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增加艺术课「上海融合教育小学」

互联网 2023-06-28 18:36:1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义务教育增加艺术课「上海融合教育小学」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今年秋季开学,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正式“上线”。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由传统的音乐、美术两科变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综合性加强。增科扩容后的艺术课要如何上?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获悉,在上海,不少学校其实早已开展了将舞蹈、戏曲等融入艺术课的实践探索,有的学校经过十几年探索甚至已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艺术课程品牌,而在这样的艺术课程“熏陶”下,学生的艺术潜能被激发,艺术素养也明显提升。

17年探索实践

昆曲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专业昆曲老师为卢湾一中心小学昆曲社团上课

最近,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史斐菲同学非常开心,因为在学校昆曲社团的“招新”活动中,她凭借出色的外形条件被专业昆曲老师挑中,如愿成为昆曲女生班的一员。同样对接下来的昆曲课非常期待的,还有四年级的邹明煦同学——他是仅有5人的昆曲男生班的一员。

“随着上一届五年级学生毕业,这学期开学后,学校昆曲社团面向三、四年级启动了新一轮的招新,前几天刚刚选拔结束。”卢湾一中心小学艺术总辅导员张帆老师介绍说,经过专业昆曲老师的选拔,此次昆曲社团共招收了22名学生,其中女生班17人,男生班5人,“接下来,社团活动正式开始后,与学校合作的专业昆曲团队的老师会来给他们上课。”

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昆曲社团创建于2005年,经过17年的发展,如今昆曲已经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张名片。让小学生学习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他们会有兴趣吗?学得会吗?对此,校长吴蓉瑾坦言,当年学校选择昆曲这个剧种创办社团时,就有不少人心存疑惑,认为昆曲的剧目比较少,尤其适合小学生的更少,担心孩子们从中学到的内容有限。

“但我认为,一个剧种流传了600多年,我们常常把它称为‘百戏之母’,它一定是有其独特魅力的,而且(昆曲)作为一种文化,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它可以流传那么久。”吴蓉瑾认为,文化艺术是一种浸润,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去实践,只有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昆曲、爱上昆曲,走进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才会使昆曲继续延续下去,“这是一种传承。”

这几年,青年昆曲演员张冉一直带领团队给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昆曲社团上课,她坦言,最初给孩子们上课时,大多数孩子都不知道昆曲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昆曲课上能学到什么,“真的是一脸茫然,他们只是觉得老师身上穿的戏服很漂亮,头上的妆发也很漂亮。”张冉说,虽然一开始对昆曲了解不多,但孩子们学习都非常认真,“后面随着一点一点学习,你会发现他们的眼里是有光的,这也是激励我把社团做下去的原因。”

作为学校的艺术总辅导员,在张帆老师看来,这些年,无论是学校还是合作的张冉团队,对昆曲社团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而通过面向全校的普及活动和社团的进一步学习,昆曲这一传统剧种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现在的孩子对戏曲普遍不是特别了解,但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观摩活动以及专业昆曲团队到学校演出,他们对昆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昆曲感兴趣的孩子还可以通过社团进一步学习,从已经毕业的学生来看,经过一两年的学习,他们就能够进行一些简单剧目的表演了。”

“一条龙”打造舞蹈美育

艺术培养课程形成体系和品牌

晋元附校2013年起就开始探索将舞蹈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

去年10月,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作为参演队伍中唯一一所基层学校单位参加了2021上海市青少年庆祝建党100周年艺术展演,在舞蹈节目《烽火青春》中,学生们用精准有力的舞蹈动作和感人的艺术表现力讲述了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这个节目的领舞,是当时正读初三的孔维雅,虽然学业压力很大,但她仍坚持排练和演出,并将这次展演视为自己在华童舞蹈团九年的告别演出。今年夏天,孔维雅已经从晋元附校毕业,但在学校九年的舞蹈学习,已经让舞蹈在她的成长经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提倡学科综合,以音乐为主线,构建起与舞蹈、戏剧、戏曲、影视其等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事实上,我们一直是走在新课标前面的,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传统校,早在2013年,我们学校就已经开始了将舞蹈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时至今日,已经有了一系列成果。”晋元附校艺术总辅导员、学校华童艺术团团长柏琳说道。

晋元附校是普陀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拥有4个校区,4600余名学生,而参加艺术团的学生达到了将近800名。“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打造了一整个艺术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中,融入“民族舞韵”小微单元设计,做到舞蹈美育100%覆盖;拓展型课程中,融入项目化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品牌化课程中,制定和健全舞蹈艺术骨干生培养体制,打造‘华童’品牌。”柏琳说,2017年5月学校成立了华童艺术团,下设舞蹈团、管乐团、合唱团、戏剧团、民乐团五个团队,各团队均设3-5个梯队。

在这样的艺术课程体系下,晋元附校的学生们在基础型课程中可以受到各种艺术的启蒙,如果有进一步的兴趣,可以报名每周五的兴趣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化学习,而如果在兴趣小组展现出了艺术类特长,就可以进入艺术团梯队,进行专业化学习。柏琳透露,这些年来,不少进校时零基础的孩子,通过学校的“一条龙”培养,最终考进了专业艺术类院校。

经过多年探索和打造,晋元附校建立了课程、团队、展演、评价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培养机制,今年1月,学校成为上海市第一所集学生舞蹈、合唱、交响乐、戏剧、民乐五大联盟大满贯学校,也实现了学校艺术教育从薄弱走向优质的跨越式发展。

艺术课增科扩容

提升实践性加强学生体验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上海,像卢湾一中心小学、晋元附校这样将戏曲、舞蹈等融入艺术课程开展艺术教育探索的学校并不少。比如,在黄浦区,除了卢湾一中心小学,梅溪小学、报童小学等也都在课后服务时段引入了昆曲、舞蹈等活动。在普陀区,洛川学校2005年与上海沪剧院共建,成立了上海市洛川学校沪剧艺术教学中心,学校不但品牌化构建沪剧文化教育特色,还把沪剧作为“校剧”,构建校本课程,将沪剧项目的实施与推进作为学校实施和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一至七年级的艺术课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学生可以选择两项或以上学习。这样的设置,意味着艺术课综合性加强。

对此,卢湾一中心小学艺术总辅导员张帆老师认为,艺术本来就是一个融合的课程,此前的小学音乐课程中,相关融合也一直都在做,“现在(新课标)将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都融入艺术课程中,意味着更重视艺术教育这一块了,这个方向和我们之前一直在做的是一致的。”

晋元附校艺术总辅导员柏琳表示,2019年上海市出台的《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条龙”的布局。在目前上海市的基础型课程设置中,虽没有单设《舞蹈》课程,但舞蹈美育却不断在《唱游》(1-2年级)、《音乐》(3-7年级)、《艺术》(8-9年级)基础型课程中濡染、渗透、浸润。“艺术本来就是综合类学科,体验了以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表现,舞蹈、戏剧、影视加入艺术课,其实是增加了学生各种体验和表现的机会,可以提升艺术课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体验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