料;三是已经加工成器后需要改型的玉料。玉器制作者经常要面对主要器型取料后剩下的边角料,在受到玉料本身形状限制的情况下,汉代玉工遵循依料施工法的原则制作玉器。这类因料施工、因材施艺的作品,往往既适应玉料的限制,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材质的特性,真正体现了设计者的巧思和创造性。如果说玉料各异的形态是自然界的“天工”所为,那么件件精美的玉器则是在天工的基础上,玉工运用自己的智慧“开物”所成。汉代的工匠尤其擅长“天工开物”,在玉器制作中,创造者根据材质、颜色决定构图和造型,仅仅稍加勾画,就将艺术形象刻画得写意生动,与此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发挥天然玉料的质感,体现出汉代工匠对“自然天成”的极大尊重。

汉代玉工秉持着省工省料、物尽其用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制作的汉代玉器造型因应玉料的形状,虽然纹饰、题材受到制约,却仍然使玉器呈现丰富的变化。这完全归功于汉代玉工的造型智慧和设计巧思。汉代玉器制作经常采取因材施艺的原则,如下图的龙纹觿,仅由L形的外观来看,就可以断定这是一件依料施工、因材施艺的作品。创作者沿着外弧的边缘,设计出上翘的鼻尖,云气化的嘴颌以及弯转的鬣鬃。受限于玉料的外形,仅在身尾交接处弯弧镂孔,以缩减玉料区分身与尾,并在此镂孔处巧妙地设计回勾的足部。至于内弧的边缘线,则设计上扬的头角以及与头脚曲弧平行的身尾。所有造型如嘴颌、鬣羽、足尾等,皆为向上的曲弧,龙母题因此产生一种向上游走的运动感。

图5:龙纹觿,西汉早期,长8.5cm,宽5cm,厚0.4cm,震旦艺术博物馆藏

尤其是镂空手法与因料施艺的普遍运用,使玉器造型有了更多的变化,在制作过程中产生不规则形状的余料。为使这些余料得到充分利用,汉代玉工只好对造型进行变形处理,以达到适合玉料的形状。其中最典型者就是战国时期的玉龙,多利用边角玉料来加工制作,为了适应玉料的限制,常将龙身、鬃鬣变形,达到充分利用玉料的目的。不过在制作过程中,修改、调整的地方一般是次要部位,如经常是对母题的头颈、尾部等部位进行变形,以符合玉料的外形特征,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又展示了玉工的设计巧思,对后世玉雕工匠所继承和发扬。

2、多角度取象的造型手法。在汉代玉器设计中,不同的艺术形象和造型需要,决定了选取什么视点来表现,汉代玉器的角度取象因为视点的多样化而增加了造型的变化。如侧视和俯视角度的形象多见于长方形的器面,而双视点、多视点及全视点的角度取象,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动物的全貌。简单的角度取象采单一视点设计,如正面、侧面或俯视像三类;稍有变化的则是双视点,以左右两个侧面结合为正面,或以正面和侧面、侧面及俯视来表现动物的姿态与特征;较复杂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多种视点,这使平面或静态的动物玉饰产生立体生动的效果。战国多采用单一视点取象,而汉代玉器主要采用多视点取象,这种多视点的角度取象的造型手法,增加了造型的动感和丰富性。如下图的汉代玉狮属于圆雕,采用的是全视点取像,而右边的汉代龙凤纹玉片饰属于平面镂空,所以龙纹采用多视点取像。

图6:角度取象(多视点设计)

如下图玉剑饰具有典型西汉立体化的风格特征,以浮雕和具张力的曲线来表现动感。剑首装饰两对称的神兽,其曲线的扭转张力自然将神兽的动态表现无遗。剑琒高浮雕神兽,在有限的面积中回首凝望,饱满的曲线充满强劲的运动张力。剑璏和剑珌上雕饰的神兽,其浮雕程度虽不若前两者,但创作者利用形体交叠的空间错觉,以及多视点的扭转设计,营造出云腾雾绕的视觉效果。

图7:汉代玉剑饰一组

3、样稿组装的成型手法。汉代玉器的动物纹饰具有时代特征,但会随着器形而改变,显示当时存在着基本的样稿,可依形制而作调整。每个时代的玉器纹饰都有共同的特征,汉代玉器也不例外。汉代玉器的造型具有很强的模式化特征,不论是龙、凤或兽母题,把各个部位零件化、模块化,然后再通过组装成型。这说明当时的创作者是以若干标准化的原型加以调整、组合而成,由于这种组装方式产生的造型具有很强的模块化特征,因此汉代玉器呈现出特殊的时代风貌。如各种造型的玉龙佩,都使用相同的羽翅单元,皆以云气化且标准化的身躯组合而成,一方面因曲线造型而形成明显的张力和动感,另一方面和同已云气化的羽尾形成云气翻腾的仙境场景。此等凤鸣云端的图像,仅由数个简单的造形单元组装而成,由于造形单元的相互借用,因而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当然,在进行模块化组装的过程中,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是汉代玉工考虑的重点。完美的比例是汉代玉器构图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一旦造型比例有所失衡,作品的动态和张力即会瞬间消逝,把握好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并非易事,如下图的镂空龙纹璧在环形面积中设计一飞龙,创作者为此将玉璧一分为二,龙母题的身躯压缩至半版的璧面,另外将鬣羽和尾部拉长夸大,用以满饰玉璧的另一半面积,同时将其云气化。如此,观者的视觉将因平衡的布局而自然分为左右两个区域,两区域相互衬托,经此设计,龙母题虽仅仅占半版面积,却不会产生重心失衡偏移的现象。而且前后两足分别和龙首配合,产生不同的视觉运动,再加上后足跨踏在云气化羽尾上,以及曲线、凹弧面和整体之间完美配合,充满动感张力的杰作即应运而生。

图8:镂空龙纹璧,西汉中期,外径5.8cm,厚0.5cm,震旦艺术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设计的思考应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为各种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西汉玉人在无法自由创作的空间里,依然利用积累的丰富经验,使造型与纹饰呈现规律性的搭配,在实用的功能上发挥了最大的审美情趣,使华丽与朴质趋于完美的均衡,堪称伟大的艺术创作。汉代玉器的造型有写实、繁复,有抽象、极简,有的刚劲有力、有的流畅生动,而且处处流露出设计者的无限巧思,形成了强烈的时代风格。可以说,“设计”的本源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惟有理解、靠近古人的思考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器物的设计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